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qG9F5R5KmqKAFrE7n_htFQ
低唱和絮語
宅係古典樂梳理
上海恰空古樂團
與其他西方舶來品相比,古典音樂自傳入中國始,就帶著某種高處不勝寒的神秘色彩。它首先是進入紫禁城,被皇帝和禦用樂師們欣賞及研究。後來曆經變遷浩劫,最終形成今天隻由高等學府支撐著的專業領域,有一道道清晰的欣賞門檻。一般人如果家裏沒有從事相關行業的,連接觸的機會都很少,遑論喜愛。因此,欣賞古典音樂對於中國聽眾而言,就像瞻仰一條擱淺的藍鯨——雖已非如日中天,但依然偉大、高級,要選擇特定的場合,穿特定的衣服,挑特定的時刻,走進宏偉方正的建築,坐在硬硬的椅子裏,保持一兩個小時的全神貫注,並等待從藍鯨口腔深處傳出來的磅礴喉音,力圖獲得片刻震撼或沉思。
此番曆程,對於向來愛在喧鬧的茶樓會館裏看戲聽書嗑瓜子的中國人來說,確實有些隔膜。某知名華裔大提琴家曾惋惜地批評中國人在聽音樂時缺乏某種“靜默”的習慣,不少作家也曾說中國的民族性裏是沒有嚴肅感的。這讓許多普通人漸漸地覺得西方古典音樂太過神聖,以至於自己“不配”聽了。
然而到了當代,不光中國人不怎麽聽,西方人自己的這個行業也日漸凋零。音樂廳平時門可羅雀,來的多是銀發族,一些國家政府有撥款資助,降低票價求著觀眾去聽,另一些國家搞明星競賽製,將音樂家培養為運動員般的競技選手,成名以後卻也有不少幹脆轉向娛樂圈,當起了真正的明星。曆年來,古典音樂瀕危的現象並沒有得到顯著的緩解,而隻是慢慢成為了一部分人的愛好。
對今天的聽眾來說,古典音樂仍然是高雅的,但確實不再高高在上。發達的錄音技術和越來越易得的音樂渠道鋪天蓋地,古典音樂也不得不開發音樂廳之外的主場。露天廣場、俱樂部、酒店大堂、星級餐廳,甚至家裏。
施坦威 Spirio|r 鋼琴
集自動演奏、播放、錄音、音樂會直播等功能於一身
其實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李斯特、肖邦這樣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就已經在為適合於小空間、非正式社交場合以及私人寓所創作音樂。而室內樂,這一曾經作為宮廷宴會伴奏的體裁,也開始受到更多專業聽眾的喜愛。“小而美”日趨受寵的時代,古典音樂也應該成為在家裏泡上一杯咖啡,窩進沙發就可欣賞到的東西。
本文試推薦三類適合於居家環境的古典音樂。它們的共同點是精細淡雅而又怡人,像唐宋的絹本花鳥畫,雖不必正襟危坐地欣賞,卻也極富回味。是休息日宅家的良好陪伴,也是老少皆宜的聆聽佳品。
文|Even
邊聽邊看
識別二維碼查看本文歌單
01
古希臘至巴洛克
本真與抒情
文藝複興時期著名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
人類文明並非越遠古的越難理解,事實可能剛好相反——西方音樂在打下綱領性的地基之前,曾有過很長一段簡樸浪漫、親切靈動的古樂時期。而這些古樂通常旋律朗朗上口,節奏簡潔單純,主題也頗為至情至性,迥異於後來常見的抽象與崇高。
所謂的古樂,是泛指巴赫以前的時代,即從古希臘、中世紀、文藝複興乃至巴洛克這一係列音樂遺產的統稱。在人文啟蒙思想統治歐洲大地之前,各國的古樂都普遍具有易傳頌、敘事化、情感化的樸素特征,常取材於民歌、言情、軼聞傳說等豐富的世俗文化。盡管如此,古樂對巴赫及其後三百年以內的西方作曲家,無論從技術或審美,卻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並且會時不時被一些更現代的作曲家當作古風元素納入創作。
