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美國聯邦政府因財政預算遲遲無法通過而陷入的停擺,已持續 39 天,創下曆史最長紀錄。參議院兩黨在預算案上的角力依然激烈。媒體頻頻報道,特朗普呼籲共和黨采用所謂的“核選項”(Nuclear Option)打破僵局。乍聽“核選項”一語,我覺得有點讓人心驚。與之相關的另一個關鍵詞是 filibuster(議事阻撓)。這些術語雖然過去也聽說過,卻沒有真正了解其背後的運作機製。趁此契機,我做了些調查,弄清了其中的一些門道。
這場僵局的根源,正是美國參議院一項充滿爭議的Filibuster“老規則”。本次預算案遲遲無法通過,關鍵原因在於少數黨的民主黨利用 Filibuster 機製阻撓共和黨的提案。這意味著,要想讓預算案闖關成功,共和黨必須取得 60 票的“超級多數”。換句話說,共和黨不僅要維持本黨團結,還必須爭取部分民主黨議員的支持,才能跨過 filibuster 所設下的 60 票門檻。
要理解參議院的運作,就必須弄清 Filibuster 的實質。它是一種少數派合法使用的議事拖延手段。他們可以通過不斷上台發言、延長辯論時間的做法,阻止不利於自己的法案進入最終投票程序。隻要法案無法投票,那法案自然就無法通過。這一規則賦予給少數派強大的製衡能力,可以讓立法程序陷入停滯。若要終止這種“拖延戰術”,參議院必須湊齊 100 票中的 60 票,啟動名為 Cloture(議事終結)的程序,以終止所有人的發言並進入表決階段。正因為這道 60 票的門檻,多數黨無法為所欲為,玩“贏者通吃”那一套。他們必須跨黨派協商、妥協,爭取少數黨議員,方能克服少數黨的filibuster,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 Filibuster 已演變為一種程序性威脅,議員不必真的登台長時間口幹舌燥、耗費神力地演講了。如今,隻要少數黨口頭宣布“我們將行使 Filibuster 權利”,程序就會自動停擺,並迫使多數黨尋求 60 票支持。盡管這種製度已不再需要體力抗戰,但它最傳奇的時期仍令人印象深刻。1957 年,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斯特羅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曾為反對《民權法案》發表長達 24 小時 18 分鍾的演講,創下參議院紀錄。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政府停擺中,急於脫身的特朗普將目光投向了“核選項”(Nuclear Option)。這是一個極具爆炸性的程序工具。這恰好體現了他慣於打破規則的作風。所謂“核選項”,並非憲法條文,而是一種程序性“變通”手段,允許多數黨以 51 票的簡單多數修改參議院的議事規則,從而降低未來特定法案的通過門檻。如今共和黨同時掌控參眾兩院,特朗普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通過“核選項”徹底廢除 Filibuster,以後就可以輕鬆推動他的預算案了。
事實上,美國曆史上確有多次動用“核選項”破除filibuster的先例,但多限於特定類型議案,且通常不涉及核心立法。比如,2013 年,民主黨首次動用“核選項”,取消了針對行政官員與聯邦法官提名的 Filibuster 限製;2017 年,共和黨效仿此例,取消了針對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的限製。要知道,一旦某類議案的 Filibuster 被廢除,此後所有同類提名或法案都將不再受 60 票限製,隻需簡單多數即可通過。
特朗普此番推動“核選項”,意在為預算法案開辟先例,使共和黨能夠憑借當下自身的 51 票力量強行通過預算,從而結束政府關門。他的算盤更深:一旦成功,未來幾年共和黨主導的任何立法都能暢通無阻。
然而,這種盤算也潛藏巨大風險。如果“核選項”成功實施,所有立法程序都將不再受到 Filibuster 的約束,僅憑簡單多數即可通過。表麵上看,這似乎能提高效率,但實際上卻會打破兩黨權力製衡的結構。一旦失去 Filibuster 這一保護機製,少數黨將徹底喪失在立法中的發言權,參議院也將從協商妥協的機構,淪為單一黨派意誌的橡皮圖章。這不僅回削弱國會代表全國民意的功能,更可能使美國政治走向極端化與動蕩。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共和黨內部,許多資深議員也堅決反對“核選項”。他們的顧慮簡單而深遠:今天的多數黨,明天可能成為少數黨。一旦共和黨打破 60 票的防線,未來民主黨執政時,必將利用這一先例反製共和黨。
參議員們擔心,廢除 Filibuster 將使政策隨政權更迭劇烈搖擺。也意味著每逢換屆,新上台的多數黨就能輕易推翻前任政策。雖然這些高門檻製度看似拖延進程,實則是民主穩健運作的保障。特朗普力推的“核選項”,無異於一場高風險的政治豪賭。他想不到的是,這種短期的勝利,會強烈撼動參議院最寶貴的傳統,那就是跨黨派協商的平衡機製。一旦這一平衡被摧毀,美國政治恐將陷入難以承受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