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霧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個人資料
正文

又到了美國大學申請的白熱點,家長該做點什麽?

(2025-10-24 11:14:11) 下一個

最近很多微信群裏都在熱烈討論孩子申請大學的事情。其實,這個話題在華人社會中可謂“永恒”。在中國,焦點是高考;在美國,焦點則是大學申請。申請大學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讓人能提前規劃、準備,但越臨近那一刻,人就越容易焦慮不安。焦慮的根源隻有一個:希望孩子能進入一所好學校。考進名校,幾乎是所有家長的期待。有些家長一生未曾踏入名校的大門,於是將未竟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為此嘔心瀝血。

相比之下,美國家長普遍沒有這種焦慮。據說大部分的普通美國家庭最大的滿足感,是孩子還願意上大學;他們的理想歸宿是去一所學費較低、錄取不難的州立大學。很多美國人不理解,為什麽要為申請名校自找煩惱。

這正體現了中美文化的差異。即便許多華人家長在美國生活多年,望子成龍的觀念仍根深蒂固,甚至愈發強烈。在中國,考上名校是一件轟動全城的大事。北京以外的城市,隻要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必定登上光榮榜,寫入校史。學校還會不斷舉辦宣講會,鼓勵後來的學弟學妹。如果學生考上美國名校,尤其是常春藤,更會引起輿論追捧。為該學生操辦申請的中介機構也會趁機舉辦講座、展示成功案例,吸引更多家長和學生選擇他們的服務。

學生本身的壓力也不小。華人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總聽父母談論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魯或普林斯頓。家長舍得花錢送孩子上補習班、參加各種暑期項目。這樣的現象在華人較集中的加州尤其普遍。相較之下,居住在其他州的華人家庭,對孩子的壓力會小一些。

申請大學的焦慮主要來自對名校的追求。如果隻是申請普通大學,其實沒有什麽壓力。美國大學數量龐大,據統計多達兩千多所。隻要有高中畢業文憑,總有學校會錄取你。如今的情況反而是:大學太多,學生不夠,所以才有各校都希望多招國際生以填補空位的情況。但名校完全不同。申請名校是一項係統工程,競爭極為激烈。學生不僅要與本校同學競爭,還要與全美乃至全球優秀學生競爭。錄取結果主要取決於“硬件”條件,比如GPA 和標準化考試成績;其次是軟性因素,比如課外活動、推薦信和個人陳述。

多數學生也希望通過申請證明自己。確實有少數天資出眾、自律、成熟且計劃周密的學生,他們幾乎不需要家長操心。家長想提建議,孩子早已準備周全,反倒能三言兩語讓家長啞口無言。這時,家長隻需做好後勤保障,讓孩子吃好、睡好,為他們提供條件。這類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大學申請,結果往往也不錯。前不久有一個加州的朋友打電話來谘詢申請大學的事情。介紹了孩子的情況,孩子在高中是校報總編。而且學校的學術背景不錯,每年都有不少進入前10名的大學。孩子在學校裏也是學生領袖,有出色的課外活動。 SAT成績也幾乎滿分。孩子很自律,自己知道做什麽。我對家長說,那你還操什麽心呢?你這孩子已經非常優秀了。而且有校報總編這一條本身,就非常有競爭力。大學裏對寫作是非常看重的。

當然,更多的學生雖然成績不錯、活動也有一些,但自律性不強。他們往往是看到同學忙著申請才開始行動,節奏緩慢,缺乏主動性。對這類孩子,家長就需要更多的提醒和支持,比如催促寫申請文書、預約推薦信。大學申請是一個全麵的工程,缺一環都可能影響結果。招生官的任務往往是挑毛病,因為申請者太多,學校閉著眼拒掉幾萬人也能找到優秀學生。家長和孩子申請做到最好,目的就是讓招生官找不到毛病和理由拒絕孩子。

我在標題中提到“申請美國大學的白熱點快到了”,指的是 Early Decision (ED) 和 Early Action (EA) 的截止日期,通常是 11月1日,也就是還有大約一周時間。對想進名校的學生而言,ED 是一次絕佳機會。ED 的錄取結果一般在 12月15日 前公布。若能通過 ED 被錄取,學生可以提前確定去向,免去漫長等待。對大學而言,ED 也是提早完成招生、鎖定優質生源的好時機。由於 ED 是有約束力的協議,學生一旦被錄取,就必須入學;而且 ED 隻能申請一所學校。許多頂尖大學和文理學院的 ED 錄取比例較高。如果一所大學計劃招 1,000 人,可能有 500 人通過 ED 被錄取。很多學校的ED 的錄取率在 30% 到50%之間;排名稍低的學校為了確保生源,甚至可能讓 ED 錄取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因此,ED 也是美國大學之間爭奪好學生的主要機製之一。

