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nJSUbdR2mUSbEJ2PbwN4sQ
《馬太福音》第10章(上).mp3,匝辦,53分鍾
《馬太福音》第10章(下).mp3,匝辦,59分鍾
10章1節: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汙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經文理解:耶穌的事工計劃很有條理。第五章至第七章:確立真道基礎;第八章:顯明大能作為;第九章:刻畫反對勢力的麵目。從第十章開始,建立團隊,進行團隊作戰。骨幹是團隊事工開展的第一需要。本章記錄的便是耶穌差遣和動員十二門徒的訓令,內容分為四部分:選立門徒(1-4節)、囑咐門徒(5-15節)、警示門徒(16-31節)和勉勵門徒(32-42節)。耶穌何以選立十二門徒?這十二門徒是要與《舊約》的十二支派對標。如果說十二支派是《舊約》的選民代表,那麽十二門徒就是《新約》的門徒代表。這一前一後的兩個“十二”,展現了新舊約兩個時代的領袖風範。領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領袖的素質決定了教會的素質,教會的素質決定著社會的素質。耶穌對骨幹隊伍建立的重視程度在《路加福音》中表現突出。“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6章12-13節)。在選立門徒前,耶穌上山整夜禱告,可見祂重視和投入的程度。耶穌要建造的不僅僅是團隊的核心,更是教會的根基,如保羅所言:“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以弗所書》2章19-20節)。教會設立,福音廣傳,《聖經》的啟示,都將是以十二使徒為主的領袖們去落實的。考慮到十二使徒都為無名小輩,因此耶穌給了他們特別的權柄,使他們能旗開得勝。權柄不僅意味著師出有名,更意味著神的大能。這權柄本隻是耶穌獨有的,現在祂要賦予十二門徒,這說明事工已由耶穌一人擴展為多人,意味著天國事工將由點及麵縱橫擴展了。趕鬼醫病為何成為權柄首要的展示方式呢?因為當時猶太人的信仰是猶太教,隻信《舊約》,要激發他們接受耶穌的福音,就必須藉著令人驚訝的神跡奇事,吸引他們關注耶穌、注目福音。10章2-4節: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經文理解:這是《馬太福音》唯一出現“使徒”名稱之處。“使徒”的意思是“受差遣”,即受耶穌特別呼召和膏立的人。縱覽四福音書,“使徒”一詞出現的次數不多。其中《路加福音》出現9次(6章13節、9章10節、11章49節、17章5節、22章14節、24章9-11節、24章33節),《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各出現1次,《約翰福音》沒有出現。這與《使徒行傳》形成顯明的對比,《使徒行傳》共出現45次。由此說明,使徒在耶穌在世時還處於靈命和使命的初級階段,而在《使徒行傳》中就相對比較成熟和穩定了。這也說明了門徒成長為使徒是需要過程的,需要經曆長期的曆練。耶穌對使徒的要求非常高,所以祂精挑細選,這是因為使徒肩負的是非常的使命,任重道遠。使徒不僅需要靈命達到一定高度,也需要具有擔負超常使命的能力。十二個門徒的出身、性格和才幹,都有所不同,他們多為社會底層人士。彼得、安德烈、雅各、約翰是漁夫,馬太是稅吏。其他人不詳,估計也是底層人士。但耶穌揀選的眼光獨特,使用門徒的功用也很平衡。日後的《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就是學問淵博的知識分子,保羅更是受教於大拉比迦瑪列手下的法利賽人。可見,上帝國的精兵不在於學曆和背景,隻在於上帝的選召和蒙召者自身的獻身精神。十二門徒各有各的性情和趣味。他們雖然是平民出身,但被主更新後,大有誌向,投身布道事工,十二門徒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都為主殉道了。門徒中,彼得的性格較活躍,容易衝動,凡事喜歡出頭,頗具領袖特質。耶穌也曾稱他為磐石,意為門徒的領袖、教會的根基。彼得日後寫了《彼得前後書》,據說是為主倒釘十字架而死。安得烈盡管沒彼得名氣大,但卻是他帶彼得認識耶穌的。他與人為善,善於個人布道。據說安得烈最後是被捆在十字架上兩天兩夜,活活給吊死的。使徒雅各又被稱為大雅各,是西庇太之子。他原先性格也暴躁,曾因撒瑪利亞人不接待他們而建議耶穌降火毀滅撒瑪利亞(《路加福音》9章51-54節)。