中文裏的“古典音樂”,其實是指某種人文時期的經典音樂,它的發展脈絡自十七世紀末以降,與歐洲幾次重大的曆史轉折點直接相關。然而自從一百多年前無調性音樂問世之始,基於管弦樂團的人文古典音樂開始與大眾漸行漸遠。當發源於黑人文化的爵士樂及後來的搖滾樂逐漸搶走了大多數聽眾,人文古典音樂便失去了其統治地位,成為了僅受知識分子青睞的小眾聆賞類型。與此相對的是,二十世紀中後期,西方出現了一股名為“本真主義”的古樂複興潮流。古樂音樂家們選擇了與研究艱澀的當代音樂相反的一條道路,通過學術梳理和樂器形製的恢複,形成了不少成熟的演出團體,致力於推廣易聽的古樂。流行音樂界率先對這一運動做出了反應。九十年代產生的New Age類型中,不少歌手和樂隊把凱爾特民歌、文藝複興時期的人聲吟唱、歐洲宮廷舞曲節奏等元素融合為輕音樂作品,這從客觀上也與古樂推廣者想讓歐洲傳統音樂走向大眾的想法不謀而合。
上海恰空古樂團團長高孟麟
近年來,不少赴歐美學習音樂的中國學子也將興趣伸向了這一相對冷門而又專業的領域,跨越多國組建了一支名為“恰空”的巴洛克古樂團,已在上海舉行過數場演出。團長高孟麟先生起初研習的領域是假聲男高音,後轉向了魯特琴。他認為,魯特琴在音樂聲部中起到的黏合作用,使它相當適合作為聲樂主旋律的伴奏樂器,這與今天的民謠吉他效果十分類似,能夠在表演者和聽眾之間產生更為平易近人的交流,改變歐洲音樂給人過於“崇高”和“嚴肅”而產生的距離感。同樣地,其他巴洛克樂器例如豎笛、羽管鍵琴、長笛、維奧爾琴等,也都是如今被定型下來的相關樂器的早期形態,雖然它們受到樂器材料和製造技術的限製,音量上難以比擬如今的交響樂團,但卻使其具有典型的室內樂特點,反倒更適合當今原子化社會裏更為普遍的小空間聆賞環境,更容易貼近現代人的私密心靈空間。
恰空古樂團與許蕾演繹蒙特威爾第歌劇《奧菲歐》開場白
後人常說詩經令人神往,因為遠古先民們懵懂天真不事雕琢的風情,在之後的輝煌巨著中再難重現;早期造型藝術中,各類部落木雕、洞穴壁畫那渾然天成的美也令畢加索折腰,今人卻再難複刻。同樣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也認為,他們追溯的正是古希臘羅馬那些更詩化、更富於情感表現力的“人性”的聲音,因此並不追求複調音樂和宗教音樂中需要填滿大教堂、表現宏大主題所需要的繁複技巧和嚴謹對位。因此對於東方人來說,這類表現樸素人性的音樂也更容易跨越文化背景產生共鳴。九十年代開始,日本已有不少職業作曲家在ACG配樂中納入了中世紀和巴洛克風格的插曲、主題歌,捧紅了一代歌手,成為留在大眾聽覺記憶裏的文化符號,這也是古樂極具通俗化特征並能在東方形成回響的典型例子。高孟麟先生也相信,巴洛克古樂在亞洲尤其在中國將有非常可觀的推廣前景。
除此之外,對於中國聽眾而言,將古樂當作聆賞西方音樂的入口,亦不失為一條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科學途徑。有了古樂的參照樣本和欣賞基礎,定能更為深入地理解巴赫、莫紮特、貝多芬等巨擘的來龍去脈。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的偉人也都有其來處。明白了光源所在,才能真正理解光芒的內涵。
關於古樂的更多知識請參見微信公眾號:恰空古樂團
02
19世紀
印象與詼諧
1915年的埃裏克·薩蒂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歐洲資產階級進入了鼎盛時期。作為世界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應運而生了許多室內音樂場景。德彪西的華美飄渺,正適合沙龍裏的衣香鬢影;拉威爾的精巧細膩,引人聯想古老浪漫的南歐風情。這兩位雖然生於同一時代,也總是被人籠統歸為“印象派”作曲家,但卻在作曲觀念上有著明確分化。前者擅於調配新穎的和聲,使調性不斷滑動,猶如爵士樂之先聲;後者則能在遵循嚴謹的對位法時,幻化入靈動脫俗的旋律,令人過耳難忘。
拉威爾《夜之幽靈:水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