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沈從文,遊鳳凰城

(2023-09-09 14:08:03) 下一個

去鳳凰

三十四年前,學校放暑假,我們和另外一對夫婦 - Z 和 Y,去看剛剛向外開放的張家界。從湖北枝江開往湖南大庸的列車,穿過沅水。Z是半個湖南人,介紹說:從沅水往上,行船三天,可到達鳳凰城。那時談起鳳凰,隻是沈從文筆下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神秘,遙遠。

去年四月,我們打算找一個閑靜的地方休一個星期的假。Z和 Y 安排,去看鳳凰城。他們已經退休,一個喜歡吟詩作畫,一個愛好攝影、做視頻。他們已經去過鳳凰,這次是重遊。

 去鳳凰,是因為沈從文。沈從文對我曾是一個謎。 那時我剛招工進了一家工廠。文革後期,氣氛漸漸寬鬆。一天,一幫小青工,在閱覽室裏看《十月》和《詩刊》。突然有人問:知道誰是中國最有名的作家嗎?魯迅?不是。郭沫若?不是。是沈從文。誰?沈從文,他在國外比魯迅、郭沫若還有名。

 到了鳳凰,覺得應該早幾年來,在需要走三天水路的時候。遊人多,嘈雜,商業化。但一年的時光,濾掉了嘈雜和喧囂。閑下來,老是想起吊腳樓下緩緩流過的沱江,煙雨中的一城青磚黛瓦,掛滿燈籠的小街小巷,古樸的四合院,餐館裏的臘肉炒鴨腳板(一種野菜),加上四個東張西望、東遊西逛的閑客。還有每天回旅店後,翻看沈從文的散文集,從他書裏,發現和補充白天的見聞…        

 

鳳凰其實是一個軍鎮

現在的鳳凰,已經完全暴露在世人麵前。我們早上從荊州出發,中午在武漢坐上去昆明的高鐵,在懷化下車後,坐大巴高速一個小時,黃昏時就到了鳳凰。高速出口,立著一座青磚砌成的城樓,上麵寫著Z十分稱道的鳳凰旅遊廣告詞:“這座古城,已經為你等待了千年。”

       其實,鳳凰不是一座千年文化古城。不談中國文化的發祥地,比起江南,鳳凰也缺少年代和文化底蘊。它不是徽州,不是臨川,古時候沒有出過狀元、宰相、大文人。

    讀沈從文的《我所生長的地方》,得知鳳凰曾是一個軍營,一個邊鎮。它的存在,是因為周圍有很多苗寨。而苗人,在曆史上,總是在反叛。文中寫道:“一個好事人,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去尋找,當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筸’的小點“。以它“向四麵展開,圍繞了這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營汛”。“這些東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一種精密的計劃,各保持相當距離,在周圍數百裏內,平均分配下來,解決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動’的邊苗的‘叛變’的“。遊人遊沱江,可在江邊的一個大石碑上看到這段描寫鳳凰起源的文字。城裏的商店和當地特產,都愛以“鎮筸”命名。

       沈從文早年的軍旅生涯,就是在這些營汛裏渡過的。部隊到沅州榆樹灣”清鄉剿匪”,”一共殺了那地方人將近兩千。懷化小鎮上也殺了近七百多人“(《清鄉所見》)。 “我們部隊到了那地方除了殺人似乎無事可做。我們兵士除了看殺人,似乎也是沒有什麽可做的”(《懷化鎮》)。

       就是在這個蠻荒邊鎮之地,一個提督,總兵輩出的地方,清末民初,冒出了一批政治文化名人:湖南巡撫陳寶箴,民國總理熊希齡,當代名畫家黃永玉。國學大師陳寅恪也和鳳凰有緣,是陳寶箴的嫡孫。當然讓鳳凰城聞名於世,給人文化古城印象的,是沈從文。

 

 沈從文是一個苗人

文革後,我們這一代人逐漸知道了沈從文的故事。買了幾本他的書,沒看完,就放下了,無形中,對沈從文有如下的印象:一文弱書生,在舊軍隊裏呆過。為了混飯吃,一定飽受欺負。愛寫東西,但受教育不多,文章讀起來不順暢,例如“解決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動’的邊苗的‘叛變’的”這樣的句子,讀不習慣。有名,一定是因為寫的舊軍隊的事情比較奇特。後來研究服裝沿革,也是女性化的事情,濡弱的表現。這些印象,太冤枉沈從文了。