但他後來被主改變,忠心侍主,是第一個為主殉道的使徒(《使徒行傳》12章1-2節)。約翰的性格由其綽號“雷子”便可見想象到他的猛烈火爆。約翰和雅各同為西庇太之子,他們的母親曾求耶穌得國後安排他們在祂左右,暴露謀求高位的私心(《馬太福音》20章20-28節)。被主改變後,約翰的生命煥然一新,日後寫了《約翰福音》《約翰一二三書》及《啟示錄》,經書中屢屢提示信徒要彼此相愛,思考也很有深度,非常強調生命真道、基督屬性和末後的啟示。多馬的個性則比較多疑,對耶穌複活一事的小信就顯明了這一性格特點(《約翰福音》11章16節、20章24-29節)。但耶穌眷顧他,特意向他顯現,完全改變了他的生命。之後,從多疑到多信,從多信到多傳,多馬與此前判若兩人。據說他曾布道到了印度(甚至有說法到過中國),並最終在那裏為主殉道,且是被用亂矛戳死的。本書作者馬太是個稅吏,稅吏身份常招人嫌棄,但他豪爽好客,曾高調公開宴請耶穌(《路加福音》5章29節)。馬太最後也是為主殉道了,據說是被刀刺死的。亞勒腓的兒子雅各的事跡不多,有記載說他是奮銳黨人,原先異常重視律法,信主後也忠心耿耿。據說他最後在耶路撒冷傳道時被眾人用石頭和木棍打死。達太應屬於寡言少語的性格,關於他的記載也不多,據說他最後也是為主釘十字架殉道而死。另一個西門是奮銳黨人,可見比較激進,據說最後也是被釘十字架殉道的。巴多羅買的殉道更觸動人心,有記載說他最後是為主被活活地剝皮而死。最後一位是眾所周知的猶大,此人貪婪、奸詐,最後的結局是上吊自殺了。基督是教會的根基(參林前3:11)。《以弗所書》2:20說使徒和先知是教會的根基,是指教會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見證的真理和教訓上——先知是預言基督,使徒是見證基督,神借他們所啟示的聖經,是教會信仰的根基。換句話說,主耶穌自己,以及使徒和先知為他所作的見證,是教會的根基。10章5-15節: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 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醫治病人,叫死人複活,叫長大麻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舍去。腰袋裏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拐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你們無論進哪一城,哪一村,要打聽那裏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進他家裏去,要請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經文理解:在這一段中,耶穌對門徒的囑咐分為四個方麵:事工的方向(5-6節)、事工的要素(6-8節)、事工的保障(9-10節)和事工的處理(11-15節)。.事工方向分為三個要點:不走外邦道路、不進撒馬利亞、不離以色列家。不要進入外邦及介於外邦人與猶太人之間的的撒馬利亞,這個囑咐有點令人意外。意思是說,福音要專注於以色列本族,這與耶穌先前的意向似乎有所不同(《馬太福音》4章12-14節、8章11-12節)。其實這裏耶穌著重的是福音傳播的階段性策略:讓福音由近及遠。在《馬太福音》的末後,耶穌明示福音要傳給萬民(28章19節)。這就透露了兩個意思:第一,福音事工要按部就班,從身邊開始傳起;第二,救恩既由猶太人而出,故首先要傳給他們,這合情合理。“迷失的羊”指處於信仰迷失中的以色列民,他們急需福音的方向。確立事工方向後,耶穌進一步明確了事工要素,包含方法、主題、切入點、態度。方法:隨走隨傳;主題:天國近了;切入點:趕鬼醫病;態度:白得白舍。“隨走隨傳”提示福音禾場廣大,時不我待,門徒應要快馬加鞭四處布道。“天國近了”表明福音已經來臨,上帝國度的概念已突破猶太人過去的傳統認知,教會即將建立。“趕鬼醫病”表明門徒已得到權柄,可以此作為福音的突破口。“白得白舍”表明事奉是一種報恩,是一種“受恩——感恩——報恩”的過程。耶穌對事工的保障也作了教導,祂告訴門徒,出去傳道無需準備金銀銅錢、無需準備口袋褂子、無需準備鞋子拐杖。褂子、鞋子和拐杖指作備用的第二套換裝品。“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是對“你們要白白得來,白白舍去”的回應。傳道者是憑信心甘心擺上的,故要輕裝上陣,不要讓事務纏身,假公濟私貪圖個人利益更加要不得。而聽道者則有義務接待傳道者,因他接待的不僅是人,更是神。