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園

與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正文

世界教會簡史下半部分(宗教改革運動)

(2025-02-03 00:12:25) 下一個

五、宗教改革運動,從東羅馬帝國衰亡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1、改革教會的嚐試

在中世紀1378-1417年,意大利和法國兩個教皇大分裂時期,有誌之士如威克裏夫與約翰胡司已提出改革,沒有成功。

2、人文主義

文藝複興運動一方麵是文化、藝術的運動,另一方麵從教會的角度來看,是一種人文教育的改革運動。“人文主義者”要找出古代文件作品的真貌,他們認為基督教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教會已經失去起初的純真,改革教會的方法是要回到古代文獻裏麵,恢複原始基督教的純樸。當時的學者都很重視回到古代希臘文的典籍裏麵,找到最真實的原始文件,包括聖經原來的抄本。英國的摩爾曾經擔任過英國的宰相,他提倡一種理想國的社會改革,他很著名的書叫《烏托邦》,至今仍然流傳。

3、共同生活弟兄會

Gerard Groote於1380年在荷蘭的丹文特Deventer組織了共同生活弟兄會Brother of Common Life,帶領會眾過群體的敬虔生活,也辦了學校教育。他們沒有跟天主教教庭發生衝突,但是提倡個人直接與神建立生命的關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共同生活弟兄會裏麵最有名的是湯瑪肯培士,他寫了一本書叫《效法基督》,是強調靈修的非常重要的一本書,今天在基督教書店裏可以買到。

4、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與外在的環境,文藝複興,民族國家的興起,對古代經典的研究,這些對馬丁路德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教會裏麵,像共同生活弟兄會、威克裏夫、胡斯,他們所強調的思想觀念,對馬丁路德的影響都非常大。這是聖靈所作的很奇妙的工作,神把各樣的因素都預備齊全以後,一個新的改革氣象就會發生。

那時對教皇教庭不滿,普遍存在於社會每一個階層中。領導宗教改革的是馬丁路德,他原先是奧古斯丁修道會的修士,在德國東北部威登堡教會做牧者,也在威登堡大學做教授。那時的教皇是利歐十世,他為了改建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就發售贖罪卷,派一個特使到德國售賣贖罪卷,愚弄百姓。馬丁路德看到這種情況,就挺身而出,1517年10月31日在威登堡他所牧會的教堂門口,貼出了《95條論證》,認為真正的重生得救是本乎恩,因著信,目的是改革離開聖經根基的教庭。他認為隻有因信稱義,信徒與神和好的途徑,是單單靠著耶穌基督。經過好幾次與教庭代表辯論以後,發現教庭根本沒有意思要改變,不願接受任何的指正。

開始95條釘在教堂門外,後來很多人傳抄,15世紀開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的書就可以大量流傳到歐洲各地,印刷術的發明,無形中對宗教改革有很大的貢獻。當時的皇帝查理五世於1521年4月17日在沃木斯召開會議,要求路德收回他的教訓,路德拒絕妥協,說:“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願上帝幫助我。”從此與羅馬教庭徹底決裂,他被教庭判為異端。他有一位貴族朋友“智者”腓勒德力,把他保護起來,關到一個叫瓦特堡的地方將近一年。這一年裏,他翻譯了德文聖經,主要是新約聖經,那裏現在是圖書館,可以參觀。1534年他翻譯出全本德文聖經。

1529年開了一個帝國會議,有六個諸侯與14個城市的代表,上書“抗議”皇帝鎮壓路德宗,抗議人士1531年在奧斯堡會議時,提出《奧斯堡信條》,信條裏麵講明路德宗的信仰是什麽,從此以後,讚成路德改革信仰者被稱為“抗議宗Protestants”, 在中國稱為基督教或新教,繼續擁護羅馬教皇者被稱為“羅馬公教派”Roman Catholics, 在中國稱為天主教。基督教分為三大派別,東正教,天主教,更正教(新教)。路德宗漸漸傳到講德語的地區,包括北歐丹麥、瑞典、挪威等。路德宗是最先形成的一個新教宗派。

