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童小書

本人是一位資深理工男,多年自學中醫。一貫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西醫科學的基本理論和近年來有關人體的科學實驗結果為依據,來客觀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
正文

神住在哪兒?

(2024-06-19 12:05:07) 下一個

 “神住在哪兒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於一個人的科學素養。

  大家知道,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必然的規律。但在科學知識極度缺乏的古代,古人總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具有神秘力量的神仙在掌控。

  由於沒有人見過神仙,更不知道神仙家住何處。因此大家猜測這神要麽住在雲彩之上的仙宮,要麽住在茫茫大海深處的仙島。

  但隨著現代物理學和航太技術的發展,現在絕大多數人都已經知道,高高的雲端至上是稀薄的空氣。稀薄的空氣之外是虛無的太空。另外地球的海洋上的海島也被人類搶占的差不多了,也從未見過有什麽神仙居住的仙島。

  所以,現代人大都不再相信神住在天上或住在仙島上這種說法了,甚至都已經不再相信神的存在了。

  但是,中醫人士還相信神的存在。不僅如此,他們還知道神住在哪裏。

  當然了,中醫所說的的“神”已不再是神仙的神了,而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情誌、知覺等一些精神活動的高度概括。

  關於中醫所說的神住在哪裏這個問題,從古至今的中醫有兩派觀點。

  自古的主流觀點認為神住在心裏,因為《黃帝內經》說:“心藏神”。但後來的次主流觀點認為神住在腦裏,比如此派的代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腦為原神之府”。

 《人體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誌和知覺都是由腦完成的動作。因此,似乎腦藏神的觀點比心藏神觀點更為合理一些。所以,在西方解剖學傳入中國之後,此派的聲勢也越來越大了。

  其實,當心藏神派和腦藏神派爭論不休時,他們都在潛意識裏將“神”物化了。所以,“神”這個東西就必須住在什麽地方,不是在心裏,就是在腦裏麵。

  但是,神是腦一切精神活動的高度概括,是一種功能的體現。因此神不是個什麽具體的物質,也不必非要住在什麽地方。

 《黃帝內經》所說的“心藏神”,是意指“心主神明”。也就是說,心主血脈功能的變化會極大的影響神的狀態。

  中醫認為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脈,把新鮮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因此,《黃帝內經》說“血者,神氣也”。又說:“血氣者,人之神”。這說明,古代的中醫大夫就已經認識到血液供應的和神之間的直接關係了。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每分鍾血循環係統注入大腦的血液量為750毫升左右。占心輸出量的15%到20%。隻占人體總重極小比例的大腦是妥妥的用血大戶。

  中醫臨床觀察發現,當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時,比如痰迷心竅、心火旺、痰火擾心、心陰虛、心陽虛、心血虛時,就會因腦供血不足而出現神誌異常的疾病。因此,神的正常與否完全依賴於是否有充足的血液供應。

  由此可見,“心藏神”不是一句科學術語,而是一句醫學術語。這是從治病的角度出發對“心主神明” 的一種描述。中醫也因此而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從治療心主血脈功能異常入手,來治療神誌疾病。

  相反,如果我們由於對腦生理解剖知識的了解,而把心藏神改為腦藏神的話。這種理論表述在理、法、方、藥等方麵,對中醫治療神誌疾病並不能提供足夠的臨床指導意義。

  因此,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心藏神和腦藏神之爭應該是古老的心藏神派勝出。

  另外,心藏神派不僅認為心藏神,還認為肝、肺、脾、腎這四髒也藏神。隻不過,它們藏的是神的一部分。分別是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誌。

  中醫認為的“魂”是出生之後逐漸產生的思想意識、情緒思維、知識技能等精神活動。它是神的一部分。

  而“魄”是嬰兒出生後,不學即會的先天本能感覺、反應動作。如吮乳吸食、啼哭啼笑、耳聽目視、手足運動,還有內在的消化排泄、呼吸心跳、皮膚感覺,以及古人並不知道的大腦神經的自主控製和大腦內分泌係統的自平衡調節。魄是大腦功能中一種較為低級的非條件反射活動,也是神的一部分。

  中醫的“意”是意識思維活動,而“誌”是指記憶力。因此魂、魄、意、誌加在一起合而為神。

  與“心藏神”並不意味著神住在心裏一樣,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誌也並不意味著魂、魄、意、誌分別住在肝、肺、脾、腎裏。

  當人在夜晚入睡後,人體的肌肉休息了,大腦也停止了有意識的思維活動。這時,肌肉和大腦中的多餘的血液就潛行於內,藏於肝髒。

   藏於肝的血液經過肝髒一夜的處理,又煥然一新。早晨人醒來後,大腦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精神活動。這些腦活動表現在外的狀態就是魂。而腦細胞的活動是需要供血的,這部分血則來自於肝藏之血。

 《黃帝內經》中說:“肝藏血,血舍魂”。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魂與肝藏之血有著密切的聯係。所以,肝藏魂,就是意指肝藏血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魂的狀態。

  同時,中醫認為肺主氣,有將氣輸布全身、遠達體表的職責。如果肺主氣的功能下降,則氣血不能到達體表肌膚。在皮膚中各種感覺器官功能就不佳。

  假如一個人失去了痛、癢、寒、熱和觸覺這些本能反應,就意味著他的魄出了問題。因此,中醫講肺藏魄。

  脾主運化水穀,是人體必須的各種營養物質的來源。這其中吸收的葡萄糖是腦細胞的唯一的食物。隻占人體體重2%左右的大腦,平均要消耗20%左右的葡萄糖的攝入。

  因此當脾運化功能下降時,血中葡萄糖含量就會下降。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葡萄糖的消耗大戶——腦。當腦細胞能量不足時,則思維活動下降。故中醫說:脾藏意。

  另外,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而大腦為髓海。如果腎不能產生足夠的髓,則腦組織新陳代謝不佳而逐漸萎縮。最先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記憶力下降。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人就會老年癡呆。故曰:腎藏誌。

  總而言之,《黃帝內經》中所說心藏神和五髒藏神,並不是要去支持有神論者,而是在說明五藏的功能變化會極大的影響人的精神狀態而已,同時這也是中醫治療情誌疾病時的指導原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