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約我去中國餐館吃飯,當服務員把小蒸籠一打開,幾個胖嘟嘟白乎乎小孩子樣的食品呈現在我們眼前,原來豆沙包做成小孩模樣了。大家都誇那包子做得好看,像個可愛的胖娃娃,有新意。隻是,我們這些食客並沒有把豆沙包當成藝術品欣賞,仍視其為食品,一口口將豆沙包吞進肚裏。
當時有人邊吃邊說:“一口咬下娃娃頭,兩口吃下半個身體”,我真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是怎麽想的。按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理論,人們所說的話,即便是說錯的話都是有意義的,是無意識的顯現。如果精神分析師聽到餐桌上人們的言語,不知是否會聯想到人們無意識裏隱藏著“暴力傾向”?或是內心“勝利者的狂歡”隨著豆沙包的“頭顱”被吞下而沾沾自喜?
想起聖誕期間,薑餅小人深受孩子們喜歡。我看到有的小孩拿著薑餅小人,高高興興地大咬一口,說道:“我把薑餅小人的頭咬下來了!” 過一會兒又說:“我要把這小孩的兩隻手咬掉!”吃著,說著,津津樂道。看到小孩子的這種吃法,我心裏不是滋味。
食品做成人形模樣已有著悠久的曆史。市場上許多糕點、蔬菜、水果展示品製成各種人樣來吸引顧客,食品競賽時也常有食品做成微妙微俏的人物形象。我見過奶油蛋糕上雕塑著非常精致的漂亮公主與英俊王子,我想人們大概都把它們當著藝術品欣賞,忽略了它們的本質是食品。
不管怎樣,我相信大多數人在吃飯聊天,吃下人形模樣的食品時,隻品其味,不想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