《五指山深處:一首熱帶雨林的古風長歌》
塗向真(Tu Xiang Zheng)
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古風)
李鈺連
一入便是好時候,直覺秋霜碧翠流。
水霧繚繞山戴帽,叢林茂盛鳥鳴啾。
花開顏色方正好,林間滿地落紅眸。
島中高地藏珍寶,寒暑無關歲悠悠。
非是愛名驅我去,行到半腰看山幽。
層巒疊嶂雨水旺,草木蔓發任自由。
我心已隨聲寂寂,不如在此到白頭。
詩人李鈺連的《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采用古風詩體,雖不拘於近體詩的格律,但形式上自由奔放、辭采清新,繼承了《楚辭》《漢賦》以來“重情勝律”的古典抒情傳統。整首詩七言句式居多,內容完整,風格上更近於唐人李白的“古風體”而非嚴謹對仗的律詩。
“古風”作為一種詩體,強調情感抒發與辭藻意象的美感,而不拘泥於平仄對仗。李白是唐代“古風”詩歌的代表人物,其《古風五十九首》《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謠》等名篇都展現了對山川自然與精神自由的極致向往。李鈺連這首詩顯然受到這一傳統的熏染。
五指山是海南的第一高山,海拔達到1867米,橫跨五指山市和瓊中縣,總占地麵積為534.08平方千米。 山峰因長期受自然因素的侵蝕切割,形成起伏的鋸齒狀,故得名“五指山”。 五指山風景區的地貌以山地為主,由中部山體向四周遞降,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等多種地形地貌。
詩的開篇“一入便是好時候,直覺秋霜碧翠流”,便將讀者帶入山林的清涼世界。詩人用“秋霜”與“碧翠流”構成反差,既顯涼意,又見綠意。緊接著“水霧繚繞山戴帽,叢林茂盛鳥鳴啾”則通過視覺與聽覺,將熱帶雨林的霧氣與鳥鳴細致描繪,仿佛山巒之間生動跳脫。
“花開顏色方正好,林間滿地落紅眸”一句中,“顏色方正好”強調當下正是花期,“落紅眸”則有兩層意涵:一是林間花瓣遍地,二是“眸”暗藏著詩人目光的凝望與動情。
“島中高地藏珍寶,寒暑無關歲悠悠”,將五指山視作時光的庇護所,似乎在這裏,寒暑不侵,四季如一,自然成為世外桃源。
“非是愛名驅我去,行到半腰看山幽”,以質樸之語,道出詩人非為“名勝”而至,而是走到山腰之間,真正被山林深幽所攝。此句自然轉折,情感更為真切。
“層巒疊嶂雨水旺,草木蔓發任自由”,寫自然生機之豐,既是寫景,亦寓自由生命狀態的追求。詩意至此逐步升華。
最終一句“我心已隨聲寂寂,不如在此到白頭”情感盡顯。詩人在自然靜謐的環抱中,心神隨風鳥而歸於平靜,萌生歸隱之念。這不僅是寫景之終,也是情感高潮,是歸宿的抉擇。
整首詩在形式上自由靈動,內容上層層遞進。從踏入山林的初遇,到沉浸其間的驚豔,再到內心歸靜的頓悟,構建了一幅山水與心靈交匯的長卷畫。其藝術特色在於“情景交融”與“象外之旨”——在自然的描寫中寄托人生理想,在熱帶雨林的鬱鬱蔥蔥中孕育歸隱山林的心誌。
《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不僅是一首描繪自然景觀的古風詩作,更是一幅內心寧靜、寄情山林的精神圖卷。它在形式上繼承了古體詩自由抒寫、不拘格律的傳統,在情感表達上則體現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東方審美精神。詩中景象真實可感,情思自然流淌,顯示出作者對古典詩學的深厚積澱與現代心靈的自在書寫。
李鈺連作為當代頗具代表性的女詩人,其作品不拘一格,既能寫出自然山川之壯美,也能捕捉人心微瀾之細膩。她擅長以古典語言表達現代情懷,尤善從風景寫入人生,從萬物之象通向自我之思。無論是對自然的描繪,還是對人生的感悟,她都展現出高度的文學敏感與獨到的審美視角。
近年來,李鈺連在詩歌創作上的不斷探索,已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她的詩作清新典雅、感情真摯,既有唐宋遺風,又不失當代氣息,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成功典範。她不僅是一位用筆丈量山川的詩人,更是一位以心棲息自然的哲思者。
因此,這首《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不僅是她詩歌旅程中的重要成果,更為當代古風詩創作樹立了值得借鑒的範式。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李鈺連在未來的詩壇之路上,將繼續以筆墨綻放情思,以詩意涵養時代,創作出更多如斯佳章,為現代文學注入恒久而深邃的古典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