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Lee 的邏輯總結,並結合宏觀趨勢給出一些可操作的指導性思路。
人口驅動
千禧一代將在 2035 年左右達到收入與消費高峰,這將形成類似嬰兒潮一代 1990s 的長期人口紅利。
意味著未來 10 年資本市場仍有強勁的“基本麵底盤”。
AI 浪潮
AI 並非階段性泡沫,而是曆史上反複出現的“主題驅動型”力量。
AI 滲透軟件、SaaS、CRM 等關鍵領域,提高盈利能力與利潤率,是估值上行的硬支撐。
以太坊與金融重構
ETH 被視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宏觀交易,因為它承載資產代幣化、金融係統去中介化。
與比特幣的“儲值邏輯”不同,以太坊更接近“基礎設施邏輯”,更可能與 AI 結合,支撐下一輪金融市場運行方式。
市場韌性與六大衝擊
即便麵對疫情、通脹、加息、關稅、地緣衝突等“六連擊”,標普 500 盈利依然增長,估值基本穩定。
市場沒有出現係統性下跌,而是回調即買點。說明流動性和風險偏好都在支持牛市。
三重共振(人口、科技、金融) 提供了類似 1980–2000 年大牛市的環境。
過去的兩次近 20% 調整都快速反彈,顯示資金把下跌視為加倉機會。
隻要企業盈利繼續上行,市場整體並不算“高估”。
換句話說,現在更接近牛市前中段,而不是尾聲。
主線資產:繼續圍繞 AI + 美股核心指數(SP500、NASDAQ、QQQ) 做底倉配置。
主題資產:逐步增加 以太坊(ETH) 的戰略倉位,作為金融體係重構的“杠杆押注”。
人口紅利受益:關注消費、醫療健康、住房改善等與千禧一代高峰期相關的行業。
持有 vs 交易:主倉長期持有,不輕易被短期回調洗出。
利用回調:每一次 15–20% 回撤都可視為加倉機會(延續“買跌”主旋律)。
風險對衝:用小部分資金做保護性 Put,或在利率、地緣事件風險集中時配置國債/黃金。
短期(1–2 年):AI 滲透帶來的企業盈利改善仍在兌現,市場大概率震蕩上行。
中期(3–5 年):ETH 與金融係統的融合可能出現製度級突破,帶來估值重定價。
長期(至 2035 年):人口峰值與科技紅利疊加,可能走出類似 1990s 的超級長牛。
美聯儲政策若出現超預期緊縮,可能製造中途波動。
AI 和 ETH 的故事若短期過熱,可能導致階段性泡沫破裂,但不改長期邏輯。
地緣衝突和政策風險會加大波動,但在“韌性市場”下通常不會終結牛市。
一句話操作綱領:
未來十年,保持核心倉位於美股指數 + AI 龍頭,以太坊作為戰略性配置;把市場的深度調整當作“定投 + 加倉”的機會,而不是恐慌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