現在,美國大學申請多通過 Common Application 平台,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學校。每個學生最終可能拿到多個錄取通知書(offer),但隻能選擇一所入學。大學最關注的指標是入學率(yield),即收到錄取通知後真正入學的比例。哈佛大學的入學率長期位居第一,約 73%。也就是說,100 名被哈佛錄取的學生中,大約 70多 人最終選擇入讀。哈佛最近這一屆招生的入學率高達85%了,位於第二的實業路大學,大概68%。也就是說,還有很多人雖然到這頂級名校的錄取通知書,還是選擇去了別的學校。對華人而言,如果 100 人被哈佛錄取,恐怕至少有 99 人會選擇它,這與中國人重視教育、崇拜名校的文化密不可分。

也因為 ED 的限製性,學生必須慎重選擇。一般可把目標定得稍高一些,也就是申請比自己實際水平略高的學校,因為在 ED 階段錄取的概率通常更大。但目標不能太過高。如果一個學生有實力進入排名前 30 的學校,卻執意申請前 5 名,幾乎沒有機會被錄取。學生應根據自身條件認真研究目標學校的網站,了解錄取數據和學生背景,用中國話說,就是要“掂量自己能吃幾碗幹飯”,不要浪費了寶貴的 ED 機會。

當然,美國最頂尖的學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沒有 ED,而是采用 SCEA(Single-Choice Early Action);斯坦福、聖母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采用 REA(Restrictive Early Action)。這些都是頂尖名校,不愁生源。他們的政策雖非綁定,但限製學生不能同時申請其他私立大學的早申。例如,申請哈佛的 SCEA,就不能同時申請任何私立大學的 ED 或 EA;但可以申請公立大學的 EA,如密歇根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北卡教唐山等著名公校。加州大學係統則隻有一個統一的申請截止日期:11月30日,沒有早申環節,因此申請哈佛的人仍可同時申請加州大學伯克利或洛杉磯分校。

學生對這些製度大多已有基本了解,家長此時可以平心靜氣地與孩子討論錄取形式與策略,同時幫助孩子梳理申請文書。如今有了 ChatGPT,語言表達已不成問題,但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是學生的經曆和故事,看到這些經曆和故事所表達出的孩子的個性、成熟度、好奇心等。這些故事必須真實。文風不必華麗,隻要真誠、有細節,就能打動人心。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回憶成長經曆中的關鍵片段,比如三四歲時展現出的興趣或天賦,這些少年時代的事情,孩子可能已經忘記了,通過這種討論幫助孩子恢複起來,讓現在的故事有一個過去的根源,串聯起來更有說服力。有些孩子申請商學院,就可以講述家族創業的故事,結合自己高中時幫助父母經營的經曆。作為大學教師,我發現許多華裔學生的家庭經營餐館,這類孩子往往特別受招生官關注。他們是家裏的第一代大學生,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努力,他們的故事也更容易打動人。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能獨立應付一切。越到最後關頭,他們可能越迷茫、越慌張。家長此時應積極參與,用建設性的方式啟發孩子,而不是用爭吵。吵架隻會讓孩子關上門拒絕溝通。孩子申請大學的事,家長當然有責任,也自然最關心,關鍵是找到合適的關心方式。也沒必要強求孩子衝擊最頂尖的學校,要量力而行。看看自己在學校的 GPA 是否位於年級前三名,如果差距較大,就不必盲目挑戰前 15 名的名校。

總體而言,家長既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該事事包辦,而要與孩子並肩作戰、耐心合作。家長應參加升學顧問組織的家長會,按要求提供材料並督促孩子按時完成申請,這關係到升學顧問的那一封推薦信,他提供的每個數據和說的每句話,都會影響孩子的錄取結果。焦慮無法改變結果,一切自有定數。即便第一年沒進入理想學校,也可以轉學。美國的轉學機會相當多,隻要大一成績優異,依然能進入更好的大學。這或許就是另篇文章該談的話題了。

2025.10.24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