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個人資料
正文

從紅燒肉到核桃仁:說說高血壓

(2025-09-07 10:41:48) 下一個

今天看到一篇講高血壓的文章,說得我心裏有些感觸。作者指出,在美國,40歲以上的人裏,差不多一半都有高血壓。血壓指標隻要超過130/80,就得注意了,尤其是收縮壓到140以後,危險係數會更大,必須想辦法控製了。

我不是學醫的,但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就能感覺到這個問題的普遍。認識的十幾個朋友裏,60歲左右的至少有四五個都在吃降壓藥。至於他們的血壓到底多少,是隱私,我沒好意思問過,但肯定是過了那個紅線。中國人普遍對吃藥有點排斥,總覺得副作用多,不到萬不得已不肯吃。但據我所知,降壓藥是可以長期服用的,利遠大於弊。

那篇文章還說,高血壓最容易傷的是毛細血管,尤其是腦部的血管。想想也對,大腦中的血管都很細小,一旦被衝破,後果會很嚴重,不是中風就是老年癡呆。光是想想那個畫麵,就夠讓人驚悚的了。最近幾年,常常聽到50、60歲中風猝死的消息,大概都與高血壓有關吧。

其實高血壓在中國特別普遍。我父親、哥哥都高血壓,小時候鄰居裏年紀稍大的人,也幾乎很多高血壓。可奇怪的是,那時候大家日子過得清苦,大魚大肉很少見,怎麽還會血壓高?毛澤東在六十年代初,據說都主動放棄了最愛的紅燒肉,因為國家太窮,肉實在是稀罕物,他要做節約的表率。

我一直琢磨,為什麽日子那麽清苦,血壓還是居高不下?後來想,也許跟油有關係。過去城市裏植物油都憑票供應,家家主要還是用豬油烹飪。我洗碗的時候最有體會:豬油特別難洗,油膩膩地黏在碗壁上,就算拚命用洗潔精,也不容易幹淨。我有時就胡思亂想,這些油會不會在人體中也洗不掉,一點點堆在血管壁上,慢慢固定下來?到最後,隻能靠藥來清理了。這個想法不一定科學,但希望有專業的網友們批評指正。

改革開放後,生活條件好了,買肉再也不用挑肥的了,大家都指名要瘦肉。結果,肥肉成了沒人要的老大難。我記得有一次下班後在市場買肉,特意挑了一塊全瘦的。賣肉師傅動作熟練地切好、打包。回家一看,嘿,底下偷偷埋了一大塊肥肉!我氣得立馬騎車殺回去,準備理論。沒想到賣肉的倒也不慌不忙,笑嗬嗬地給我換了一塊瘦的。隻不過,從那以後,我買肉時眼睛死死盯著他的手,還要在包好的肉裏翻一翻,看看有沒有夾帶肥肉。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類似的經曆吧。

當時社會上還真出現過推銷肥肉的文章,說什麽肥肉多好多好。我一看就嗤之以鼻:這分明是為了賣不出去的肥肉找理由嘛!在我心裏,肥肉一直是健康的頭號敵人。

不過,到了美國以後,這幾年風向卻有點變了。經常聽朋友(有的是醫生,有的是美食達人)一本正經地為肥肉辯護,說肥肉和高血壓沒什麽關係,甚至還有好處。我雖然半信半疑,但態度也沒以前那麽堅決了。比如,過去我包餃子常用Bj’s的火雞肉餡,瘦肉率高達97%。可最近,我居然開始用豬肉餡了,對豬肉算是鬆綁了一點,畢竟有點肥肉口感確實更香一點。豬腳也常吃,雖然肥,但據說是膠原蛋白,對骨骼和皮膚都有好處。至於我新開發的肉夾饃,就必須帶很多肥肉,否則拿不出手。

說到底,我算是高血壓世家出身,全家高血壓。但幸運的是,我到現在血壓還挺正常。回想起來,大概跟在美國的飲食和習慣有點關係。比如,二十多年堅持每天早上一把核桃;炒菜離不開一頭洋蔥,包餃子更是必放兩頭洋蔥,哪怕是韭菜餡餃子也不例外,也會先用機器打碎洋蔥和入肉餡,再拌上韭菜或其他蔬菜。如論如何,洋蔥是餃子的基調。運動方麵,主要是走路,也跳跳不敢示人的群魔亂舞,體重控製得比較穩定。退休後,我還加了健身房鍛煉,讓運動成為身體的底色。

還有一個秘密武器,就是心情。每周和朋友們聚一次,先吃飯再打牌。那種邊打邊聊的輕鬆感,我稱之為生命加油站。每周少了這個活動,日子都會顯得暗淡。當然人們不必隻選打牌。也可以唱卡拉OK,可以爬山,可以釣魚,總之隻要能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心情就能放鬆。人要是總窩在家裏不講話,說話都容易磕巴。我過去教學,說話是每天的必須。現在我有時在家裏呆久了,忽然發現一張嘴竟然有點磕絆。所以,哪怕是念一篇稿子,也算是鍛煉。