換言之,接待工作意味著感激上帝的恩賜,因為工人是上帝所差派的。耶穌的教導奠定了日後教會的奉獻理念(《哥林多前書》9章14節)。作為工人,務必要忠心事奉,以與蒙召的恩相稱(《以弗所書》4章1節)。上麵所提的事工保障,並非死板的教條,耶穌的用意是要傳道者和聽道者各盡本分,有時也要依照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如耶穌在被捕前夜就調整了方案:“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你們缺少什麽沒有?’他們說:‘沒有’。耶穌說:‘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路加福音》22章35-36節)。這裏是告訴事奉者當麵臨迫害時應采取的態度。保羅也有類似的教導:“既是這樣,我的賞賜是什麽呢?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免得用盡我傳福音的權柄。”(《哥林多前書》9章18節)。當事工出現不和諧局麵,該如何處理?耶穌給予了三點教導:要請接待人的安(11-13節)、要離背道者的家(14節)、要除去罪惡城的土(14-15節)。這裏明確了接待的兩個要點:傳道者事先要物色好有好名聲、有愛心的家庭去借宿,以免事工遭受耽誤。傳道人借宿後就應該要為房東祝福。道理一樣,假如傳道者得工價是應當的,那麽接待者得祝福也是應該的。如遇特殊情況,比如接待者不甘心接待,他也因此而不配領受祝福,那傳道者的祝福將仍舊歸於自己。耶穌如此說其實是給代禱者的鼓勵,表明他的祝福必蒙神記念。祂指出代禱者既是祝福者也是蒙福者,不管被祝福者配不配蒙福,祝福者都是蒙福者。如果被祝福者配受祝福,祝福者會蒙神記念;假如被祝福者不配蒙祝福,祝福者同樣也會蒙紀念,絕不會浪費祝福。針對不友好者的態度,耶穌也給予了明確的警示。“就把腳上的土跺下來”是當時猶太人的一種信仰態度的表達,通常針對外邦背道之人。猶太人在路過外邦地後通常會跺鞋上的塵土,以表示自己要分別為聖。耶穌教導門徒用此舉動回應抵抗福音的猶太人,頗具諷刺意味。事實上,不接待傳道者的人不僅無禮,從根本上也是輕視上帝和上帝之道。耶穌拿猶太人的背道者與所多瑪和蛾摩拉人相比,意在表明猶太人拒絕福音,後果會比外邦人拒絕福音更為嚴重。理由:第一,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應該更明白上帝的心意,因為《舊約》聖經都是藉著他們默示出來的;第二,他們是耶穌福音的優先受惠者,理應要感恩聆聽並接待傳道人。10章16-33節: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裏鞭打你們;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麵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什麽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因為不是你們自己說的,乃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裏頭說的。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有人在這城裏逼迫你們,就逃到那城裏去。我實在告訴你們: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學生不能高過先生,仆人不能高過主人。學生和先生一樣,仆人和主人一樣也就罷了。人既罵家主是別西卜(注:“別西卜”是鬼王的名),何況他的家人呢!所以,不要怕他們。因為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我在暗中告訴你們的,你們要在明處說出來;你們耳中所聽的,要在房上宣揚出來。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凡在人麵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麵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麵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麵前也必不認他。經文理解:16-33節進入“警示門徒”階段,耶穌教導門徒應該如何麵對險境。