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美國幾家大電視台同時播出了財政部長本森特(Scott Bessent)的訪談。他在鏡頭前情緒激動,平日的沉穩和淡定全不見了。引發他憤怒的,是中國的談判對手李成剛。本森特在節目中指責李“pretty unhinged and very aggressive in stating that the U.S. would face ‘hellfire’ if things didn’t go his way”。這話一出,美國媒體一片嘩然,輿論紛紛聲討中國“太咄咄逼人”,居然敢如此對世界頭號超級大國大不敬。
我當時也在琢磨:李成剛到底中文是怎麽說的?我以前聽過他在會談結束後接受記者采訪的片段,印象中他談吐沉穩、思路清晰,語氣中帶著自信,絕非衝動之人。李成剛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係,智商高、邏輯嚴密,又有留學經曆,代表中國參加過大量對外談判,對政策和條款了如指掌。他不會輕易讓步,但更不會無端挑釁。要讓他口出“地獄之火”式的威脅,實在難以想象。
恰好,昨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紹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最新研究的報道,才恍然大悟。那份長達百餘頁的報告指出,中美關係緊張的一個微妙原因,竟然是翻譯或誤譯,或“故意誤譯”。報告裏就引用了李成剛“地獄之火”的例子。原來,當時他回應美方代表的強硬態度時,隻是用了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一句成語:“玩火者必自焚。”意思很簡單——別太衝動,別自己找麻煩,別“偷雞不成蝕把米”。可到了美國鷹派話語世界,就成了“China warns the U.S. will burn in hellfire.”這下畫麵感直接從勸誡升級成核爆。通過本森特的轉述,美國公眾立刻得到了一個鮮明的印象:中國代表不是在勸告,而是在威脅“要是不按我的方式走,就讓你嚐嚐地獄之火。”一句成語,硬生生變成含有宗教仇恨力量的外交威脅。
蘭德報告指出,這類翻譯失真往往並非偶然,而是美國“對華鷹派專家”(China Hands)有意為之。他們唯恐美國不恨中國。本森特那句“地獄之火”究竟是翻譯現場的原話,還是他情緒渲染的杜撰,我暫時無從考證。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美國輿論的敵意被點燃,中國再一次被描繪成“挑釁者”。他似乎想表達,美國本意善良,隻是被迫應戰;但他忘了,貿易戰究竟是誰先挑起來的?
類似的語言錯位,早已屢見不鮮。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中過“翻譯的招”。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我們要和美國合作,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英文譯文是:“We want to cooperat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o build a better world.”翻譯沒問題,語氣溫和、措辭正麵,放在任何語境都像是一碗雞湯。可某些美國媒體卻硬是讀出了“企圖通過合作掩蓋擴張野心”的暗示。於是,“合作”成了“陰謀”,“共贏”成了“滲透”。也難怪任正非後來話越來越少,他大概明白了,在那種輿論氛圍裏,連一個微笑都可能被譯成“狡黠的笑”。
蘭德報告指出,這種“鷹派翻譯”並非新鮮事。冷戰時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那句著名的“We will bury you”便是一例。其實他原話是“We will outlive you”,意為“社會主義終將勝過資本主義”,類似於中國熟悉的馬克思主義曆史觀: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取代。然而,美國媒體把它直譯成“我們要埋葬你們”,聽起來幾乎像核威脅。一句語氣不當的比喻,險些引爆了恐慌。可見,有時候翻譯比導彈還危險。
再比如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原意是“低調做人、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務實策略,卻被美國戰略界譯作“strategic deception”,暗示中國在“裝乖、賣傻、伺機翻桌”。從此,懷疑中國、提防中國的邏輯便有了理論依據。
語言的力量在於建構現實,而誤譯與誤讀,往往能重塑現實。一個成語、一個詞語、甚至一個語氣的偏差,都可能改變政策的走向。蘭德報告的結論不無道理:鷹派的誤譯與故意曲解,才是中美關係中的隱形導火索。或許,下一次中美高層對話,除了外交官,還該帶幾個靠譜的翻譯,能把“玩火者必自焚”從“地獄之火”救回來,也算是為中美關係,甚至為世界和平,添上一份功德。
2025.10.28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