不管怎樣,血壓還是要盯緊的。藥物固然重要,但飲食、運動、心情、朋友,一個都不能少。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是擁有真正的快樂健康的退休生活。

2025.9.7 於美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鹽(鈉),隻有在高胰島素水平的條件下,例如在胰島素抵抗者,對血壓變化有敏感——被稱為鹽敏感型。這是因為,高胰島素水平,刺激腎上腺鹽皮質激素(醛固酮)的分泌,進而加劇鈉在體內的貯留(同時鉀排出增加)。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樓下方玉說得對。
“氣”,其實就是指細胞內的“能量”。氣不足,就是細胞內能量代謝有障礙。豬油等動物脂肪安全又有營養,尤其以牛羊草食動物的脂肪更佳,盡量避免各種植物油——多不飽和脂肪的種子油,甚至單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牛油果油。
遠遠的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rtfolio' 的評論 : 你可能是搞研究的吧,理論比較新。但傳統說法是鹽對血壓有影響。
遠遠的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方玉' 的評論 : 這個“氣”聽起來有點玄,很難把控。:)
遠遠的霧 回複 悄悄話 問了一下ChatGPT,它的答案好像不錯:
高血壓的成因比較複雜,可以分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常見病因
1. 遺傳因素:有家族史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更高。
2. 年齡增長:血管彈性下降,血壓容易升高。
3. 生活方式:高鹽飲食、過量飲酒、肥胖、缺乏運動、長期精神緊張等,都是主要誘因。
4. 伴隨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腎髒疾病等也容易引發或加重高血壓。

餐飲上的改善方法
1. 少鹽飲食:減少鈉攝入是控製血壓的核心。建議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大約一小茶匙)。可用天然香料、醋、檸檬汁來增味。
2. 多吃蔬果:富含鉀、鈣、鎂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西紅柿、豆類、堅果)有助於調節血壓。
3. 控製脂肪:少吃動物油和油炸食品,選擇橄欖油、菜籽油等植物油。
4. 優質蛋白:適量魚類、豆製品、瘦肉和低脂奶製品,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5. 限製酒精與咖啡因:過量飲酒會升高血壓,咖啡因對敏感人群也可能有影響。
6. 保持體重:飲食均衡、避免暴飲暴食,減少肥胖相關的血壓負擔。

在醫學上,有一個被廣泛推薦的飲食模式叫 DASH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高血壓防治飲食法),強調少鹽、多蔬果、全穀物、低脂奶製品和瘦肉,對控製血壓非常有效。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降壓藥卻是在壓製人體的自愈力。老年人,比如75-84歲,血壓較低者比血壓較高者(不超過180)死亡風險高66%。還有,盡管美國人降壓藥越吃越多,血壓標準值也越來越低,但數據觸目驚心——從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間,心力衰竭(占所有心髒病死亡人數的45%)的死亡人數上升了驚人的30%——由82人/十萬人口,上升至106人。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高血壓(非繼發性)的真正的根源——人體細胞的代謝功能出現障礙,也就是細胞產生能量下降。其機製包括線粒體損害,胰島素抵抗,慢性炎症,氧化應激等等。
比如,當心肌細胞產生能量的能力下降時,為了保證人體重要器官的供血(如心腦腎),交感神經係統就作出反應,外周血管收縮以使血壓上升,來滿足最要器官的血供。這種情形,在胰島素抵抗者中最明顯,稱“代謝綜合征”。
簡而言之,血壓升高如同膽固醇升高一樣,它是人體自愈力的表現與結果。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鹽與高血壓沒有關係。
高血壓與心血管病(動脈粥樣硬化性)沒有關係。
troyviv 回複 悄悄話 是鹽不是油,更準確的說是食物中的鈉含量,如果鈉攝入太高就影響了血液滲透,慢慢導致了高血壓。不光是鹽,醬油,很多調料都含鈉,比如味精。可能鈉多了食物味道比較鮮?

還有就是遺傳,我母親家族有高血壓,我一到40歲血壓就失控了,不得不吃藥。
方玉 回複 悄悄話 高血壓主要和氣有關,氣血的氣。和肥肉的關係不是主要關係,一些情況下豬油對心血管係統的修複和維護是很有利的。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高血壓聽說還可以多吃芹菜?
zhige 回複 悄悄話 有家族史遺傳的,似乎跟飲食習慣關係不大。
chenjianyong 回複 悄悄話 很接地氣的文章.
遠遠的霧 回複 悄悄話 看來年齡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Mayo Clinic 說:
For most adults, there's no identifiable caus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t tends to develop gradually over many years.
Plaque buildup in the arteries, called atheroscleros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high blood pressure.
高血壓沒有原因。
對某些人來說,慢慢就來了。
動脈粥樣硬化增加高血壓的風險。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symptoms-causes/syc-20373410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