       就像鳳凰城不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古城,沈從文不是一個典型的文人。他出生不於書香門第,而是軍人世家。其祖父曾為貴州總督。父親有過將軍夢,後因與義和團及抗擊八國聯軍的瓜葛而破滅。他父親是從叔祖父家過繼過來的,叔祖父娶的是苗家姑娘,因此沈從文身上流有苗人的血。當地旅遊手冊,幹脆把沈從文歸為苗族。

       沈從文小時並不濡弱,而是十分頑皮,不易管教,逃學成性。後來羨慕習武的同學身體強壯,看到當地得到高官要職的多為武人,便說服家人,十四歲那年,讓他當了預備兵,開始了軍人生涯。除了“看殺人”外,了解他的軍人生活,可以讀一下他的《一個大王》,這裏可是江山美女,拔搶相見,血脈賁張…

       十七歲在沅州任職時,沈從文還瘋狂地愛過一個”白臉女孩子“,為她”無日無夜作舊詩“,被她騙走一大筆家裏的存款。”為這件事情我母親哭了半年“ (《女難》)。

       沈從文曾是一個陽剛漢子,一個血性苗人。

       但他的文學鼎賦太高了,逃不了從文的命。當了兵,還得當文書。他有很深厚的國學根底,全靠興趣和自學,且愛炫耀和比試。後來發現了外麵的新天地,“對於新書投了降,不再看《花間集》,不再寫《曹娥碑》,卻歡喜看《新潮》、《改造》了” (《一個轉機》),此後自學了大量的西方文學知識。十九歲,離開鳳凰,在北京的寒冬裏,寫下了那些關於湘西的文字,遂成名。後來到上海和丁玲胡也頻在一起,便是後人熟知的沈從文了。成文人後,不露一絲行武習氣,(不像肖軍,當了一輩子三郎。)後又不問政治,自退江湖,給人以文弱的印象。

                                                                                              

沱江,吊腳樓,虹橋      

沈從文寫沱江和吊腳樓的文字不多,但鳳凰旅遊靠沱江、吊腳樓。鳳凰城不大,晨跑,從北門到東門,五、六分鍾。沱江從北門和東門外流過。江邊是一間挨著一間的木樓,其中有一些是吊腳樓,多為旅店,夾幾間小賣店和小吃店。樓背對著沱江,店麵和四、五米高的城牆形成一條窄窄的街道,從北門到東門,叫北麵街。我們的旅店,是北麵街上的一個吊腳樓,客房叫江邊房。

       北門地勢低,出了城門,就是江邊。再走幾步,就是著名的跳岩。一排大石墩,從江這邊排到江那邊。過江,就是從一塊石墩,跳到下一塊石墩。跳岩曾經是進出鳳凰城的要道。江邊還堆著一些大石塊,可以停船。清晨,還有人在上麵搥打衣裳。

       跳過江,接上一條沿江的商業街。回頭看,江對麵的吊腳樓群和城牆,形成鳳凰城的招牌景色。商業街上有很多酒吧,還有一個咖啡館,賣意大利咖啡和法國小餅幹,茶廳內設有一排書架。沿街往東走,地勢漸高,離江麵越來越遠。到了最高處,就是虹橋。從虹橋過江,就是東門。夜遊沱江的,也是從北門上船,過虹橋後下船,上虹橋。

       虹橋大概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廊橋。橋兩側全是禮品店和小吃店,人來人往,接踵擦背,這裏看不到沱江。花點錢,可上二樓茶室。茶室很清淨。兩邊方格木窗,敞開著,客人可以飲著黃金茶,坐在寬大的窗台上,看沱江從下麵流過。下遊有座小山,山頂上有一樓閣或廟宇,山下有萬壽宮和鳳凰美術館。江邊有個塔,風橋貼著江麵穿過。橋頭有一座大水車,緩緩轉動。上遊有吊腳樓,漂著許多掛著紅燈籠的遊船。過了跳岩,遠處是鳳凰大橋。據說幾年前,山洪順沱江而下,衝毀了不少吊腳樓和過江的公路橋。鳳凰畫家黃永玉,捐資修了這座公路橋。遠看,很雄偉,但壓住了不少上遊景觀。

      出北門,過跳岩,經商業街,上虹橋,到東門,再走北麵街到北門。這條路線,也可反過來走,是鳳凰的旅遊熱線。不少遊客到鳳凰,是遊張家界時,抽時間做個一日遊,也就是在這條路線上走一圈。所以,每天早上七點,就能聽到江邊導遊在講解。到了八點,跳岩兩邊,人頭攢動,像集會一般。

