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東的煩惱和樂趣1
在1960年代, 上海盧灣區長樂路和瑞金二路十字交叉路口的東南角 有一家家俱店。
我上學的小學,盧灣區長樂路第一小學就在家俱店的東邊附近。每天我要四次經過這家俱店門口。上午去上學經過,中午回家吃午飯經過,下午再去上學經過,傍晚回家經過。因此對這家俱店漸漸熟悉起來。
有時候,下午放學後,不是急著趕回家的話我會走進這家俱店裏看看瞧瞧。有一半店鋪是展覽成品家俱,作為銷售場地;而一半是工作場地,即製作新的家俱產品和對已經製作好的家具進行表麵處理加工等工序,有一股濃濃的香蕉水氣味。
那個年代,大多家家戶戶都比較貧困,家中除了睡覺的床和吃飯的桌子之外,沒有什麽家俱。平時做功課和課外作業都是在飯桌上進行。寫字桌和書架在家裏都是希有的家俱。
因此該家俱店使我對家俱有了一些初步認識和了解。
從長樂路第一小學畢業後,也不再經過這個家俱店了,但是它卻組成了我的童年的一部分回憶。
進入紅星中學學習二年後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也不用上學了。在1968年我們學生被分配去了工廠等地,我去了上海郊區的上海重型機器廠做學徒工。這樣在工廠的集體宿舍裏有了一張床,和一個小小的可以個人吃飯和寫字的桌子。總算有了一個個人小天地了。
從今天回憶起來,那是一個遙遠的東方世界,但是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會要擁有一個居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