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園

與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正文

世界教會簡史上半部分(中世紀前半期)

(2025-01-31 14:36:26) 下一個

接下來講中世紀教會曆史,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先講前半期:

在歐洲曆史上,「中世紀」指公元5世紀到15世紀(約476年-1453年),自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到文藝複興運動和大航海時代之間的時期。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被稱作黑暗時代

這個被稱為黑暗時期的曆史階段中,教會和歐洲的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也將看到回教的發展及其對基督教國家的威脅;教皇權勢的高峰,還有十字軍東征;文藝複興的開始。在這個時代結束時,教會和世界都麵臨了大改革的契機。

三、中世紀前半期,從西羅馬帝國衰亡到東西方教會分裂(1054年)

(一)中世紀的開始

西部教會剛剛跨入中世紀的門檻,肩負很艱巨的使命,一方麵感化信奉異教的蠻族,帶領他們成為正統信仰的基督徒,另一方麵在文化方麵的使命,就是教會開化了那些沒有受教育的蠻族,使他們成為有文化的人。在接下來的一千年之久的時期裏麵,教會在信仰與文化這兩方麵都有很輝煌的佳績。不應該說中世紀是黑暗的時期,應該一分為二,因為黑暗的時期不可能有那麽多的蠻族信主,也不可能產生後來的文藝複興運動。教會在500年之內,這些國家都成為基督教國家。接下來的500年,這些國家都發展出各自的基於基督教文化的一些民族特色,也奠定了中世紀以後歐洲文明發展的基礎。

教會怎麽做到的?因為三個方麵最重要的工作:1、修道主義----深化靈命;2、教皇製度----強化組織;3、宣教運動----普化差傳

(二)修道主義

教會有世俗化傾向,有些人就離群索居,過修道士生活,過很貧窮的生活,自己勞動,潔淨心靈,另外一個重要工作是抄寫聖經,在沙漠地方很幹燥,容易保存聖經等著作,這些著作使用久了會壞掉,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抄寫一次。(現在的修道院是通過電腦輸入的)。中世紀修道院還是差派宣教士的基地。

埃及修道院,看到羊皮經卷和勞動工具。

他們生活窮苦,一日兩餐,大部分隻有麵包和水。他們認為簡樸的生活有利於多親近神,對靈命深化有更大的幫助。

(三)教皇製度

羅馬主教的位置越來越重要,7世紀回教勢力興起,用武力傳教,一手拿刀,一手拿可蘭經來傳教,教會一定要起來抵抗,否則被他們占領的地方統統都會變成回教世界。羅馬傾覆之際,當時羅馬主教利歐一世出來與匈奴王阿提拉談和,保住了羅馬城,所以他成了教皇,但他說彼得是羅馬的第一任教皇。(主耶穌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馬太福音1618 因為彼得的名字就是磐石的意思,而耶穌將建立他的教會在磐石之上,這是雙關語, 神在教會的根基上大大地使用了彼得。)教皇漸漸與政治走近,掌握了影響政治的力量,蠻族需要教會認可,才能得到民眾尊重,蠻族國王要加冕皇帝,是由教皇來加冕,因而造成了政教混亂的局麵,失去以祈禱傳道為念的傳統。

(四)宣教運動

修道院的修士成為宣教士,他們把傳福音傳到英倫三島,又從英倫三島傳到整個歐洲,如德國、荷蘭、瑞典、丹麥等國。第八世紀以後,航海開始,以福音征服西歐和北歐的蠻族。福音傳到維京人(蠻族海盜),