5、瑞士的宗教改革

瑞士東邊講德語,中間和西邊講法語的地區,北邊講意大利語。慈運理在東邊牧會,因為獲得了行政當局的支持,在瑞士發動了宗教改革,不久傳到了瑞士其他地區及德國的西南部。

加爾文是在法國主修神學與法律的人文學者,在1533年上帝感召他加入了宗教改革,被迫於1535年逃到瑞士,在1536年出版了《基督教要義》,主要目的是上書法國國王法蘭西一世,說明改革宗的信仰,讓法國國王停止對改革派人士的血腥迫害。

這本係統神學書寫成後,加爾文名聲大噪,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作。他旅途中經過日內瓦以後,被該城的改教家法瑞爾Farel勸留,一同留在日內瓦從事改教運動,本來他要去其他地方進修的。

1538年被驅逐出境,但三年後又被請回日內瓦,主領全麵的改革運動。自1541年起,加爾文依照聖經,將日內瓦建造成一個宗教改革的模範城市,也就是他所在的日內瓦城,按照聖經的原則來定法律、經濟、政治各方麵的製度,讓日內瓦成為以宗教來立法的模範城市。加爾文後來很專心的解經講道,而且出版了新約各卷的注釋,對於新約一節一節來注釋,也引用舊約。加爾文創辦的日內瓦學院,成為訓練歐洲各國改革派領袖的大本營。在16世紀的後半期加爾文主義已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主力,特別在瑞士,德國西部,荷蘭,蘇格蘭等地。英格蘭,德國東部,匈牙利,波蘭也受到他的影響。

6、荷蘭與法國的宗教改革

荷蘭的宗教改革最先受到路德的影響,後來加爾文主義成為改革的主要力量,在荷蘭人抵抗西班牙的暴政統治,掙脫羅馬天主教的羈絆時,加爾文改革宗的信仰成為荷蘭民族獨立的盼望。荷蘭很小,但靠海,航海技術非常好,當時在歐洲成為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在法國,德國,英國,遇到宗教迫害的人,就先逃到荷蘭,再移民到其他地方,跟瑞士很相似。荷蘭獨立以後,成為改革宗的重鎮。

法國的天主教迫害宗教改革的人,經過1-2百年才慢慢平息。

7、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宗教改革

蘇格蘭主要受到加爾文主義的影響,蘇格蘭改教運動的領導者諾克斯起來對抗英國女王瑪麗對改信基督教的人的血腥鎮壓,最後取得了勝利。

英倫三島最北邊是蘇格蘭,南邊是英格蘭,西南是威爾士,過海以後是愛爾蘭,北邊的蘇格蘭是接受加爾文思想的,他們將加爾文在日內瓦采取的長老治會的教會組織架構,發揚光大,在蘇格蘭全國施行,長老治會的意思就是由會眾當中選出長老,由他們代表會眾來決定教會的政策,民主國家的民主製度也是受到長老治會的影響。蘇格蘭在1648年接受了《西敏信條》,是在英國蘇格蘭非常重要的信仰表達,最後長老會的信仰在蘇格蘭建立,此後長老宗教會就傳播至北美及世界各地。英格蘭的改教運動開始不是因為信仰的緣故,是起源於英王亨利八世,他因為想離婚,但天主教不許離婚,就在1534年宣布與羅馬天主教切斷關係,自立為英格蘭教會元首,英格蘭的國王同時又是教會的元首,這個傳統一直到現在還在承襲。

亨利八世的女兒叫瑪麗,她當政時,想讓英格蘭重新回到天主教的懷抱裏,但是失敗了,她殺害了很多新教教徒,所以她得到一個稱號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

她去世後,由妹妹伊麗莎白繼位,雖然是新教,但跟天主教相似,改革並不徹底,在儀式、組織、教會管理方麵和天主教非常相似。英倫三島海外移民宣教士在各地建立教會,屬於這一係統的,就統稱為“安立甘教派”Anglican Communion,在中國就稱為聖公會。1601年詹姆士一世繼承伊麗莎白王位,決定重新翻譯聖經,因為威克裏夫所翻譯的聖經已經很長時間了,1611年就翻譯了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這個版本到現在仍然是最通用的英文聖經,就像中文的和合本聖經一樣。

我們看到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以後,脫離天主教教庭的基督教就形成了路德宗,長老宗和聖公宗三大主流,有三種體製:主教製,長老製和會眾製。

注:此文寫於2018年,主要參考自蘇文峰牧師的《世界教會曆史》係列講座培訓課程視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澳洲紫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太好了,以馬內利!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分享,聽過蘇文峰牧師的講道,很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