這一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麵臨險境(16-21節)、尋找方案(22-25節)、勇於應戰(26-31節)。門徒遭遇險境主要來自宗教人員的逼迫(16-17節)、政治人士的逼迫(18-20節)及家鄉人的逼迫(21節)。耶穌說門徒將如羊進入狼群,狼群暗喻猶太教的公會,即宗教領袖群體。他們因觀點根本有別於耶穌的福音,因而堅決排斥福音。這些人如何敵視耶穌,也會如何敵視門徒,所以,耶穌格外地提示門徒們應該“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靈巧像蛇”指在警覺性和靈敏性方麵應像蛇一樣懂得躲避凶險,不必膽怯,要有智慧,先保存實力,免得耽誤事工。“馴良像鴿子”指無論處於什麽環境,心裏不應有仇恨,應該始終帶著愛和憐憫。“交給公會”意味麵臨受宗教審判,因為公會為猶太教最高宗教審判機構。“被送到諸侯君王麵前”則代表遭受政治審判,期間可能會被逼供或用刑。耶穌提示我們不管麵臨何種處境,都不必過度顧慮要說什麽,因為傳道者被捕盡在上帝的護佑之中。既然如此,聖靈就必定會教給他們當說的話。“不要思慮”不是說人不應該準備怎麽說,而是不應該過慮。這裏的言外之意是,當門徒麵臨逼迫時,聖靈不僅會給予他信心,也會給予他智慧。耶穌還進一步指出門徒可能還會受到兄弟姐妹、父母雙親的誤解、陷害,乃至被眾人恨惡。表明傳道者可能在親朋好友中也會受到排斥,乃至遭遇眾叛親離的局麵。事實上耶穌自身也有類似經曆,肉身兄弟也曾冷嘲熱諷過祂(《約翰福音》7章1-5節)。接下來在“尋找方案”上,耶穌給予了三點指示:要忍耐到底(22節)、要逃到別城(23節)、要謹遵師道(24-25)。“惟有忍耐到底就必得救”指在逼迫中應該忍耐麵對,確信隻要仰賴上帝,就必得蒙眷顧。“得救”不是指末世的拯救,是指蒙神搭救脫離險境,也指內心有神同在而有的喜樂和平安。“逃到別城”不是因膽怯和恐懼,而是為保存實力打“持久戰”。“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這句話頗具爭議,按字麵理解,耶穌似乎是指祂不久將要第二次再來,但事實上這事並沒有發生。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結合《馬太福音》16章28節、《馬可福音》9章1節、《路加福音》9章27節。對照以後就不難發現,耶穌的意思是指教會的誕生,而不是指末後的再來。因耶穌是教會的元首,所以人子的到來,可以理解為耶穌在教會居首位。(《以弗所書》2章23節)。“要謹遵師道”的意思就是經文所描述的“學生不能高過先生,仆人不能高過主人”之意,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指一個基督徒無論怎麽受苦,最多也不過和耶穌一樣,上帝所預備的試煉不會超過我們的承受能力。第二層意思指我們是耶穌的門徒,師傅所經曆的,學生也得經曆。“人既罵家主是別西卜,何況他的家人呢!”這是一句補充,連接上句所說的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也曾被汙蔑為鬼王,那祂的學生們遭遇一點苦難就不算什麽。言外之意,人既然可以辱罵、侮辱耶穌,就不要期盼他們會愛戴祂的門徒。接下來是關於勇於應戰的教導,也可概括為三點:看清事工本質(26-27節)、看清仇敵本質(28節)、看清上帝作為(29-31節)。“看清事工本質”指經文所說的“所以,不要怕他們。因為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我在暗中告訴你們的,你們要在明處說出來;你們耳中所聽的,要在房上宣揚出來。”這段話提醒我們不要過度擔心遭遇逼迫。既然福音必須要公開,那就要坦坦蕩蕩地傳,該怎麽說就怎麽說,該怎麽做就怎麽做,絕不應該因擔心受迫害就隱藏自己不傳福音了,這實在得不償失。如果環境需要我們必須站出來,那麽坦白身份和公開言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們的坦蕩是有理由的。接著耶穌指出要看清仇敵的本質。如經文所言:“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耶穌鄭重指出,隻要我們依靠上帝,魔鬼根本無法損害我們的靈魂,頂多隻是傷害身體。反之,假如今天我們因為害怕身體受損而畏首畏尾,不敢為主做見證,恐怕日後我們的靈魂會被神審判,我們倒是要怕這個。無需懼怕的根本原因在於上帝是大能的,祂的作為奇妙。如經文所言:“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連麻雀這樣微小的動物,上帝也不會讓它隨便死去,更何況我們這些按照祂形象所造的蒙恩之人呢?