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心靈的神秘 (6) - 靈 魂

(2025-07-10 16:10:03) 下一個

人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麽?

 

這個論題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經曆了漫長而尖銳的思辨。

 

公元前429年-前347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理想國》一書中提出了三個靈魂的學說。他指出,人的靈魂分為三部分:一是理性靈魂,位於人的頭部;二是激情靈魂,位於心髒;三是欲望靈魂,位於肝髒。

 

柏拉圖

 

理性靈魂愛慕睿智,富有德性,具最高地位;激情靈魂追求榮譽和高貴的情感,激勵人性更為勇敢;而與饑渴相關的欲望靈魂常貪情縱欲,企望虛榮財富,需由理性靈魂來約束其不正常的欲望。

 

柏拉圖認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被不同的靈魂所控製,哲學家們聽從智慧的理性靈魂的吩咐;軍事人員由他們的心髒掌控的激情靈魂所統治;而農民隻理會他的肝髒生發的欲望。

 

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認為,靈魂是身體的形式,一切生命都有靈魂。靈魂不能離開身體而存在,人死了,靈魂也消失了。

 

亞裏士多德將靈魂分為 三個層麵:

 

感性靈魂(Nutritive Soul): 這一層麵是生命的基礎,負責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如營養、生長和繁殖。它存在於所有有機體中,包括植物。

 

知覺靈魂(Sensitive Soul): 這一層麵涉及到對感覺的能力,包括知覺、感知和移動。動物具有感性靈魂和知覺靈魂。

 

理性靈魂(Rational Soul): 這一層麵是人類特有的,涉及到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斷的能力。亞裏士多德認為,理性靈魂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特征。

 

托馬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就靈魂問題做了詳細而全麵的闡述。他認為,靈魂不是身體的一部分,也不是單獨的物質漂浮在大腦中。靈魂是單一的精神實體,人是由肉體和靈魂構成的有形實體。

 

隨著心理學對人腦研究的發展,人們基本上都接納了一個軀體、一個靈魂的觀念。

 

然而,當哲學家、心理學家、宗教人士以及平民大眾在談論死亡的話題時,軀體與靈魂的思辨再次迸發出來,各抒己見,難以達成共識。

 

爭論的焦點是,當一個人死亡了,靈魂去了哪裏?

 

 靈魂在哪裏?

 

一元論者表示,人隻是一種物質對象,隻是一具肉體,當然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物質對象,能思考,能說話,能戀愛,能寫詩,心靈隻是表達我們肉體能做各種事情的能力。所以,死亡時,當肉體各項能力被破壞後,心靈也就毀掉了。

 

二元論者認為:人是肉體和心靈的結合。二元論者相信我們擁有靈魂,我們不是隻有一堆肌肉、一壇液體和206塊骨頭等物質組成的肉身,我們還有非物質的部分--靈魂。

 

人的肉體能進行呼吸,消化食物,肢體能運動,具有此類肉體功能(Body function,B 功能),同時人還具有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如感知、愛、理性思維、邏輯推理等人格功能(Personal Function,P功能)。

 

耶魯大學教授謝利•卡根(Shelly Kagan )在《死亡》一書中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他說,如果我們接受腦死亡的觀念,認為死亡時刻是由人格功能而非肉體功能(心髒停止)來界定,那麽,隻要一個人的身體還進行著人格功能,那他是活著的;反之,如果身體並未進行人格功能,即使他的肉體依然活著,他應該是死了。

 

這個說法應該非常謹慎,不能冒然定義“一個人的人格功能停止即是死亡”,因為當一個人在睡得很深很沉的時候,在無夢的熟睡時刻,他沒有思考,沒有回憶,沒有計劃和創造,沒有愛恨的情感反應,沒有任何形式的人格功能,在那種狀態下,我們不能聲稱“這個人因為沒有人格功能而死亡”。過幾分鍾他醒來,再表示他“活”過來了。

 

卡根教授指出,一個人沒有運行人格功能沒有關係,隻要這是暫時的。倘若他的肉體過去進行過人格功能(他已經是一個人了),而且他在未來將繼續進行,那麽他仍然是活著的,即便此刻並無人格功能進行。

 

對於死亡,人們有很多的焦慮。俗話說:“我們學會共同生活,然後我們獨自死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長命百歲,長生不老。對皇上的恭候也是口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死亡是必然的,雖然它有差異性和不可預測性,但它無所不在。

 

意大利詩人但丁在他的《神曲》中描述死後靈魂的去處也令活著的人膽顫心驚。他說,在善和惡之間不做選擇,這本身就是一種惡。死後如果被送去地獄,那上寬下窄的漏鬥型的地獄共9層。

 

第一層:林波(Limbo),這裏是未能接受洗禮的古代異教徒的居所,他們等候著上帝的審判。

第二層:淫欲(Lust),關閉著縱欲放蕩的人,受到永遠的詛咒和折磨,狂暴颶風無情鞭打他們,還把他們撞到岩石上。

第三層:暴食(Gluttony),那些貪食的人被懲罰躺在肮髒的地上不能動,惡狗狂叫並撕咬貪食者的靈魂。

第四層:貪婪(Greed)。這裏是那些過度追求財富和權力的靈魂的居所,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是浪費者,另一組是吝嗇鬼。他們必須用沉重的鐵錠互相撞擊,象征他們生前對金錢的無謂爭奪。

第五層:憤怒(Anger)。這裏是那些生前充滿怨恨和暴力的靈魂的居所,他們被困在一個黑暗的沼澤中,不斷地互相打鬥和撕咬。

第六層:異端(Heresy)。這裏是那些否認或歪曲基督教教義的靈魂的居所,他們被關在墓穴裏被火焰燃燒著。

第七層:暴力(Violence)。這裏是那些對自己、他人或神造物施加暴力的靈魂的居所,他們被沉浸在沸騰的血河中,不斷地被箭射被刀砍。

第八層:欺詐(Fraud)。這裏是那些生前欺騙和背叛他人的靈魂的居所,他們被鞭打、撕裂;被浸泡在糞便中;他們的頭部被扭轉到後麵並被沉浸在沸騰的瀝青中。

第九層:背叛(Treachery)。這裏是那些背叛者靈魂的居所,他們被凍結在一個巨大的冰湖中,隻露出頭部或眼睛。撒旦就住在那裏。

 

但是死亡並非總是恐懼悲哀,喬納森•斯維夫特在《格列佛遊記》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隨著年歲的增長,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疾病纏身,什麽都做不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死亡就是一種賜福,因為它結束了人們晚年的痛苦和折磨。”

 

蘇格拉底臨死前的心情還是挺不錯的。他認為,他死亡之時他的靈魂會去一個類似天堂的地方,他相信存在一個居住著眾神和其他同道的靈魂之城。如果你在地球上活得安分守己,當你死後,靈魂就會進入這個神聖之城。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所以他帶著期待和興奮來憧憬死亡。

 

另有一些具宗教信仰的人,死亡後靈魂將去他們期望的天國,所以他們能坦然平靜地接受死神。

 

天國之路

 

不過,也有人表示“死去元知萬世空”,認為擔心的不是死後的情景,而是死亡的過程。於是,目前社會上流行著簽署生前預囑(Living will),讓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文件,說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推廣尊嚴死亡。

 

歸根結底,我們對於失去生命無能為力,所以正確的應對方式能讓我們盡量在還擁有生命的時候,去發現並提升靈魂的價值,讓靈魂有個恰當的安放之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