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其它動物和生命形式的真正區別在於人的高級意識。人類的意識不僅僅是對外界單純的應激反應,對外界和自我的感知和情感,而且上升到認知領域。認知基於感知,又超越了感知。人類具有極其發達的大腦皮層和前額葉皮層。所有的認知活動都離不開大腦皮層。在我看來,人的認知可以粗略分為科學,藝術與技術,以及信仰三個類別。技術和藝術同屬一類,因為它們都源於人的認知意識,是人的認知意識的反應。而同時,它們又反過來促進了人的認知。人類最偉大的認知工具莫過於語言和文字。人類的語言不隻是動物的鳴叫,它更多地能表達和傳遞抽象的概念。文字具有同樣的功能,而且還能不受時空的限製。文字符號和它承載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傳遞,在變遷的歲月中保存。所有技術的實物工具的創造和使用都離不開人的手。上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的手指變得修長,拇指與其它四指分離開來,用於攀援樹枝和環握物件。人類祖先開始直立行走之後,手的功能完全從行走中分化出來,變得更加靈活和自由。從此,人類可以做到口能應心,手能應心。藝術和技術出現了。文明也就開始了。
孔德在闡述他的實證主義哲學時提出人類認知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首先是神學階段。這時的人們將人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和現象歸屬於一種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的掌控和支配之下。然後過渡到形而上學階段,我也可以稱之為哲學階段。人們以純粹思辨的方式來探討自然存在的非人格化的本質。最後是實證階段,也可以稱為科學階段。人們以觀察和檢證的科學方式來追究自然活動和現象背後的規律,原因和實質。
實際上,神學,哲學和科學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在人類曆史的任何時候都是同時存在。古代社會中,凡是重大的事情都要巫師的占卜。占卜必須經受住檢驗。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如果被證明是錯的,巫師就一定會掉腦袋。結果,聰明的巫師要麽會事先揣摩酋長的心思,迎合他的心意,要麽就給出一些模棱兩可的似是而非的預言。當今周易算卦,股市預測的人都好不到哪裏去。但是,這些人仍然很有市場。古希臘是一個信奉神話的社會,但同時又有像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一樣的哲學家,也有阿基米德這樣的發現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的偉大的科學先驅。孔德的人類認知階段論隻是說明人類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因為認知能力和程度的限製而使得認知方式各有側重而已。
之前我們用較長的篇幅來闡述哲學和科學的聯係。哲學和科學在認知目的上沒有區別,都是為了理解人與自然。哲學用思辨的方式探尋世界的終極本質。這本身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科學是人類認知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最精煉的認知世界的方式。科學不追求終極理解,隻是探討事物之間的聯係和運動規律,對事物逐層剝離,尋求深一層次的本質。科學是一個逐級探索的過程。孔德倡導的實證主義是科學的精髓。而現代觀的科學論斷和體係不僅僅在實踐中要有實證性,在邏輯上也必須具有證偽性。哲學的意義在於它提出的問題,給予科學以指導的作用。科學在不斷提出解答的過程中促進人類認知的發展。我相信像倫理學等原本屬於哲學範疇的學科最終也將歸屬於科學。有關的問題將以科學的方式來解答。
神學的認知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於哲學和科學。神學性的探討雖然也遵循邏輯,但是是附屬於人的信仰之上。科學是人們對已知和可知世界的確認。信仰則是人們對未知或者不可知世界的確信。科學理解以實證和邏輯為基礎。信仰完全出於人的武斷和意誌。愛因斯坦曾經在一次宇宙學的課堂上做過一個比喻。他畫了一個圓。圓內是已知的世界,圓外是無限的未知世界。我們知道的越多,圓形變得越大,我們麵臨的未知也就越多。支持人類認知發展的除了人的科學探索的精神,還有人的信仰。人的整個認知意識是科學理解,藝術想象,以及信仰的集合。科學和信仰二者並不衝突,其實是相輔相成。信仰是人性中的重要部分。人不可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根本就不存在。
—寫於2024年2月8日(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