祂連我們頭發都數算過了,更何況我們的性命呢?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膽怯和懼怕,因為我們是上帝眼裏最寶貴的產業。10章33-42節:凡在人麵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麵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麵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麵前也必不認他。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隻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經文理解:這是耶穌對門徒的總結性勉勵,概括為三點:當承認主(32節)、當愛慕主(34-39節)、當接待主(40-42節)。承認主,是一種信仰立場的表態,它是基督徒在神和人麵前一種清晰堅定的、絲毫不能含糊的抉擇。假如基督徒連為他受死的主也不承認,連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也不認信,那說明他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的位置。這不是通常靈命中的軟弱和虧欠,而是關乎心中究竟要不要神的問題。耶穌的話表麵上似乎過於嚴厲,其實卻不然。基督徒應該要有這樣的意識,因為信仰必然要經曆試煉。雖然我們不會動不動就經曆生死抉擇之煉,但萬一經曆了,我們就要旗幟鮮明地表達信仰立場,要明確告示敵對者。我們畢生之所以甘心樂意投入傳道事業,源於上帝值得信靠,因祂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全能者,我們的身體、靈魂、家庭乃至來世全然基於祂的保守和恩賜。基於此,耶穌更進一步描繪了難以想象的局麵: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親人與親人之間的鬥爭。耶穌要我們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有時抵擋我們最厲害的人或許就是我們身邊最親的人。即或如此,我們也要立場堅定,絕不愛父母、愛兄弟、愛兒女過於愛上帝。這不是叫我們不要愛我們的親朋好友,而是要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在關鍵時刻就應該義無反顧地作出正確的選擇。比如,女朋友威脅你說,如果你要繼續相信上帝,她就一定要與你分手;又比如,父母威脅你說,如果你要繼續相信上帝,他們就與你斷絕父子關係,等等。當然,我們先要盡本份來關心親人並為他們代禱,努力以愛心和忍耐感化人心,但假如他們不願悔改,還逼迫威脅我們,那我們就應斬釘截鐵選擇真道。父母養育之恩怎能與上帝無限的恩典相比呢?父母給予我們的隻是時空中有限的陪伴,但耶穌身為上帝之子給我們的是舍命流血的愛,更何況這是一種赦罪救贖的永恒之愛呢?所以,我們當背起十字架跟從耶穌,如此才配稱為基督的門徒。如果仍舊隻是考慮肉身的得失,我們失去的將是永恒的福分和盼望。如果我們能暫時輕看屬世的榮辱得失,必將得享永恒的生命。末了,耶穌回歸本章關於接待的主題,祂概括為三點:真誠的接待:報答救主(40節);接待的價值:有勞有獲(41節);接待的態度:無論卑賤(42節)。接待傳道人或為神做工,在本質上就是在接待主,因為傳道人和事奉者是神所差遣的人(“使徒”意為“受差遣”)。在今天,可以擴展為所有被神所差遣的人都應該受到熱情接待。有關接待的價值,耶穌也清楚地許諾。接待先知的必得先知的賞賜;接待義人的必得義人的賞賜。這表明任何的奉獻和付出,隻要是為神而作的,必蒙上帝記念和賞賜,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最後耶穌還特別叮囑,接待工作尤其要察看人的動機,絕不可看人臉色,意思是,人要查驗自己的心態。我們絕不可攀高接貴,隻喜歡接待有名望的傳道人。無論對方是什麽背景,哪怕他極其卑微,我們都應該要全心全意接待。接待不在於我們付出了什麽,而在於我們是否誠心誠意,是否公正憐憫。若非如此,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不蒙上帝記念的,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