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村

橄欖村:IT行業和其它
正文

My Programming Career In The USA Series I : 我在美國做碼工係列之一

(2024-02-05 11:14:13) 下一個

Yesterday at a WeChat group, I wrote 昨天在一個微信群裏我寫到: 我(My LinkedIn Profile 的領英鏈接)在美國工作23年迄今呆過十個廟。。。 話說完後我想起來十個廟,與多數碼工相比,也真是不少了,平均2.3年(2年4個月)換一個工作。還好隻是換工作

又想起在羅拉時,有一回是參加大公司招新的大學畢業生的介紹會(一般會有免費的比薩餅,對我這樣的窮學生來說誘惑力還可以)。有一次好像是聽Honeywell公司的老總(possiably Michael Bonsignore):你們這些年輕人(當時我還不是大叔),從大學畢業到退休,大概平均會有七個工作。這個與他們那一代人一輩子,大概三十四十年的打工生涯,大多為一家公司打工的情況大為不同。

我記得兩年多之前在找我現在這份工作時,我現在的大老板(也就是老板的老板,manager's manager) 說小徐啊,你好像換了不少工作啊。他是印度人,不會說小徐,但是聽他口氣,他不喜歡 Job Hopper 或者說是經常換工作的人(言下之意缺少長性,或是知難而退?). Job Hopper這個詞在這裏是貶義詞。但是這個也是有點意思的問題。因為在美國做碼工,要漲工資的除了升職,一個主要的方法是跳槽,不管是內部跳,還是跳外部。我想大多數上班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是會追求這個的,所謂升官發財。當然我現在已過了這個年齡,我現在如果找工作,不再過於看重這些。這是後話。另外一方麵,一個碼工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適當在內外部跳跳也是不錯的鍛煉機會。我的理解是兩三年可以跳跳,換換,用英文來說是找到新的challenge. 退一步來說,比如我從software engineer 換成architect,後來發現會議,office politics 太多,就再換回來。也挺好。所謂的樹挪死人挪活,我覺得是有道理的。還有一種情況,雖然是被動地換工作,但是找準新的更適合自己的方向,也挺好。下麵是一個反例。

10 Years of same old same old

就著上麵這個跳槽的問題。說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說一個人在一個公司,做同樣的事,做了十年。那麽他/她是十年的工作經驗呢,還是一年(假如那些事一年就可以學會的話)。其實你可能猜到我想說的意思:他這個應該算一年的工作經驗。其實我想說的意思是: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如果覺得缺乏挑戰,應該自己想想,有什麽辦法可以改變現狀。我的直覺有一次我見到的裁員有點這個味道。

我前調一下上麵這個不完全是僅限於技術性的工作。從職業發展來說,一個人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一般來說最好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溝通交流,領導才能。其實在家裏也是如此(如何引導小孩)。隻是耕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當然也不錯,但是有時候還不夠。當然跟人的性格也有關係,比如說有的人就是在家裏聽老婆的,那也不錯。或者說在單位就想做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 聽領導吩咐,屁顛屁顛地去做,隻要自己願意/開心,也挺好。沒有一定的定式。

我的第一份工作

是在學校找的。我當時是博士生,但是我感覺我的基礎太差,最主要我當時很想出去工作了(我覺得做很多事興趣還是相當重要的)。2000年,正好也是美國納斯達克的最高點 (“The dot-com bubble burst in March 2000, with the technology heavy NASDAQ Composite index peaking at 5,048.62 on March 10 (5,132.52 intraday), more than double its value just a year before. By 2001, the bubble's deflation was running full speed.”),我記得我在3月20日麵試一家軟件公司,並拿到Offer。我記得大概是1999年夏天,學校有不少研究生同學在聖路易斯找到軟件開發的工作。記得九九年時的起步年薪大概是五萬美元(或稍多一些)。我2000年三月開了五萬五,老板挺爽快,給了我五萬六。一方麵是中大型軟件公司,另一方麵當時市場也不錯。十年以後,我發現在聖村,軟件工程師起步的薪水大概是六萬的樣子。當然2000年到2010年美國的通脹不算嚴重。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身份問題。因為我從學校退學,直接去工作,我需要工作簽證(H1B)。學生身份(F1簽證)是不能直接工作的。我的工作簽證大概是當年五月份申請,過幾個月批準,並從當年10月1日開始生效。這個十月份是因為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年度是從十月一日到次年的9月30日。H1B簽證很緊俏,一般都提前申請,一般10月一日以後很快會用完當年的年度。

