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在高位,除了長持以外,現在手上的現金連QQQ 都不敢買(580了)。但其實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在等待買入機會的時候,讓手裏的現金也持續產生收益,這就是 賣出 Put 期權。
我的投資邏輯
1. 隻賣想買的股票
我賣的 Put 都是我本來就想買、願意長期持有的標的。這樣即便被行權,我接到的貨也是心儀的股票。
2. 執行價選擇
通常我會選當前股價的約 90% 作為執行價,既有足夠安全邊際,又不至於權利金太低。
3. 期限選擇
以 1 個月到 6 周為主。短期合約時間價值衰減快,現金流穩定。
4. 收益標準
我隻賣能拿到標的現價 4%–7% 的月權利金 的合約。這樣算下來,單月收益可觀,年化收益率往往超過 50%。
5. 資金管理
我炒股一向是 長持 + 短炒 結合。同時,我習慣留出 20%–30% 的現金,既是抄底預備金,也是安全緩衝。賣 Put 則讓這部分現金在等待過程中不會閑置。
工具:Thinkorswim 的 Option Scanner
我在 Thinkorswim 開了一個新賬戶,它的 Option Scanner 功能特別實用。我把關注的股票放進觀察清單,係統會自動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合約,這樣我不用一隻隻試算,大大節省時間和精力。
Option Scanner 正好幫我快速找出這些標的。一般來說,波動率高的股票才有賣 Put 的價值,而往往就是暴跌過後的股票,權利金才會特別高。這時賣 Put,就像是在恐慌中當“保險公司”,別人急著買保護,而我收下了更厚的保費。
案例一:HOOD
度假之前,我在 HOOD(Robinhood)上做了一筆操作。當時股價在 114,我賣出 100 張 105 Strike、一個月到期的 Put,每張權利金 7.2。
一張合約對應 100 股,算下來:
100 x?7.2 = 72,000?
這 72,000 美元就是我實打實拿到手的現金流。
如果到期股價仍在 105 以上,我直接收下這 72,000;如果股價跌破 105,我就會被行權買入 10,000 股,實際成本 = 105 – 7.2 = 97.8。換句話說,我願意以 97.8 的價格接貨,而這個價比市價 114 便宜超過 14%。
情景分析:
橫盤或上漲 → 我白拿 7.2 萬現金流;
小跌到 105 → 我以低價接貨,成本更便宜;
暴跌到 97.8 以下 → 我才開始虧損。
這樣的結構,就像是我把自己變成一家保險公司:別人怕股價跌,就付保費(權利金)來買安心;我收下保費,隻要不遇到極端行情,就能持續穩定賺錢。
計算:
單月收益率 = 7.2 ÷ 105 ≈ 6.9%
年化收益率 ≈ 83%
案例二:特斯拉
時間:2025 年 7 月
股價:約 320
操作:賣出 50 張 310 Strike 的 Put,期限 1 個月
權利金:14.2 / 張
總收入:50 × 100 × 14.2 = 71,000 美元
如果股價跌破 310,我以 310 接貨,實際成本 = 310 – 14.2 = 295.8,依然比市價便宜。
如果股價沒跌破 310,我就白拿 71,000 美元。
這筆交易一個月一次,一年 12 次,就是 84 萬美元現金流,而我用的隻是本來就準備買特斯拉的資金。
賣 Put = 賣保險
我常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保險公司”。市場裏很多人害怕股價下跌,所以願意付錢買 Put 來對衝。而我就是那個收保費的人。
當然,作為“賣保險”的一方,我也要小心控製風險,不能隨便亂賣。因為如果市場真的暴跌,我就要“賠付”,也就是被迫以執行價買入股票。正因如此,我隻賣自己願意持有的股票,並且留足現金和安全邊際。
換句話說,我的理想狀態是:不斷收保費,但最好別真遇到災難。最終成交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經通過這個過程,讓現金流持續進來,資金利用率大幅提高。
策略總結
賣 Put 的本質是:
願意低價買入:執行價設在心裏認可的合理價位;
賺取現金流:如果不被行權,權利金就是實實在在的收入;
控製風險:隻賣有把握的標的,留足現金和安全邊際,不亂用杠杆。
市場上怕的人多,願意賣保險的人反而能賺。不追高、不賭短期、不怕持有,這就是價值投資和期權結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