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園

與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正文

世界教會簡史上半部分(中世紀後半期)

(2025-02-01 20:43:04) 下一個

四、中世紀後半期,從東西方教會分裂到東羅馬帝國衰亡(1453年)

(一)修道院的革新運動

中世紀西方教會屬靈風氣越來越低落,道德生活越來越腐敗,連修道院也因為擁有大片地產,使得世俗的權力就介入到修道院裏麵,失去了原有的清靜,純潔,所以有很多有誌之士發出要求徹底改革。11世紀克呂尼革新運動是一個複興的主流,曾經統管了兩千多所的修道院。他們要求修道士絕對的貧窮、禁欲、順服,完全獻身於修道院生活,不可以有個人的財產。

希臘東正教修道院

他們傳道到中國,到非洲。

(二)教皇製度的漲落

教皇的權力漸漸淩駕在皇帝和君王之上,因為教皇有三大法寶:1、開除皇帝教籍,2、查封教會的活動,3、異端裁判所,斷定是異端,就要被火燒死。

當時教皇與德國皇帝相爭,結果是德國皇帝讓步。還有一個故事;羅馬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作對,教皇一氣之下開除了皇帝的教籍,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的懲罰。於是,這位皇帝為了恢複教籍,在寒冬跨過阿爾卑斯山來到教皇的城堡,脫掉了所有象征皇權的服飾,在風雪中等了兩三天,最後跪在教皇麵前,才終於得到原諒。後來法國的國王與教皇對抗,甚至把教皇關起來,雖然教皇後來被人解救,但一個月後就過世了。從1309-1377年,教皇的宗座甚至遷到了亞威濃(法國)。天主教自稱這是教皇被虜到巴比倫的時期。開始是在意大利羅馬,受到意大利政府的支持,後來意大利政府勢力衰微,法國變成了教皇的主要支持者。從1378-1417年,教皇大分裂,羅馬教皇與亞威濃教皇對抗,彼此開除教籍,所以在一般人眼裏,教皇形象一落千丈。各地的民族主義思潮漸漸興起,認為自己是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而且封建諸侯勢力漸漸消退,強有力的國家和君王就興起了,各國人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感情,漸漸勝過對教皇大一統的基督教的效忠,所以教皇在世界上的權力漸漸的消退。這種情況也影響到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

(三)十字軍東征(1095-1291

這是中世紀非常重大的一個事件,西方教會從1095年起,在教皇的領導下,開始了將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起因主要是回教徒土耳其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因為聖殿在耶路撒冷,他們惡待基督徒,阻擾去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回教勢力漸漸威脅到東羅馬帝國的康士坦丁堡。當時教皇應許參加聖戰的人可以免稅,免去你的債務,可以免去你的罪行,而且可以減免在煉獄的時間,因此當時很多負債的,犯罪的人就去參加十字軍,有點烏合之眾的感覺,參加的人動機都不一樣。當時的口號是解放耶路撒冷,於1099年奪回了耶路撒冷。

1147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法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領導軍隊,耶路撒冷情勢危急,跟回教軍隊打仗,結果無功而返。1187年耶路撒冷被回教徒再次攻陷,那時的教皇跟英國國王和法國國王在1189年又共同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也沒有取得勝利。

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本來目的是收回耶路撒冷,結果卻被人聳動中途改變計劃,轉到東邊去攻打康士坦丁堡(東正教的地方,是基督徒的地方),使得東西方教會裂痕加深了。接著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次的十字軍東征,當時回教有一位很能幹的領導者叫撒拉丁,

也是一位君王,回教勢力非常強,所以都沒有成功。到1291年,十字軍東征得到的領土又完全喪失,被回教徒奪回。所以十字軍東征要奪回耶路撒冷的目的徹底失敗,從信仰角度來看,不但妨礙了後來向回教徒的宣教工作,而且也分裂了東西方教會。十字軍的軍隊事實上相當殘暴,他們擄掠,做了很多不道德的行為,在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汙點。一直到今天,回教徒,還有猶太人,因為十字軍在耶路撒冷期間,對猶太人也非常殘暴,所以他們一提起基督教就有很惡劣的印象,就是因為那段曆史。打仗要錢,教皇就加速了贖罪卷製度的引進,鼓勵為十字軍東征來奉獻的人可以贖罪。贖罪卷的發行,使得教會的道德更加敗壞,就有了後來馬丁路德的改教運動。十字軍東征的旗號是十字架,而十字架代表的精神是愛,是饒恕,是仁慈,而他們用十字架的記號來組織軍隊,這是一件很不合聖經的一件事情。

但從另一方麵來看問題,也有積極的一麵,如: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他們從西方到東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當時回教徒在數學和天文方麵,在醫學方麵有很多比西方國家更先進,如阿拉伯數字,使用更容易,更簡便。許多封建諸侯因為參加十字軍東征而戰死,促成了西歐封建製度的沒落。

