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講,李光耀是傑出華人、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而新加坡,則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發達的富國,人人向往的淘金之地。
中國人之所以得出上述結論,我認為,主要是拜中國媒體長年累月的宣傳所賜。
新加坡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南端的一個城邦島國,它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出口,其南麵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隔,北麵有柔佛海峽與西馬來西亞相隔。
新加坡國土除了新加坡本島,還有周邊四十多個小島,國土麵積為724.4平方公裏。
北京的麵積是16410平方公裏,相當於24個新加坡。
新加坡2018年統計的人口為604萬,其中外來人口為165萬。
新加坡國人中,華人占72%,其它為馬來人、印度人等,華人在新加坡占了極大多數。
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在新加坡島登陸,開埠經營,當時島上沒有多少人,英國人在那裏經營97年後,到1917年,新加坡島上已有華人25萬,該島已發展為轉口貿易中心,英國的棉織品、工業品,東南亞的樹膠、錫、香料、稻米,中國的生絲、茶葉、陶瓷都以新加坡為集散地。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他的祖籍是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村,1862年,他的曾祖父李沐文從梅州勇闖南洋,後定居新加坡,屬於典型的客家人。
1935年,12歲的李光耀考入當地英人辦的萊佛士書院,1940年,他進入其高中部。
1942年,在家人的督促下,他開始學習中文與日文,後曾在日軍報道組工作三年。
1946年,李光耀赴英國留學,一年後,他轉入劍橋大學攻讀法律,1949年畢業,並取得律師資格。
1950年,他回到新加坡,並與高中同學柯玉芝結婚。
1952年,他因代表郵電工人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
1954年,他發起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的首屆選舉,並成功當選為主席。
1963年,新加坡作為自治領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同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宣布獨立。
據李光耀自己回憶,當年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時,他流了眼淚,因為他知道,新加坡地方太小,又沒有資源,人口又少,沒有多少發展潛力,前景堪憂。
但李光耀作為總理,沒有氣餒,憑著一股衝勁,硬是將新加坡經濟拉上跑道。
1968年,新加坡成立裕廊工業區,十年內使新加坡迅速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並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廠,1980年代,新加坡經濟全麵起飛。
新加坡經濟先從勞動密集型再向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經濟一路蛻變。
新加坡走的是一條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大量引入外資,引入製造業,發展轉口貿易,打造石油集散地。
新加坡憑借它的區位優勢及曆史積澱,主攻服務業和製造業,經濟取得巨大成功。
進入二十一世紀,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2013年,新加坡的人均GDP為55182美元,位居世界第八。
國際社會的評價是:新加坡用一代人的時間,從第三世界攀升到第一世界。
在新加坡成功的光環之下,折射出的是李光耀、李顯龍家族及主導的人民行動黨掌握整個國家機器的事實。
1990年,68歲的李光耀卸任總理,轉任內閣資政,有人批評他是垂簾聽政。
繼任總理是李光耀一手提拔的吳作棟。
1941年5月,吳作棟生於新加坡,1964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係。1966年,吳作棟赴美深造,獲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5年,他任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及國防部長。
當吳作棟作總理時,李光耀兒子李顯龍成為兩位副總理之一。
李光耀有三個子女,長子便是李顯龍。
李顯龍1952年出生,從小受到李光耀的刻意栽培。
1971年,李顯龍入伍,1974年,李顯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係,1978年,他就讀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1980年,李顯龍獲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行政碩士學位。
1984年,李顯龍競選成為國會議員,1987年,成為內閣成員。
2004年,李顯龍擔任總理。
2011年5月,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大選中慘敗,得票率為新加坡建國以來最低,李光耀被迫辭去內閣資政一職,李顯龍開始掌握實權。
新加坡政體實行議會內閣製,即內閣向議會負責,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自新加坡建國以來,一直由人民行動黨執政。
李光耀的治國方略是一黨製下的政府,實現廉政高效。
在李光耀統治下,新加坡法律對公民的言論及集會自由嚴加限製,對新聞媒體的管控以及對不同聲音的打壓也很明顯。
李光耀在位期間,竭力倡導亞洲價值觀。
他的亞洲價值觀的核心是社會第一,個人第二。
具體為以下幾點:
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實際上否定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個人自由。
李光耀曾不無得意地說:“在愛與恐懼之間,我總是相信馬基雅弗利的話: 如果沒有人害怕我,那麽我就是沒有意義的存在。”
幾年前,有個中學生在網上批評李光耀,說他是個獨裁者,檢調部門要判那個中學生三年監禁,中學生的母親在網上道歉,該生則離開新加坡,逃去了美國。
有觀察家稱新加坡的法庭為袋鼠法庭,徒具形式,許多案件的判決受執政黨的影響。
南洋大學的創辦人陳六使先生,就是因為與政府的意見不一致,而被法院判決剝奪了公民權。
1990年10月3日,新加坡與中國建交。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提出向新加坡學習。
2001年開始,中國政府派出大批幹部去新加坡進修學習,近二十年來,有3萬人學成回國。
受到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追捧,確實值得驕傲,遺憾的是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回天無術,不幸病逝。
2017年6月14日,李光耀的小兒子及女兒在新加坡高等法院向李顯龍提起訴訟,指控李顯龍不當處置家族財產。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問讀者諸君,李光耀與新加坡之間,究竟誰成就了誰?
二戰後很多殖民地國家獨立,都是興高采烈的,隻有一個國家除外,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趕出來的,目的是降低當時馬來西亞的華人數量,避免華人在選舉中掌權。也就是新加坡立國並不是情願,李光耀在宣布獨立後是坐在沙發上哭,這都是當時有紀錄片的。
李光耀有一句名言,英文的,意思是我從來不相信民主可以帶來社會富裕,這是新加坡走威權主義體製的原因,讓這個城市國家非常高效。
這不能不說是李的遠見,把一個客觀上沒有資源的城市國家最大限度利用了其馬六甲港口的機會。理論上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都有可能替代新加坡,但效率形成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