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冬兒

溫和世界,溫暖人生。
正文

冥想及其相關的

(2025-09-23 07:11:38) 下一個

 

Vasant Lad的書我現讀到了飲食講究這部分,前麵我已經完成了呼吸和冥想這兩部分的介紹。

呼吸部分非常重要,我每天已經試著練習其中的一兩種呼吸法,需要一段時間的確實體會,我才好結合自己的體會來分享這部分內容。我也試用過Deepseek來搜集資料。我發現AI搜索工具也不是萬能和全麵的,它對於呼吸的資料基本全套采用瑜伽的說法,並且認定阿育吠陀不過是借用了瑜伽的呼吸法。這與阿育吠陀自然療法使用的說法和用法略有出入。發生這種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瑜伽除了重視呼吸,它也講究體式,呼吸是配合體式一起用的。而阿育吠陀講的呼吸純粹是呼吸法本身,重視的是它對能量的調節作用。另外,我也想在完成此書以外,再讀讀其他阿育吠陀醫生寫的書,更豐富一下我對呼吸的理解,之後再來分享呼吸這部分內容。

回到冥想話題。這部分內容比較寬泛,多年前我已經閱讀過一些禪師關於冥想的書,在我腦海裏印象最深也最好的是越南裔禪師一行禪師(Thích Nh?t H?nh)的書籍。他的書籍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可行性很強。比如那本《Peace is Every Step》,就可以當作動態冥想的指導書。

當然,注重呼吸的瑜伽也可當成動態冥想來實踐,隻是瑜伽對體式總有要求,動態冥想也得在掌握好體式之後,呼吸自然流暢,呼吸不受體式限製的時候才算冥想吧。

從我讀的這本書裏,我接受到一個明確的觀念,冥想不是專注力練習。

這一點很重要。很多練習法都提倡通過關注呼吸來把注意力集中到當下,這樣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冥想是關於專注力的訓練。

其實冥想的目的是放鬆,為的是解除壓力感,呼吸隻是一種引導方式。如果關注呼吸雖能把人的思緒拉回當下,但如果練習中這樣去想變成了一種專注的願望時,練習的狀態無形之中就變成專注力練習了。專注力練習是鍛煉人的自控力,這類練習的結果是造成精神緊張,故而練習會產生出壓力感,若堅持專注力一段時間人會有疲倦感。

因此呼吸隻能是工具,放下評判心,無選擇接納眼前景物和腦海裏浮現的思緒,象一個旁觀者一樣觀察內在的那個自我的思緒,任它們來來去去,那些思緒不會被自我附加上自己的判斷而有所停留,這樣才能覺察到內在自我不時會自動跳出來的判斷與評價(judgement),因為覺察到這些,才會有自覺的放下與放鬆。

冥想時,無論靜態還是動態,人的關注是全麵敞開的,一方麵看到眼前的景物,耳中聽到身邊和各處的聲響,鼻子也由它去嗅聞各種味道。這些都是對外的開放的關注。另一方麵,人要意識到,體內有一個自我,它已經養成了個人的偏好與價值觀念,隨時都可能對身體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判斷分析,產生出各種思緒出來,這個是冥想時向內開放的關注。內外都由它們自然被你覺察到,隻是不要選擇好惡,不要判斷分析好壞,當它們都是過眼煙雲一樣。

也許人有時候會疑惑,冥想有什麽意義?能得到什麽好處?

冥想能覺察內在自我的存在,從而覺察到人內耗的根源所在;也能看到自己所偏好或反感的東西是哪些,看得哪些東西會引起人的情緒化來。在我看來,由於冥想時開放的心態,無選擇接受外來的感受與內生的思緒,它實際上能增強人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人的自覺性。

還得提一句,一行禪師與其它一些禪師都提倡“正念”冥想。他們的意圖是針對易生負念、較多擔心或懼怕的人群而言,通過冥想來實現“矯正”效果,以提升人的樂觀能力。

至於冥想采取什麽身體姿勢,這個我覺得可以隨意選擇。如果人比較容易入執,內在自我很強,那不妨臥式或是動態。動態可以是散步或是緩慢做家務,甚至泡澡時等自然活動時候都可以,給自己以充分放鬆的環境,以幫助放鬆內在自我。如果希望冥想同時鍛煉肌肉與身姿,並且顯示自己對於冥想的認真態度,那就采取坐姿、半蓮花座甚至蓮花座都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