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才發現美國的食品浪費竟然大到沒有天理的程度。從小就聽說西方往海裏倒牛奶的故事,感覺不可思議,但現在的浪費遠不止於此。在美國,一邊是幾千萬家庭擔心吃不飽飯,一邊是成噸的食物被直接倒進垃圾桶。文章把這種現象稱為饑餓與浪費的悖論(The Paradox),聽起來荒謬,卻非常真實。
美國目前大約有四千二百萬人靠政府的食品券補助(SNAP)過日子。但與此同時,美國又是全球最大的食物浪費國。2023年,美國生產的剩餘食物價值高達382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40%的食物都被浪費掉。這個數字簡直不可思議。倉庫裏、超市裏、餐館後廚,天天有成堆的食物被扔掉。大部分被扔掉食物完好無損、還能吃,隻是“沒賣完”或“過期一天”。一邊是饑餓,一邊是浪費,這就是當今美國最刺眼的現實。
美國是消費型經濟。有趣的是,SNAP其實不僅僅是救濟窮人的福利,它對經濟也有帶動作用。美國農業部估算,每1美元的SNAP補助能帶來1.5美元的經濟活動。換句話說,這筆錢不僅養活人,還在拉動超市、農場、運輸、包裝等整個食品供應鏈。SNAP被砍,不隻是福利減少,更等於是經濟循環中一根重要的齒輪被拔掉。
對低收入社區的小超市來說,SNAP用戶往往是他們的主要顧客。一旦福利減少,這些商店的收入會立刻縮水,可能不得不關門。社區沒了商店,居民想買點新鮮蔬果都難,隻能轉向加工食品,健康問題隨之而來。再往下,教育、就業、醫療,全都受牽連。饑餓從來不是孤立問題,它是一連串社會後果的起點。
不過文章倒是指出了美國的一個社會現象:窮人家反而最不浪費。經濟學家發現,低收入家庭浪費的食物遠比富裕家庭少。原因很簡單,他們沒錢浪費。靠SNAP過日子的家庭,每一頓都得算著花,買得精,吃得幹淨。相反,越富裕的家庭越容易浪費,年輕人尤其如此,買一堆食材,吃幾口就扔。可以說,浪費本身就是美國消費文化的副產品。買得越多,看起來越富;吃不完扔掉,似乎也都習以為常。
這一點讓我想起華人家庭的習慣。我們從小被教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華人家庭普遍節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幾代人經曆過苦難的日子。上千年積累的吃不飽飯的記憶已經深埋在文化裏,讓人天生對浪費有罪惡感。很多移民家庭,即便在美國住了幾十年,也還是習慣把剩飯打包、食材冷凍保存、剩菜變花樣再吃。相比之下,美國社會太富足了,物質豐盈到隨意浪費,扔東西,包括食物,似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平時也感覺奇怪,美國人鄰居每周擺到路邊的垃圾永遠是好幾大袋子。實在不知道裏邊究竟裝了什麽,估計食品應該是一大宗吧。
不過現在,美國一種“反浪費經濟”正在興起。比如“Too Good To Go”這類手機應用,把餐館和麵包店賣不完的食物打包成半價“驚喜袋”,顧客既能撿便宜,商家也能減少損失。還有公司開發智能廚餘桶、AI監控餐飲浪費、推廣堆肥訂閱服務。這些甚至都成了新的投資熱點。聽起來很環保,也確實能挽回一部分浪費,但問題的根源仍在於:美國生產得太多,消費得太任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食品富足是發到國家的驕傲,但美國的食品浪費,卻是富足社會的一種常見病。窮人怕餓,富人怕“麻煩”;窮人對每一頓飯都精打細算,富人隨心所欲,吃不了就扔。
看來,SNAP的存在,不隻是政策問題,而是一個富裕國家在蜜罐中逐漸失去了對食物的敬意。或許,節製並不是窮人才懂的道理,而是一種文明該有的素質。
2025.11.2 於美國
美國驚人的食物浪費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生產的農產品過剩,消費不了。
美國驚人的食物浪費,可不僅是"農產品".大量的肉類和奶酪等被浪費掉,你去超市看看就知道了.熟肉之類的熱食,一到時間沒賣掉就扔掉.整個烤排骨電烤雞被扔掉,都習以為常了.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解決農產品過剩的辦法之一,就是少生產一點,退耕還林。
美國農產品過剩,有些農場主賣不出去糧食,必然會出售土地。
環保組織可以買下土地,把它變為森林。
這不但增加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麵積,樹木還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減慢全球變暖,對人類自己也有好處。
食物過剩不那麽嚴重了,人們對糧食也會更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