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首詩是采用我國傳統曲調唱頌舊約詩篇成功的一例

(2024-03-18 18:01:46)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gx9jLiZFmw1_OopoDjfWQQ

【每日聖詩】讚美詩379首《詩篇二十三篇》——譚玲

 
 
Image
經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至缺乏” (詩23:1)。
這首詩是采用我國傳統曲調唱頌舊約散文詩篇,獲得成功的一例。因它是我國自城市到農村最普遍熟悉的一首。不僅是因為這篇詩篇的內容許多信徒都能背誦,也因為它的曲調通俗易唱,令人百唱不厭。文化大革命後,編者訪問各地教會時,發現幾乎各地信徒都會背唱這首詩。
編曲者蘇佐揚牧師 1916年出生於香港,是第三代基督徒,他的外祖父是廣東省一位熱心長老。1934年春他入山東華北神學院求學,1937年畢業後至 1948年間,在華北、華南、西南、西北共 19個省內布道。以後移居香港,自 1951年起開始向海外布道,到過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並創辦天人神學院、天人出版社等,出版書籍多種。
蘇佐揚 14歲學會彈風琴後,又陸續學會吹喇叭、彈八弦琴、四弦琴、吉他、小提琴、木琴等多種樂器。他少年時期已開始創作聖歌,在神學院時被采用為唱詩班的詩歌。1937年夏,他與華北神學院的陳恩福等三位同學,在校 內共同創辦《天人社》,工作之一即寫經文短歌,使同學便於背誦經文,同年出版《天人短歌》簡譜本81首,在抗戰時期流傳較廣。《新編》附錄內的短歌《大山可以挪開》、《神啊求你鑒察我》便是他的早期作品。自那以後,他經常寫讚美詩及經文短歌。他寫作不是在辦公室內,往往是在出外布道的途中,隨時創作,收獲甚豐。編著有《天人聖歌250首》、《天人短歌500首》,其中有的詩歌被譯為多種文字,轉載使用。
據蘇佐揚牧師回憶,這首詩篇以及第 121、133、150篇的曲調 (《新編》第382、383、384首)都是1934年他在華北神學院就讀時,在每天清早5時半的早禱會和8時的禮拜中,聽同學們唱的。因無琴譜,他仔細聆聽後記下曲譜,配上和聲,以便彈奏。有時同學們唱的旋律也不一致,便由他大膽加以整理,以後編入了《天人短歌》。
Image
根據《讚美詩(新編)史話》編輯整理
音頻:譚玲
 
 
Image
END

Image

Imag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