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新聞推送赫然傳來教宗方濟各離世的消息。他終於離開塵世,歸於他心中的天國。盡管我早知他身體狀況不佳,真正麵對這一刻時,心中仍舊震動不小。長大以來,我知道過許多位教宗,卻唯獨對這位生出好感,也許是因為他身上散發出的人情味,或者是他對中國展現出的格外友好和耐心。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從未信仰上帝,也不認同教義,但這並不妨礙我敬重一位好人。教宗在天主教世界中被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是教義的守護者,是千萬信眾的精神寄托。但與其他常被視作“權威象征”的教宗不同,方濟各更像是一位姿態謙卑的對話者,一位願意傾聽並回應人世疾苦的牧者。這種平等與謙遜,讓我感受到他對人本身的深切尊重,而不是僅僅服務於一套超越人的係統。
他是第一位來自拉美的教宗,成長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層家庭。年輕時,他在職業學校學習化學,畢業後做過技術員、清潔工,甚至據說還曾做過夜店門衛。他的出身與普通人並無二致,遠離傳統神職的精英化軌道。他日後的神學之路並未洗去這份平民氣質,反而使他更理解生活、理解痛苦,也更警覺地對待權力。他拒絕奢華,生活樸素,批判教會內部的特權與教條主義,用他獨特的方式,讓那高高在上的羅馬教廷有了人間煙火的溫度。
方濟各也努力嚐試在現代社會的激烈問題中尋找溫和的信仰之道。他對性少數者的包容言論,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戰爭的譴責,以及對社會不公的發聲,讓許多非信徒也感受到他所代表的不隻是一個宗教群體,而是麵向全人類的一種道德呼喚。
在與中國的關係上,他展現出一種不常見的耐心與靈活,試圖在原則與現實之間摸索對話的可能,而不是延續意識形態的對立。這種嚐試不易,卻充滿誠意。他並非軟弱,而是相信理解可以替代對抗,和平可以替代排斥。
作為一位來自南半球、長期處於世界邊緣地區的教宗,他對“解放神學”並不急於定罪,而是選擇去傾聽其背後的苦難和呐喊。他雖沒有公開擁抱它,卻也沒有像前任那樣排斥。他知道那些發聲的神父,往往麵對的是被壓迫者最沉重的苦楚。他願意將教義帶入現實,而不隻是留在神壇。
當然,他也沒能真正打破製度的邊界,天主教依然保守,教義依然嚴苛,教會內部的等級依然森嚴。他未能讓女性真正參與權力,也沒能改革神職結構。但在這個漫長而僵硬的體製裏,他努力過了。他讓一個龐大的機構露出了一絲人的溫度,也為人道主義者贏得了來自宗教的理解與回應。
斯人已去,人間少一仁者,天堂多一聖徒。 這是來自一個無神論者對他的紀念,也是我對一位誠實而仁厚之人的深深敬意。
真凡
2025年4月21日晚於美國德克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