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近日辭世,科學界少了一位真正洞見宇宙奧秘的巨人。
“楊振寧”這個名字第一次真切進入我的頭腦,是許多年前剛來美國的時候。那時的新聞不是關於他的物理學,而是他與一位年輕女子的婚訊。82歲與28歲的結合在輿論中引起喧嘩,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也在暗暗發笑。那時的我,隻覺得他是華人裏最聰明的一個,如朱棣文、錢永健——理性、卓越,卻與我不會有什麽交集。
後來關於他的一些活動新聞繼續入耳,他的形象漸漸地豐富起來,從一個科學領域與花邊新聞混雜的樣子,逐漸變成一個心係國家科學發展、擔負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領略最前沿的科學之美的人。他與新夫人的結合,漸漸也被世人接納。
我漸漸讀到他的一些文字——《曙光集》與《美與物理》,才發現他不隻是一個智力超群的科學家,更是一個思考宇宙之美與人之信念的哲人。
“世界的本質並非絕對對稱,而是對稱與破缺的統一。”他在科學中看到的是不完美中的秩序,是規律之中的偶然。這種洞見其實超出了科學範疇,它是一種形而上的直覺,一種對世界本質的謙卑。
“物理學的美,在於洞悉宇宙秘密時的畏懼感、莊嚴與崇高。” 這些話,我讀時常有共鳴。那是一種近乎宗教的敬畏。楊先生很同意“物理研究到盡頭是哲學,哲學到盡頭是宗教。”他在科學的盡頭,望見了靈魂的光。
他並不拒絕理性之外的精神力量。那種“哪怕外人看來愚忠愚孝的信念,也自有其偉力”的說法,讓我看到一個科學家心中的柔光。
當他離世的消息傳來,看到他妻子翁帆所寫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奮鬥,有責任,有擔當,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我再回想當年那個新聞,我已無法以笑看待。那時的喧嘩,不過暴露了我們的狹隘與好奇心。真正認識他之後,我才明白:一個人的偉大,不在他拿了多少獎,而在他胸懷的廣度。不是諾貝爾獎讓他偉大,而是他的深邃思想與博大胸襟讓他更好了。那段黃昏戀,在我看來,反倒成了他人生獨特的注腳。
我想起那年自己可能曾經暗笑的輕率,不禁苦笑。我也不過是俗人一個。隻是人到中年,才懂得“俗”裏的成長——對這樣一個人類思想最深遠處探索的為人,從輕薄的好奇走向了深沉的敬意。
女人對男人的愛,往往不隻是身體,而是智慧,或者是靈魂。
楊振寧的智慧,讓他擁有了特有的魅力。
而楊振寧對翁帆的愛也是真的。因為翁帆長得太像他前妻了。
男人不管多麽花心,喜歡上的女人,都是同他老婆類似的女人。
對於年齡相差非常大的戀情,現在大家也越來越理解了。我有個朋友,60多歲了,找個女友才不到40歲,關鍵是還是女的追求他。女人追求他也不是為了他的錢,因為女方的經濟條件也比他好很多。所以,愛這樣的事情,外人是感受不到的。
楊是華人被西方看低了200年後,通過最聰明的頭腦而獲得世界認可的那一撥。和他的心理距離感覺還是比和之前寫文的教宗更親近一些的。
順便預告一下,我準備慢慢更新一些我關於古羅馬的人口社會變遷的思考評論,算是對前段時間中國開放K簽證的沸沸揚揚的輿論的一個回應吧。少子化危機不僅東亞有,美國本土人群也一樣有,算是人類的一個現代病,看古羅馬類似的案例算是準備溫故而知新了。
在這個學術貢獻的評價問題上,與其質疑楊李合作論文排名先後的問題,還不如批評當時的諾貝爾獎評委會不夠充分公正看待吳健雄的實驗物理學的貢獻來的更合理。
人雲亦雲是容易的,但自然也是無法準確的:)
“不是諾貝爾獎讓他偉大,而是他的深邃思想與博大胸襟讓他更好了。那段黃昏戀,在我看來,反倒成了他人生獨特的注腳。”。 點讚!
我以前也跟風討論過。很俗。
現在想來,因為不了解才以世俗眼光看待。
現在仍然不了解,所以,不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