      我們住在江邊的吊腳樓,每天看見這些情景,Z感物生情,寫下“重遊鳳凰”:

曉嵐薄霧罩陌頭,沱江汩汩碧水流。

遙聞寒砧搗衣聲,青磚黛瓦吊腳樓。

恍若如夢桃園境,十五年後複重遊。

邊城翠翠今何在,茶峒渡口一葉舟。

    

 住下來玩

沱江和虹橋,屬鳳凰九景。其它鳳凰九景,都在城內,多為名人故居。我們定了一個星期的旅店,住下來慢慢玩。

      城內不通車,無現代建築,完好地保存著明清的小街小巷。街道石板鋪路,房屋皆青磚黑瓦。不少白牆飛簷的徽派建築,不過馬頭都改為展翅欲飛的鳳凰。室內多為木質結構,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們江南古城的那些老房子。這裏雖曾為邊寨,但除了城牆外,完全是一個江南小城的模樣。

       城內遊人不多,大概一日遊的遊客沒有時間光顧這裏。我們在鳳凰時,天天往朋友圈發照片。一個朋友問:鳳凰城在哪?幾天後,突然回過神來:這是鳳凰!我去過,去年,遊張家界的時候。

參觀故居不用排隊。我們從一個故居,到下一個故居。聽講解,看展品, 閑逛,閑聊。

陳寶箴的故居是一個大四合院,保存的很完好。三麵由一座二層樓環繞。二樓有迴廊,可以觀看院子裏的演出。陳寶箴當過幕僚,帶過兵,和曾國藩共過事,是朋友。陳管治過鳳凰, 既鎮壓苗民起義,又教苗民種茶種薯種竹。這座四合院是他當時的居所。陳後官至湖南巡撫,支持戊戌維新,是京城外唯一的實力派維新人物,很受光緒器重。這座四合院保存完好,是因為本地一位成功的藝術家,把它包了下來,兼做古城博物館,收藏展覽他自己的作品。遊陳寶箴故居,一個意外的收獲,是知道了陳寅恪的家世。

從陳寶箴故居出來,是一個類似於現代城市中心廣場的地方,立有一個碑,上麵有朱榕基題的“鳳凰城”。“廣場”放射出去,有四、五條街,擇其中一條,就到了沈從文的故居。也是一個四合院,比陳寶箴的小一些,舊一些,全是平房。講解員介紹了沈從文的一些家世,還講沈離開鳳凰後和張兆和的故事。當年沈從文在北京使用的一張大書桌,也保存在這裏。當時沈從文用這張書桌在寒冬裏寫作,兩手長滿了凍瘡,後來胡適接濟,情況有了好轉。

四合院中間放著一口消防用的大水缸,水麵映出天井的房簷和房簷勾勒出的藍天。Y很得意的攝下了這一景色。

回到“廣場”,轉進一條掛滿紅傘的小街,往東門走,街旁有九景之一的楊家祠堂。在祠堂裏的石碑上,可以查找楊令公的後代,如何從山西轉到了湘西。

出了楊家祠堂,不遠就到了東門。東門是全城的製高點,滿城的小街小巷,盡收眼底。各式飛簷,鳳頭牆,小青瓦,鱗次櫛比,每一個角度,都是一幅風景畫,Y用單反相機盡情地拍照了一通。

  回旅店休息,明天去看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的故居,在西門和北門之間的文星街。離沱江稍遠,遊人和商店少一些。熊希齡小時聰明,有“湖南神童”之稱。任過民國總理,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和慈善家。 初聽鳳凰九景介紹時,聽到一大堆名人,很吃驚:什麽原因呢?熊希齡的答案,可以在這段搜狗百科裏找到:

”熊希齡的父親熊兆祥從軍之時,正值太平天國起事之世,當時湘籍大儒曾國藩在湖南創建湘軍,提倡文人治軍,以理學管治人心,要求軍人‘上馬能提刀殺賊,下馬便訓練士卒’,在湖南講教重學於是蔚然成風。熊兆祥自愧自己一介武夫,難預風流,便一方麵加強自己的修養,一方麵著力培養自己的長子熊希齡,故熊希齡自幼便接受嚴格的家教,一心向學。“

 

如果把這段文字推廣開去,是否可以回答我的問題呢?

