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詩經,一日不見——采葛、子衿

(2023-06-08 08:42:54) 下一個

小時候時間過得慢,二十分鍾就很長了;後來習以為常,感覺春天剛到不久,滿街的花樹已經成了林蔭道;當生活有所變動,偶爾會覺得時間又了慢下來。

采葛(王風)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大致意思:
那人去采葛啊,一天不見,如同三個月啊。
那人去采蕭啊,一天不見,如同三個秋啊。
那人去采艾啊,一天不見,如同三個年啊。

看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應該出自此詩,這句話耳熟能詳,剛讀的時候看他稍加改動翻來覆去說上三遍,感覺有點無奈,細究下來才知道是我缺乏當時的常識。

那時古人還不知道食用葛根,采葛是采它的枝條:先把葛藤砍回來,刨開、泡在水裏,讓別的部分慢慢腐爛,接下來用鍋煮完了,才能得到上好的葛纖維,之後就是曬幹、撚紗、織布。加工如此的麻煩,采集原料時就分外講究。5、6月份葛藤尚嫩,葛纖維不容易斷,這時采葛最好。冬去春來,從返青到用它的枝條,葛差不多長了三個月。

跟葛不一樣,“蕭”這個名字很久不用了,《詩經》裏它出現過幾次,有首詩還稍微提及了它的用途:

生民(大雅):“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這一段說的是祭祀過程。首先穀物去皮蒸熟;然後,“取蕭祭脂”;最後殺公羊、做熟、獻祭,期待來年興盛。

《植物名實圖考》裏說“蕭”是現在的牛尾蒿,“可作燭,有香氣”。牛尾蒿的別名很多,比如野蒿、茶絨、紫杆蒿、指葉蒿、水蒿、艾蒿、米蒿......


它是多年生的草木,菊科蒿屬,基部略木質化,能長到80-120厘米高。

彝族有個火把節,節日裏殺牲祭祖。節日的火把有一種以艾蒿製成:用藤條捆紮艾蒿杆,束做大碗那麽粗,然後用好杆的根插入捆好的稍端,捆緊,再綁下一組艾蒿杆,依次連接,大的火把杆足有四、五米長。

以此推論,詩經那個年代可能也是取用蕭的莖稈做火把,那麽砍伐當在秋天,蒿草杆長成以後。詩裏的“三秋”不是指經過三個秋天,用時三年;而是指的從春天返青到收獲枝條,需要三個秋天的時長,大概九個月,正在三月和三年之間。

艾草依然常用,而且還是兩千多年前的用法。


它長得跟蕭有點象,也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不過是艾屬。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強,長著長著,一株就會變成幾株、甚至幾十株。艾草也可以用種子繁殖,自己種的艾草,選取長了2到3年的植株留種最好。

《孟子 離婁》裏有句話:“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雖然他的意思是別指望三年的艾能治好七年的病,但言下之意治病要用三年艾,那問題來了,詩裏那人去采艾,一日不見,肯定不在家附近。長在野外的艾草,又怎麽分辨它有沒有三年呢?

答案是:不用分辨。

艾草準備開花時葉子就長得小了,所以端午左右收艾葉才好。采回來,曬幹,放在幹燥通風的地方保存。
《本草綱目》裏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隨著時間的流逝,摘回來的艾葉裏揮發油減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才更適合艾炙;要是放太久了,揮發過多,療效也會降低,所以三到五年陳的艾葉最好。三年之艾,說的是存放三年。

突然想起了前些年的一個玩笑,具體內容記不真切了,大概類似於:達芬奇有兩個哥哥,大哥叫大明,二哥叫二明,他叫什麽?

此詩前兩段提及的都是植物生長時間,最後卻用了存放的概念。

艾和蕭的長相差不多,艾跟葛的收獲期又差不多,寫詩不好重複,怎麽變個花樣呢?前兩段是以往,後一段是將來。

如果當時的人們邊聽邊想,聽到最後或許會莞爾一笑,這個“三歲”出乎意料,用得很巧。

上麵的詩象朋友間的玩笑,接下來這首就認真多了。

子衿(鄭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大致意思:
您衣服的交領(顏色)青青,我心憂傷。縱然我不去,您難道不接續消息?
您的佩飾(顏色)青青,我憂傷思索。縱然我不去,您難道不過來?
獨行啊,行不相遇啊,在城門邊的瞭望台啊。一天不見,象三個月啊。

“挑”通“佻”,而“佻”有獨行的意思,放在這裏跟“達”的行不相遇比較配。

上圖是戰國彩繪木俑。這個木俑起碼穿了兩層衣服,外麵那件的衣領像是白色,裏麵的紅色衣領隻露了一條V形線。內衣高一線,外衣的領子就不易髒,不用天天換;據此識衣辨人。

本詩作者向下張望,看到的多半是頭頂,長長的衣領更好辨認。所以第一句的意思可能是:人流中看不到青色衣領,我心裏憂傷。那麽第二段的青色佩飾,也該佩於上半身才容易看見。


西周玉飾:1981年陝西省扶風縣黃堆鄉強家村出土,長約40厘米。

恰好找到這張圖,正是青青子佩,我猜它或許該掛在脖子上,一直垂到腰腹。

感情是需要雙方維持的,有來有往才是正理,作者吐露心聲,對方沒往下接,多尷尬;作者不去,對方就不來見麵,好像也不太上心;隻有作者一人,在城頭盼望心目中的身影,多可憐啊;“一日不見”!才一日不見?對此,我想說:小作怡情,這是甜蜜的困擾......兄弟,保重。

作者肯定是故意的,整首詩一路賣慘,賣慘,慘到最後,光明正大封掉了這麽大一個爭論空間。愛情哪有道理可講,而她講理,還很有邏輯。有這麽個聰慧狡黠的女朋友,他大概樂在其中吧。

《毛詩序》對此詩的評價是:“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毛傳》怕大家看不懂,解釋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原來校服是青領,亂世沒人管了,“子”才不來。那除了校服,學校也附送佩飾嗎?

不該問的,正人君子們為了讓這首詩看上去一本正經,已經煞費苦心,就不要為他們增加難度了。

順便說一句,《毛詩序》對《采葛》的評論是:懼讒也。後世《北齊書》裏有個例子:“一日不朝,其間容刀”,隻要一天疏忽,沒跟在領導身邊,就足以被對頭抓住機會進讒言了。這評論借題發揮,勸大家小心,真是用心良苦的好人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ww91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二哥李白' 的評論 : 多謝捧場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不錯,學到新知識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