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曆世曆代的人,都曾對生命的短暫發出慨歎,也曾產生追尋永恒生命的夢想。“長生不老”在各國的曆史中都可以找到相關記錄。但遺憾的是,人類始終無法超越生命的極限。其實,上帝早已在聖經中向人類告知了真正通往永生的道路,那就是接受耶穌基督,恢複與上帝的生命關係。
一、
“人生七十古來稀”,生命的短暫和有限,使曆世曆代的有識之士,不斷發出最動人心扉的詠歎。智者孔子,觀看橋下奔流不息的河水,不禁對歲月無情的流逝慨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憂者陳子昂,登上幽州的樓台遠望,悵然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三國演義》這類書中,更是低吟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般對歲月無情的感慨。
對生命有限的感歎,並非中國人所獨有。希伯來的智者,有名的所羅門王,在他的不朽之作《傳道書》中,也歎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生勞碌所積聚的財富、智慧、名聲、權力等,全屬虛空。無論是智或愚、貴或賤、樂或苦,所有的人,都將被歲月的浪濤淘盡;人一切辛苦的所得,都將因生命的終了,無聲無息,淹沒在時間的長流中。
“已過的世代,無人紀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對照著曆史的悠悠長河,檢視不斷循回上演著的人生戲碼,我想多數人也都會如所羅門王一樣,對人一生短暫的得失榮辱,興起虛空捕風的喟歎吧。
筆者自青少年時,便對生命的短暫、苦多樂少的現象,有深切的感受。對自己存在的虛實性,和生命是否有意義,心中也湧起了許多疑問。正是這些疑問,推動了我探索人生的旅程。
回顧這段旅程,崎嶇坎坷,並不容易。對生命的困惑與意義的迷失,不時在心裏翻騰著。浮沉其間,數次萌生自殺的念頭。因此,佛理中那空無本相的世界觀,非常契合我心中空虛的感受。我亦很期待能由空無的觀想,超脫心中的紛紛擾擾,臻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清淨。
然而,我似乎感到常有二股不同的思想力量,在心中糾結拉扯。其中一股力量嚐試說服我,接受人生短暫無常的現實。另一種聲音卻不斷地問著:若人生真是“本來無一物”,何以人心悵然哀歎,千古皆然?“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區區數十載之軀,為何為眼不能見的千年後代擘劃憂勞?
是否,這一切的一切,表明了人的心不滿於短暫而渴望永恒,不滿於虛空而渴望意義?
二、
多年來,筆者尋求生命空虛之感的來源與解決之道,但未得其門。雖然有些事物(例如書法),可以暫時解除心中的苦悶,但在我的心底深處,仍不時有哀愁騷動。
何以對生命短暫與空虛的認知,如此牽動人心?信主多年後,我才漸漸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體會。在此,我要簡述我心靈所經曆的奇妙轉變。
有一天,我開車在一條小路上,突然發覺,信耶穌之後的這二、三年時間,我生命的空虛之感全然消失了,人也變得開朗起來,不再無故的多愁善感。例如節令的變換,不再如從前令我想到歲月無情的流逝,我反倒能開始欣賞四季美景,各擅勝場。
當時,我並不完全理解這轉變的原因,隻知歡喜領受。又經幾年,再次讀到《傳道書》3章11節“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心中才漸漸明白。
《傳道書》不僅揭示了生命虛空的本相,更進一步說明,生命虛空的原因,乃在於生命有限的本質。上帝造人時,本是將永恒的生命賜予了人。然而當人犯罪,與上帝隔絕之後,人便開始經曆衰殘死亡。因為上帝將對永恒生命的渴望,放在了人心中。所以,肉身的短暫生命,無法滿足人心中對永恒生命的渴望。於是,心靈便產生了深切的虛空之感。
依筆者的經曆和觀察,對短暫生命的空虛感和對永恒生命的渴望,無疑是一體的兩麵。它似乎是一種內建的思想或本能,無需旁人的提醒或教導,在適當的時機,便在人心中蘇醒過來。這虛空之感像兩刃的利劍,一方麵,能幫助人看清生命短暫虛浮的本質,促使人放棄一己一時的名利,轉而追求更高、更久的誌業;另一方麵,若這虛空之感未得適當的引導和解決,人心被迫以某些暫存易變的事物,換取短暫的滿足,那麽一旦這些短暫的依靠消失後,心中的挫折與虛空加劇,便可能產生毀滅性的後果。常聞許多人因一時的風浪,如情感的挫折或事業不順,選擇結束生命,多少與他們未能尋得真正的心靈依靠有關。
其實,上帝將永生的渴望放在人心中,叫人體會遠離上帝後生命的虛空,是希望藉著它來推動我們,尋找這位永恒生命的源頭。當我們遇見了這位永恒的主,心得到了滿足,生命的空虛之感,自然會全部消失。耶穌基督向世人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6:35)
上帝對世人的愛,具體地彰顯在耶穌基督為人舍命、賜人永生。所以耶穌基督向世人宣告:“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三、