熊希齡的故居,也是一個四合院,有很多熊希齡的照片,器宇軒昂,大家風範。從前院往後院看,有一個很漂亮的小花園。四合院右側,修建成藝術展廳,帶一個很現代的洗手間。這些故居,大概很難成為旅遊熱點,得用其它方法維持。

在熊希齡故居旁,意外的見到“劉大炮蠟染藝術館”。劉大炮係鳳凰藝人。他改進蠟染工藝,設計開發了許多新穎圖案,被國務院授於文化傳人稱號。劉大炮已經去世,那天他兒子守館。兒子也很有成就,四十來歲,已是文化傳人。主人很誠實,提到:當年高考,分數不夠,就跟父親學了蠟染。出館後,心裏老是嘀咕:如果他當年考上了呢?

可惜的是,小街小巷都塞滿了小商店。就像第二天我們去的苗寨一樣,寨子裏,每家都是一個店麵。要是有更多的四合院,沒有店麵,隻住人家,多好。

 

這裏曾經離抗戰很近

我們也做了個一日遊,遊鳳凰附近的苗寨、天問台、玻璃棧道、矮寨大橋和乾州。導遊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苗家姑娘,姓龍。開旅遊車的司機姓楊,導遊稱他楊哥。聽完介紹,Z 和 Y很開心,“今天小龍女和楊過帶我們一日遊”。

  遊苗寨有些失望,找不到一點武陵人進桃花源的感覺,見到的是一套商業程序。苗寨處在一片穀地,有一條山溪流過,溪畔有些景色很美,還有一個很多人留影的小拱橋。苗寨周圍拔地而起的山峰,以及接著去的天問台和玻璃棧道,都讓人回想起多年前去過的張家界。

一日遊有一個意外發現,這一帶沈從文當年“清鄉剿匪”的地方,後來和抗戰有一段姻緣,這些是沈從文書裏找不到的。

先說矮寨大橋。湘西從矮寨往南,便從武陵山區進入百萬大山。當年日軍侵華,最後被阻在矮寨。從矮寨到矮寨大橋,400米的高度,我們的汽車轉了13個U型的彎。這隻是湘川公路的一小段。當年,多虧沒有公路,沒有大橋,才有了抗戰後方大西南。

一日遊最後一站,是乾州。這座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小巧玲瓏,保存的十分完好, 有不少沒有店麵的四合院。 抗戰時,很多學校和文化人疏散此地,為現在的乾州增加了一些旅遊點:翦伯讚當年的居所,朱榕基就讀過的中學…

如果你聽說過“芷江受降”,這個芷江,就在鳳凰和懷化之間。當年何應欣飛到芷江,接受日本降書。 Z說:有人曾攥了一聯, 描述此事,“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對仗極工!

 

風雨情緣

到鳳凰前,聽人說鳳凰是年輕人泡吧的地方,十分不理解。鳳凰旅遊,顯然過了沈從文迷的時代。現在的旅遊主題是:“等一城煙雨,渡一世情緣”。這兩句詩,隨處可見, 問Z,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出自沈從文。但這個主題顯然是從《邊城》衍生來的。城外,鳳凰大酒店旁,有一個情景劇場,每天演《邊城》,演翠翠等到河水也幹了、山林也黃了的故事。沱江邊商業街的酒吧,音樂每天響到晚上十一點,裏麵坐滿年輕人。Z說:他們來,為了兩個字 - 邂逅。沈從文筆下的鳳凰,什麽時候,成了年輕人等一世情緣的地方呢?但願沱江有情,多結良緣。

離開的前一天,我們終於等到了一城煙雨。煙雨中的鳳凰城,是一幅水墨畫,不論是從吊腳樓看沱江,還是從東門看小城。那天清晨,北麵街還很清靜,濕漉漉的街麵,映著幾家店麵的燈火。突然,一隊遊客,穿著各色雨衣,或舉著紅紅綠綠的雨傘,跟著一麵小旗,匆匆走過。隊伍過後,小街又恢複了平靜。Y在一旁歎道:可惜來不及上城牆,拍下這個畫麵。

 
(2020年3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文人遊鳳凰,習武訪少林。
冬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馮墟' 的評論 : 謝謝。荊州人,但不是師院的。
馮墟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博主讀沈先生讀得多。他的語言不及弟子汪曾祺的規範,但細膩得多。讀來不流暢的時候,有的是因為不規範的緣故,有的是因為意義上有一個跳躍。後者是他語言的一個特點。您是荊州師院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