(四)經院哲學的興起

目的是使用理性與哲學辯證來了解神學,簡單來說,是把聖經和古希臘哲學融合起來一起研究的一種方法,後來漸漸沒落。無論是從理性或感性,一定要在聖靈的光照和引導下來認識神。人有限的理性想要解釋完全無限的神,這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對我們現代人的一種提醒。

(五)國家主義的興起

14世紀1347-1351年,歐洲發生了黑死病,

類似於現在的SARS,死亡的人數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延續了幾百年的時間。當時政治經濟遭遇到很大的變動,在亂世的時候,教會內外祈求複興,要找到出路。另外一方麵歐洲的中產階級漸漸興起,原來封建製度就是貴族和平民,地主和農奴,現在有了中產階級,他們有自己的財產,受到教育,需要有法律來保護。他們希望政治能夠穩定,希望國家民族能夠合一,也希望有王室來建立一個主權國家,英格蘭和法蘭西首先就朝這個方向來發展,其他地方也漸漸跟進。歐洲國家主義抬頭,不僅敲響了封建製度的喪鍾,而且也破滅了中世紀大一統,也就是一個教皇,一個皇帝這樣的美夢。英國、法國在1337-1453年,因為王位繼承的問題,發生了百年戰爭,牽連到整個歐洲。當時英國和法國國王,他們的王室是彼此通婚的,都宣稱自己擁有對方的主權,發生很多戰爭。英國和法國都不願意同屬於一個王室的統治下,他們希望擁有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擁有自己的主權。所以民族國家的意識興起。

(六)文藝複興運動

文藝複興運動在十五世紀的時候就開始興起了,對歐洲,一直到今天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文藝複興起源於意大利,當時主要是掀起了對古典文學,藝術,哲學的一種複興熱潮,起因主要針對中世紀修道主義的禁欲生活。文藝複興特別強調人生的美妙樂趣,人體構造的美,以及人類心智的能力,他們想要回到古希臘,從哲學、文學藝術裏麵去尋找靈感。(2000多年前,古希臘人就創造出了幾何學、奧運會以及民主政治的原型;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一批大哲學家,都是古希臘燦爛文明的代表人物。)米開朗基羅所塑聖母與耶穌就是那個年代的傑作。

所以當時無論是美術,音樂,無論是建築,都充分表現了這一種人文的意識。蒙娜麗莎的微笑,

表達了人的一種自信,背後的田園風光,表示當人麵對大自然的時候,表現出的一種自信心。當時教皇也不像修道院時期的教皇,而是追求人生享受,要把羅馬變成全世界的文藝與知識的中心,把羅馬建造成一個像政治化的首都一樣,為了建築更大,更輝煌的建築物,

羅馬聖彼得教堂

為了要廣納財源,就大量發售贖罪卷,也參與政治鬥爭,和軍事討伐。文藝複興帶來一種對古代典籍的興趣,此時學者們也研究古代希臘文聖經手抄本,發現原文聖經裏麵所教導的,像因信稱義,聖徒皆祭司等所呈現出來的真理,被中世紀教皇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教廷代替每一個信徒來解釋聖經,以及教皇無誤論所蒙蔽。學者自己讀聖經以後,發現眼前教皇的教導有很多不符合聖經的地方,所以文藝複興運動本來跟信仰無關,但這個運動無形中也影響著宗教改革,所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在這一些教皇受文藝複興的影響,追求人生享受,大興土木,斂財,這樣的一種背景下發起的。

馬丁路德

(七)宗教改革的先鋒

在馬丁路德之前,有幾個宗教改革的先鋒。英國威克裏夫,

是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寫了好多書,認為教皇不是最高權柄,隻有聖經才是教義唯一的準繩。他因為反對教皇,被教會定罪,不能在牛津大學繼續教書,退居鄉間,因而有時間把聖經從拉丁文翻譯成英文,使一般民眾可以閱讀,影響深遠,對馬丁路德有很大影響。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舉行的宗教盛典,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實質。我們的信仰需要一個群體,但如果因為常常參加各種活動,而失去個人與神的親密關係,心思、意念都放在宗教活動上,隻重視宗教化,儀式化,就是在信仰上走偏了道。

(八)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15世紀,因為土耳其回教勢力不斷擴張,東羅馬帝國的版圖越來越少,最後隻剩下康士坦丁堡,當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這個最後據點的時候,東羅馬帝國終於壽終正寢。從此以後,東方教會的領導中心就漸漸轉移到俄羅斯的莫斯科。康士坦丁堡淪陷後,許多學者帶著很多重要古卷逃到西方去,助長了文藝複興運動,漸漸影響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接下來就是民族國家的興起,英格蘭,法國,德意誌,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等,這些國家漸漸興起。這些民族國家的興起,都影響了後來的宗教改革。

東羅馬帝國衰亡之後,被奧斯曼帝國替代(1453-1918),還有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我們現在所信的基督新教。 接下來還有近代教會曆史和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後現代教會曆史,我們就屬於後現代時期的基督徒,麵對著很多社會,價值觀,倫理,和世俗化傾向的挑戰。

注:此文寫於2018年,上半部分完結,主要參考自蘇文峰牧師的《世界教會曆史》係列講座培訓課程視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