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好鬥不僅表現在個體層麵上的攻擊和侵犯,而且還體現在群體上的戰爭。其實,戰爭行為不是人類獨有,還存在於別的生物,比如螞蟻等社會昆蟲類和黑猩猩等靈長動物。螞蟻群體之間的爭鬥隻是螞蟻依照基因控製的對另類異樣信息激素的程序式反應。無論進攻方還是抗擊方,都是一種自殺式的無意識行為。黑猩猩的戰爭類似於人類,有伏擊,奇襲和反攻等因地因時的戰術策略,顯明意識的參與。人類和這些社會動物是如果發展出戰爭行為的?
一個社會型動物如果有較高程度的群內合作關係,就很可能出現群體之間的戰爭。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產生出高效率的集體合作狩獵的方式。很自然地,人類利用同樣的合作方式來攻擊同類。目的在於淘汰或者驅逐競爭對手,從而獲得和占有生存資源。參與戰爭的戰士們冒著巨大的風險。正是戰士的這種犧牲自己的利他行為增強了群體的生存優勢。威爾遜借用杜倫的研究來說明,從生物學原理上看,戰爭是群體選擇的演化結果。其實,戰士的親緣關係也在這個群體,所以,我們無法判斷戰士的利他性是出於親緣關係還是群體關係。另外,戰爭(至少原始戰爭)中仍然是強者勝出,弱者淘汰。優勝者將優質基因留傳下來。戰爭也可以說是個體選擇的方式。亞諾瑪米的幾個村落的總頭人有八個妻子,四十五個兒子。這些村落裏七成的亞諾瑪米人都是他的後裔。
誘發原始戰爭的具體原因無外乎人類群體或者環境的變化。人口過度增長,人口結構失衡,生存環境惡化等生存壓力迫使人類向外擴張遷移,就產生出群體間的衝突和戰爭。地域意謂著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因而極為重要。人類社會之間最基本的關係也就是地緣政治。動物的領地範圍決定於這片土地所能提供給它們的基礎食物需求和安全保障。但是人類不同。人類具有無限的貪欲,好鬥的本性和征服欲。滿人入關時總共不過三十萬人口,隻需要一兩個州縣就可以完全容納。但是滿人侵占了明朝的全部領地。四十年後,在鄭成功的後人鄭克塽毫無力量,也無意願恢複明朝的情況下,康熙仍然出兵占領了台灣。人類曆史曾經有過好幾次橫跨歐亞大陸廣闊疆域的帝國,馬其頓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它們當初族裔的總人口也就二三十萬。而今,我們從不把努爾哈赤,亞曆山大,成吉思汗看著侵略者,卻視他們為英雄。他們的武力擴張被認為是豐功偉業。有誰還記得起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嗎?我們在骨子裏依然崇尚征服。此外,戰爭雖然殘酷,並且有高風險,卻是一種利用掠奪來增加財富和資源的極有效的方式。因為欲望的驅使,人類的戰爭即有被動的也有主動的因素。
螞蟻通過信息激素來識別誰是自己人,誰是敵人。這個問題對人類來說並不簡單。原始人類認為陌生人即是敵人。戴蒙德曾經描述他在南太平洋的島上考察時了解到的當地有趣的習俗。兩個出去打獵的土著人不期而遇。他們開始警惕地交換信息。如果他們確認對方也認識島上同一個人,就會相安離開,不然就出手打鬥。原始人類通過感性認知來確定人和事物的敵友屬性。與自己一起生活的家人和親屬,馴養的動物是友善的,再擴展到同一村落或鄰村的的族人和熟人。家,村舍,田地和感知到的環境是安全的。在這之外的任何未知的不確定的人與事物都是凶險的,是鬥爭的對象。
—寫於2024年1月5日(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