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正文

《哲學和科學的認知 05》

(2023-08-21 20:39:26) 下一個

科學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另一個視角。不同於形而上的哲學,從一開初,科學不討論世界本源和本質的問題,而隻關心於具體事物和它們之間的聯係。科學的知識由人類具體的實踐和相關的具體問題而產生,例如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在這裏,我要說明這兩項原理不隻是簡單的觀察和感知,而是偉大的科學發現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等比例關係。另外數學獨立於科學之外。它是邏輯學一樣的一種先驗的知識。

麵對紛繁的事物和它們的相互聯係,科學相信有更普適,更簡單和更本質的理解。我們不知道科學為什麽會這麽想。但是這種驅動力和哲學研究是一樣的。所以科學認識的過程就是觀察,分類,對事物抽象化,發現並總結規律,然後將認知帶到下一個層次再重複同樣的過程。哲學尋找對世界本質的終極和純粹的理解。形而上的哲學是邏輯和思辯。而科學追求的是對世界本質的相對理解。科學的工具有實驗,邏輯和數學等。

相對於哲學的物心神的範疇,我們可以對科學和科學研究有以下的描述。

科學認為世界一定是可知的。這是科學活動的基礎。是否有一個對世界的終極認識?這是哲學問題。

科學回避對神的討論。現代的科學研究人員中仍然有許多有神論者。但是在研究世界和人的規律時,科學拒絕神的介入。

科學無法決定心和物之間的從屬關係。大多數科學研究人員應該是唯物論者。現代對意識的研究都是基於人腦的物質基礎。有意思的是,有史以來多數的哲學家,比如王陽明,笛卡爾,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和羅素,都是唯心論者。這個大概是因為所有的思想者都不想放棄自由意識,作為自由思想的來源。

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哲學思想有極大的影響。亞裏士多德的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元素中的以太已經被證實不存在。土是由碳酸鹽,矽酸鹽和氧化物組成的固體。水是液態的氧化氫。氣是氮和氧為主的氣體。而火是物質的等離子體。這四種元素在現代科學觀念裏都不再基本。冷與熱,幹與濕都有了相對應的量化溫度和濕度測量。這些都背離了柏拉圖的理念。現代科學對人的感官研究也證實馬赫在感覺主義裏的描述不正確,雖然不能撼動他的理論基礎。哲學應該將一些傳統的研究範疇讓位給科學,比如社會學研究方式由哲學轉變成科學,政治哲學也轉變成政治科學。道金斯已經在基因層麵上討論生物的自私和利他行為。將來科學對人和意識的認知足夠成熟之後,倫理學也應該在科學的範疇裏。

盡管如此,科學活動,尤其在研究到前沿和進入新領域的時候,離不開哲學的思考。科學應該有一個哲學的基礎。我的唯物論的世界觀是:

一,世界是客觀真實的存在;

二,我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我是世界的一部分;

三,我對世界的認知在過程中是我和世界的一種相互作用,在結果上是世界的表象。表象是我和世界的一個狀態。

人處在世界的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裏,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也是有限的(此處我和人可以互換。對我的論述可以推廣到人)。人的視覺能感知的光隻是光譜裏窄窄的一小段。人的裸眼也探測不到遙遠星體的光。我們必須借助儀器來拓展視野。人對世界的認知通過大腦的意識來完成。大腦的分子結構在一個電子伏特左右的能量級別。而世界跨越超大量級的能級範圍。大腦的功能和意識不可能直接接觸到世界的高能級層麵。認識的這個作用也隻能在分子能量級別,隻能是狀態的改變。三者,人類的意識無法完全理解意識本身。如果人的意識足夠平凡,作為研究者的意識就無法認知被研究者的意識。而如果意識足夠複雜,被研究者的意識就不會被作為研究者的意識所認知。意識又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對世界的認識是不完備的。人對世界不可能有終極的認知。我們隻能獲得近似的相對的真理。

除了哲學的基礎,科學的具體活動中也不可缺少哲學的思辯。以下我們將討論科學認識的結構。

--寫於2022年6月19日 (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