人類自古就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曾派遣術士東去,尋求長生不老之妙藥——雖然他的陵墓,見證他一切努力的枉然。然而,對生命長生不老的渴望,始終縈繞在每一代人的心上。
近代人對不老的渴望,較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充斥於媒體廣告中的各式保養的方法、各類健身器材以及整容手術,清楚揭示了現代人對青春歲月的留戀,以及對掌握生命的樂觀。然而,實際的情況是,長生不老仍停留在夢想的階段,遠非人類科技所能及。
《聖經》則清楚地宣告,上帝賜人最大的禮物,便是與上帝同享永遠的生命。
永恒的生命,雖是人心之渴望,但要人的理智,接受上帝的這恩賜,並非易事。猶記得1992年,我剛信主時,對《聖經》《創世記》中記載著,人類早期的祖先,壽命都在八至九百歲之間,很難理解。心中幾次問上帝:“這可能嗎?”結果上帝使用一篇在1993年登在《自然科學》期刊上,Cynthia Kenyon的文章,回答了我。
那篇論文指出,動物的生命界限,並非是因為經年累月隨機累積的基因突變,或有毒物質的堆積,而產生的被動現象,乃是藉著一些基因,例如DAF-2和DAF-16,精密調控的結果。前一個基因的突變或是後一個基因的高度表現,都可使線蟲(C. elegans)的壽命延長一倍。這個發現,舉世囑目,因它首次揭示了人類可藉著改變基因,延長壽命極限的可能性。
很快地,類似的基因也在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身上發現了,分別稱為IGF-1R(類胰島素激素第一型接受體),以及FOXO(暫定名為“福壽”)。顯示人類的壽命,也由類似的機製控製著。
接著,科學家發現這些基因,控製著生物體內多種重要功能,如能量的代謝、細胞的生死、自由基的消除、疾病的抵抗力等,並藉著控製這些過程來調節生命的長短。不久之後,科學家又發現,另一個由生殖細胞所產生的(至今尚不清楚的)因子,也可調節生命的長短。
目前科學家已在實驗室中,製造出可存活六倍長壽命的線蟲。若類推到人類身上,相當於人類活到了720歲!已相當接近聖經所記載的數字。
Cynthia Kenyon的文章,對我認識上帝話語的正確性和權威性,產生了很大的幫助。從此,我不再視聖經中奧妙難解的話語為寓言或神話,而視之為正確的曆史及教導;我不再以個人有限的眼界來解讀聖經,而是嚴肅地將聖經看為上帝向人類啟示心意的記錄。
我亦從此領悟到,科學也為聖經的正確性,提供極為有力的證明,令我們對上帝賜予永恒生命的應許,增加信心。
四、
筆者並不是要依靠科學證明聖經,而是希望藉著科學的進展,佐證永生的可信。更希望藉著對永生的思考,窺見上帝奇妙偉大的能力,與他慈愛公義的本性。
《創世記》中清楚地記載,永生的失落,起因於人的犯罪。從此,上帝的生命氣息不再源源不絕與人同在,人類開始嚐到死亡的滋味。隨著人的罪行一代一代的加深加重,人的壽命也不斷地愈縮愈短。數千年前,上帝所定人的年限120歲,成為人類至今難以跨越的生命極限。
從科學的發現,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大洪水之後,全能的上帝改變了人的基因組成,使人類的壽命由幾百歲,倏忽降至現今的120歲界限。上帝不願有罪生命長存於世的心意,清楚明白(有罪之人若長久存活,絕非社會之福)。
所以,要延長人類的壽命,關鍵在要先解決人的罪性。耶穌降世,向世人顯明血肉之軀依靠上帝的能力,可以戰勝罪惡和死亡。耶穌更以無罪之身,為人所犯的罪付上了生命的代價,恢複了上帝和人的關係,從根本上解決了罪的問題。全能慈愛的上帝,讓人藉著相信耶穌基督,再次領受上帝所賜的永恒生命。其中的智慧與意義,極其深遠。
筆者從事生命科學的研究。信仰道路,一路走來,不斷因著個人的和整個研究界的發現,愈來愈體會到,聖經和科學是毫不衝突的。我也深切地領悟,若聖經的話語難解,往往是因科學還未達到可以了解聖經那些奧秘的程度。
其實科學的進展,不但不會抵觸聖經,反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神的奇妙和《聖經》的準確。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
可能有人認為,基督信仰和科學是相悖的。然而上述的經文卻點明了,上帝鼓勵我們觀察自然和宇宙,因為如此能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存在。科學本身便是藉著觀察和測量我們身處的宇宙,來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我們愈深入地觀察,就愈能體會聖經的正確和上帝的奧妙。
注:本文首發《海外校園》98期,版權屬OC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來源。作者:杜邦憲:
作者來自台灣,現住美國聖路易市,任華盛頓大學醫師兼講師。
相關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