後來我聽說那一年有讀英文或者音樂專業的美國人直接找碼工的工作成功的。隻要她/他們說”我想學“就可以了。這個有點相當於我們說的英雄不問出處的意思。不過幾年以後,就有優勝劣汰,不想學的,或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的,就基本上就不在行業裏混了。從機會上來說,這個行業我覺得還是很多的,除了編程序(碼工,programmer, software engineer) 以外,一般還有QA (quality assurance),business analyst (BA, 一般是和business 聯係寫requirements, 有些地方也叫product manager PM), project manager 和program manager (也叫PM,感覺英文的簡稱有點坑叔)。

讀音樂專業後來成為高級碼工的人我見過一個,在2000年秋天在羅拉的UMSL extension 一起上過麵向對象的設計課程的一個美國人。麵向對象是什麽其實不是那麽重要。你就把它當成2000年的dot com frenzy (internet bubbles), 或者相當於現在的AI, chatgpt 就可以了。那些新的東西是有用的。但是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good old human intelligence, good old 4th grade math are probably more useful and long lasting. 說到那個音樂係的哥們,他後來是村裏還不錯的谘詢公司的Principal Software Engineer. 記得他當時開個寶馬三係,還有點拉風的- 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特斯拉(3/Y係)吧。我當時開的是91年豐田卡羅拉的手動。我自己是羅拉機械工程碩士,在讀研期間上了幾門計算機課。我在國內自學過一些計算機,考過國內計算機程序員水平考試(複旦大學負責主辦的)。但是我的編程水平真正提高應該是我的第一個東家。

我昨天在油管上看到一個華人小老弟的一個關於找碼工工作的視頻,覺得不錯,先放在這裏。還有這一個,好像是亞裔的小妹(HOW I BECAME A SOFTWARE ENGINEER | no CS Degree, career change + advice. I agree with her on the part that money is not everything, which is pretty relevant for me at this time of my career. I guess it's harder to say for her at her stage of career as she just got started, nonetheless it's even more impressive when I think about it.)。 這兩個視頻都是英文。正好可以練一下英文,至少在我所在的美國中西部,麵試一般還是英文。Btw, I found Travis Media has this video on interview and job search that's very good.

Career Ladder

Title for (application or software) programmer or 碼工,software engineer, application or software developer. Or just a coder at informal settings. 我可能以後會講一下升職和常見的career ladder. 比如說奈飛的L5 是相當於穀歌的L多少。我想我們華人除了比小孩爬藤以外,在矽穀的華人碼工不少會在意這個級別,因為級別與工資獎金是掛鉤的。當然我現在的觀點,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多剛剛起步的碼工來說,一般因為家庭和職業的原題,這個還是比較看重的。我印象中有些老板也同意或說過類似的說法。

People who have impact on my career (not a complete list yet)

My American Colleague I – stlplace

My American Colleague II – stlplace

我的黑人同事Programmer, 他是我們公司最好的Programmer之一, 曾經上過MIT, 人也極好(Nice)

Also my LinkedIn articles

Odd and Ends

在美國公司辦公室上班,中午是沒有午睡時間的。有時候實在太困,我覺得有個辦法。最好是一個大的minivan 或是較大的SUV,夏天的話停在樹蔭下,睡在第二排或第三排。不要在辦公室桌子上打瞌睡,免得美國人會認為你生病了。或者是他們覺得比較奇怪:因為他們一般沒有午睡習慣。現在在家上班沒有這個問題了。你就直接說累了,休息一下。但是盡量早下班補覺,不要養成中午睡午覺的習慣。

Minivan 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可以在裏麵電話麵試。所以推薦買Minivan。著名油管博主Scott Kilmer 也同意我的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