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滔滔不絕的口才、能說會道的談吐是人際交往的必要技能。有時天花亂墜的描述,花言巧語的狡辯也會讓人迷惑、羨慕、欽佩。實際上,與人交往時,真正的高手,還是那些會“聽”的人,尤其在不太熟悉的情境中。
相互尊重是人際交往的要素。何為尊重?尊重的首要表現是“聽”,而不是“說”。
英語版《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教科書首頁印有一個巨大的中文繁體字“聽”,它占據了整個版麵,在“聽”字的四角注釋著:耳朵,十目(10個眼睛)和一心(全心關注)。中文字的這個“聽”把聽的藝術精辟地展現了出來。
年輕的心理危機熱線工作者維拉對“聽”字有著深刻的體會,她認識到對人性的理解並不依賴言語,而是聆聽。
維拉告訴我,她曾在寂靜的深夜接過一個西雅圖中年華裔男士的谘詢電話,那男士說他要崩潰了,他很想開車出去狂駛,最好遇上車禍,那就萬事一了百了。但是他怕影響自己仍然愛著的妻子和孩子。
他在電話中訴說了他的困境:他纏上公司裏的一位“小秘”,那小三要到他家來“大鬧天空”,他的婚外情將暴露,而且還涉及公司裏的事,麻煩多多。他知道自己錯了。
在電話中,這位IT公司的高管、資曆豐厚的大男人在講述他的故事和困惑時,不時地問:“你說,我該怎麽辦?”
維拉沒有結過婚,也沒有好好地談過戀愛,完全不知如何回答,隻能深表同情地“嗯,嗯”。那男人似乎沒有等待谘詢員答複,自己持續地敘述他的艱難處境。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傾訴後,那男人萬分感謝年輕谘詢員的理解,讓他混沌消散,思慮清晰。
維拉說,整個通話過程中,她自己根本沒講什麽話,沒法出謀劃策,覺得自己非常笨拙。可那男人說,在他遇到有生以來最大的人生危機時,谘詢員能聆聽和包容,理解與支持,令他有信心努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所以說,唯有善於聆聽的人才能與他人進行通暢達意的良好溝通。
遺憾的是,簡體字“聽”用了口字, 聽的時候,開口了,自己出聲,其他的聲音被壓抑被混雜,沒法聽清他人的話語,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那麽尊重與理解又從何談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