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國有就是特權

(2025-02-10 17:39:24)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OTk1MDU3Mw==&appmsgid=10000046&itemidx=2&sign=a3fed4821e165fe1dfafcb987de8696d&mpshare=1&scene=1&srcid=0122WJBa9AyXVoinJ3w6Qf4m&sharer_shareinfo=a6640baef2b7e169affadabb38ee1d4d&sharer_shareinfo_first=1bca140a46acb72f5f096554b6eb4d75#wechat_redirect

陳誌武:國有就是特權

人文經濟讀書會 2013年07月18日 16:41

有人說企業是國有還是民有不重要,關鍵是國有企業是否市場化。問題是隻要國企還是國有的,它們怎麽可能沒有特權?怎麽可能隻有跟民企平等的競爭地位?

 

國有就是特權

陳誌武 人文經濟學會理事

隻要國有企業還存在,它們就是長子,是親兒子,就有特權,民營企業就隻能是二三等公民,隻有吃剩飯剩菜的機會,包括金融資源也隻能先讓位給國企。有人說企業是國有還是民有不重要,關鍵是國有企業是否市場化。問題是隻要國企還是國有的,它們怎麽可能沒有特權?怎麽可能隻有跟民企平等的競爭地位?國有就是特權。這也是為什麽所有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國家都不是法治社會,也不是市場化的社會。

回頭看,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國有企業漸進式改革,最後還是不徹底,留下太多國有企業和其他國有資產,讓他們一有機會就利用壟斷特權擠入各行各業。特別是2003年成立了國務院國資委,把國企有關的特殊利益更進一步地保護、穩固起來。國進民退犧牲的不僅是經濟效益和法治環境,還迫使許多私人資本外逃。

國有資產必須民有化,否則一方麵資源配置無法優化,引起未來的財政危機和金融危機,另一方麵經濟增長隻會繼續依賴投資和出口市場,這些對中國社會都是難以承受的。

所以,必須進行民有化改革。阻力主要來自國企和國資委體係,也來自固有的意識形態和早已過時的教科書,這些教科書還是讓人們認為國有資產是通往共同富裕之路,現實是國有經濟讓部分有權者更富裕、更方便。

張維迎教授講的“分國企”並不是要把國企拆分掉,也不一定要以管理層收購的方式把國企民營化,而是保留國有企業不變,但把國企的股權均分給全國公民,這樣國企照樣按照一般公司治理和證券法的框架去運營,但是它們的收益權由全國公民以股東身份分享,其董事會、管理層直接對十三億多股東負責。

這樣做未必讓國企落入原高管家族和官僚權貴手中。實際上,在國企目前沒有被民有化改革之下,國企難道是全國老百姓的企業而不是少數人的資產?現狀是老百姓沒有從國企享受到好處,反倒要為它們的壟斷利潤埋單。

我一直在推的一種民有化改革辦法是成立全國和省市國民權益基金,讓這些國民權益基金分別受讓央企和地方國企的股權,然後把這些基金的股權均分到全國公民的手裏,並按照一般基金法和證券法對這些國民權益基金進行監管、運營。這樣做的好處是老百姓能直接分享這些企業的經濟收益,同時央企和地方國企能真正市場化運作。

不管以什麽方式對國有資產民有化改革,必須要做,否則權貴資本主義更加大行其道,因為恰恰是由於政府權力掌握了這麽多國有資產和集體土地,才使得權貴能方便地得到金融、土地和其他特權。也就是說,國有資產、集體土地、種類繁雜的審批權是權貴資本主義的基礎。要扭轉權貴資本主義,就得從這些地方下手。我們想想,如果政府手中沒有國企、沒有土地、沒有國有銀行和特權金融機構,更沒有各類審批要求,權貴資本主義會從何而來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