他們的國王砍倒偶像,願意接受基督。

11世紀挪威教堂,保持了北歐的風格,維京人喜歡在頭上帽子掛牛角,本色化風格,這個教堂現在還存留。

(五)東西方教會的狀況

西羅馬帝國476年滅亡以後,東羅馬帝國持續到1453年,稱為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境內政府的力量很強,可以抵禦蠻族入侵,雖然回教勢力從第七世紀興起,對東方教會威脅很大,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長很自然就成為領導中心,就像西方的教會以羅馬大主教為中心一樣。他們派宣教士到斯拉夫民族傳福音,後來是保加利亞到第九世紀末,俄羅斯第十世紀全體歸主,建立很多修道院,這些國家到現在都是屬於東正教。從這裏開始看到東西方教會漸漸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本色化教會組織和儀式。穆罕默德死後不久,(約570年-632年,享年63歲。)回教徒征服了阿拉伯全地,而且不斷擴張地盤,原來屬於基督教重鎮的,如安提阿,耶路撒冷,亞曆山大等都淪陷了,西班牙在711年的時候也淪陷了(711-1492)。732年法蘭克人在都爾打敗回教軍隊,把回教軍隊趕出一部分歐洲的地方,所以西歐就沒有成為回教的地方。西歐與這些文化古城就漸漸隔離了,東西方貿易的路就中斷了。土地變成了重要的資源,封建製度漸漸形成。君王論功行賞,分封土地給諸侯,變成一個個封建貴族,可悲的是很多教會的主教也變成了封建地主,因為國王為了討好他們。主教擁有農奴,收稅,管理經濟,使中世紀很多教會失去了屬靈的權柄和道德見證。歐洲在蠻族入侵500年,大概公元1000年的時候,大都成為基督教國家,西方教會從羅馬開始,福音傳到西班牙,英國,日耳曼民族,再傳到北歐;而東方教會從康士坦丁堡開始,傳到現在的土耳其,再傳到蘇聯,再傳到東歐。教會從東方發展,從西方發展,漸漸產生了本色化的文化和宗教儀式,東西方教會的距離越來越遠。

(六)東西方教會的分裂

11世紀西方教會使用拉丁文,東方教會繼續使用希臘文(希臘東正教),西方教會重視組織,東方教會重視個人的靈修。兩個主教長互爭誰為大,羅馬教皇得到法蘭克福王國的支持以後,就不再需要拜占庭帝國的支持了。西方教會在尼西亞信經中聖靈由聖父所出加上由聖父和聖子所出,東方教會反對。1054年的時候,最後分裂,互相開除教籍,宣布對方為異端。此次以後東方教會成為東正教。西方教會注重組織和教義,所以在宣教的影響上,西方教會比較強,今天講教會曆史,就比較多講到西方教會。

東正教教堂屋頂是圓形的,代表天堂,代表穹蒼,在教堂中的敬拜就好像我們在天堂中的敬拜一樣。西歐的教堂是尖頂哥特式,代表禱告的手。東正教的音樂是不用樂器來伴奏的,一直到今天,東正教教會在敬拜時大都不願意用樂器,他們認為天堂敬拜是不用樂器的,教會詩歌曲調很深遠很聖潔。西歐這邊教會的音樂在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采用了當時很多社會上的一些音樂,當時流行的一些音樂。這是東西方教會因為文化,種族,語言的不同,也因為在敬拜,組織,教義觀念上有一些不一樣,產生這些分別。今天講基督教是包括東正教和改教以後的羅馬天主教和新教(抗議宗,也就是狹義的基督教)。東正教與西方教會在教義上的區別不是很大,大部分是屬於文化上的,以及在敬拜儀式上的不同。

St.Nicolas是東正教的一位聖徒(小亞細亞),是聖誕老人的原型。他是一個主教,替人禱告,帶領人認罪,特別在社會救濟,幫助窮人,照顧孤兒寡母這方麵做了很多,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尊他為聖徒。西方教會也因為他的事跡,就漸漸把他傳成聖誕老人。

注:此文寫於2018年,未完待續,主要參考自蘇文峰牧師的《世界教會曆史》係列講座培訓課程視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澳洲紫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彩煙遊士' 的評論 : 不是,我隻是有興趣哈,謝謝遊士閱讀留評!祝遊士新春快樂!新的一年裏,繼續跟著遊士學習種菜:)
彩煙遊士 回複 悄悄話 紫薇是學曆史的?總結的非常好。紫薇新春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