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年,如果不出意外(knock on the woods),我會送我的老大去上大學。希望是一所她理想中的學校。今年是我大學畢業30周年。也就是說我是34年前(也就是1989年夏天)開始去上大學的。我家在寧波,我的大學在武漢。那時候國內火車沒有現在那麽發達。但是那時候有輪船,有客運的海輪和長江輪船。寧波到上海一般是坐海輪或是火車,上海(十六鋪碼頭)到武漢(漢口,忘了幾號碼頭了)有長江輪。大學生坐火車有半票,輪船沒有這個優惠。火車要相對快一些,但是有時候(很多時候)會沒有座位。輪船較慢但是有床位可以睡覺。可以說各有利弊。其實還有飛機,寧波到武漢有運七(Wiki, Baidu))的飛機,很可能是螺旋槳的飛機。我沒有坐過(因為機票更貴),但是我有鎮海中學的同學坐過。
第一次去大學
我第一次去武漢上學是坐了兩個/趟輪船,寧波到上海,上海再到武漢。我爸爸送我到上海。寧波到上海一般是坐/睡一個晚上。上海到武漢,長江逆流而上,是72個小時,大概是兩天三夜。武漢到上海順流而下大概是48小時。還有長江輪其實有兩個分公司,江申號是上海的(上海簡稱是申),江漢號是武漢的。
輪船一般會有不同等級的倉位,一般坐四等倉較多。我有一次坐了回長江輪的五等倉。那一次好像是我表姐帶著我去買票,她可能有點節省慣了,她建議我買五等倉,我就買了。
四等倉和五等倉
五等倉的一個房間人/床比四等倉就更多一些。四等倉我印象中是十二個人,五等艙可能是二十四人。還有就是五等艙是在最底層,機器的聲音好像也響一些。我現在美國呆久了,我住的地方也有不少華人。我覺得華人有一點是有待改進的,那就是攀比和歧視。輪船的倉位也是有歧視的:我記得當時五等艙的同倉裏麵好像有上海知青一家人。男主人說:他們有些人認為我們是窮人(他用了窮鬼這個詞),其實我們並不是沒錢,我們隻是想省錢。我覺得他的話也是有道理的。其實除了五等倉,還有一種叫散倉,就是給一個折疊床和被褥,一般可以放在船頭。有一回,大概是1993秋天,我剛畢業不久,出差從青島回上海坐海輪,沒有床位,大家都坐了散倉。
我第一次去武漢坐了四等倉:我記得當時同倉有幾個國家排球(青年)隊的幾個隊員,湖北人,他們說的湖北話我基本上不懂。不過武漢/湖北話其實跟普通話較接近,到了學校以後很快就能聽懂了。有一個小小的笑話,有個湖北同學,我們兩個可能是到寢室最早的,他說:我的“鞋子”(孩子,湖北話鞋子聽起來像孩子)(從窗口)掉下去了。
我印象中四等艙和五等艙的價格大概差別是十幾/二十塊錢(五十幾七十幾)。我記得火車票因為是半票大概是二十七塊錢。那時候十幾/二十塊錢對我來說還是值一點錢的:我印象中到我大四的下學期,我爸爸媽媽大概會給我一個月一百塊錢的生活費(主要是吃飯的錢,加上零花)。我倒推一下,估計我大一的第一學期,可能一個月是五十塊錢的生活費。
總的來說,坐船比坐火車還是舒服很多。因為火車,尤其在春運期間,不僅沒坐的位置,有時連站的位置也沒有。我以前在這兩個博客文章裏也講過, search for "train" (blog post 1, blog post 2)。我記得,有一次,我從寧波回武昌,從南昌轉車,經株洲,最後到武昌,總共大概站了十幾個小時。那時候是綠皮的火車。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站在一個東陽到武漢大學上學的師姐(88級),她給了我一個蘋果,削了皮的。
餐廳
輪船上有餐廳,當然也不會很便宜。很多時候,我應該是吃方便麵的。那時候好像還流行火腿腸。偶爾有時也會去餐廳買個飯。記得有一次同倉的有個在武漢上學的師姐(比我高一級的女生,她家可能是馬鞍山的),她的男朋友也會上船,她見到男朋友自然很開心。
軼事
有一次,好像是冬天,有個人跳下去了,是白天(我估計這個人不是真的想自殺)。結果很快被發現,大船掉頭,放下小艇把那個人撈上來,費了一點時間。
我為什麽去武漢上學
有一個原因,我家裏人,主要是聽我媽媽說去北方要吃黑麵包(饅頭)。我們南方人本來就不喜歡麵包,好像有個老鄉去了北方(天津還是西安)回來說的。我估計,我媽媽可能希望我上學的地方近一些。結果我第二誌願報了武漢(第一誌願是上海某高校)。因為武漢是吃大米為主的。我有個山東同學,在老家主要是吃饅頭(麵食)。他們一幫山東老鄉在校門口的飯店吃飯,問有沒有飯,結果拿上來的是米飯,很是失望。那時候在學校裏,聽到蘇南,上海,紹興等地的話都是感覺較親的。
那時4個中學同學一起到武漢上學, 4個人一般買2張4等票, 2張5等票, 4個人輪流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