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見

多年累積,啊啊,不再好高鶩遠,如今草民一個,自由自在,閑雲野鶴
正文

《匹夫之見》之二 春秋之前的科學 (中) 作者:張叁

(2022-12-02 17:02:37) 下一個

《匹夫之見》之二 春秋之前的科學 (中)   作者:張叁

 

二,  尚書堯典

 

羲仲,住東方,迎日出,定太陽東升時刻。黃昏鳥星在中天,定仲春時節,鳥獸生育繁殖。

 

羲叔,住南方,觀太陽向南的運行。黃昏火星在中天,定仲夏時節,鳥獸羽毛稀疏。

 

和仲,住西方,送落日,定太陽西落時刻。黃昏虛星在中天,定仲秋時節,鳥獸換生新毛。

 

和叔,住北方,觀太陽向北的運行。黃昏昴星在中天,定仲冬時節,鳥獸長柔軟細毛。

提出一年為 366 天的曆法,設閏月, 定春夏秋冬四季, 是為一歲。

 

人類不可能不去看太陽, 月亮, 和星星。日出日落, 月圓月缺, 北極星定方向, 朝霞夕陽的瑰麗,定會引起壯麗的文學。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萌芽, 早晚而已。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瑪雅人、蘇美爾人, 都在看天。就以傳說來言, 上古漢人自伏羲之後, 就沒有停止過觀察和分析天象的工作, 並且有曆法的產生, 敬授民時, 當然是沒有文字的。到了神農時代,農耕開始,非要配合雨水氣候不可,看天已不是

等閑事。本文試著以伏羲時代為始, 按時間的分段來述說先人在曆法上的研究。

 

伏羲時代

最早曆法,三圓的曆法。將一太陽年分成八份,根據白天對太陽的測

影,將一太陽年先分成冬至、夏至,再均分其間成為春分、秋分, 分辨四季。乃步以為歲, 定出一大循環年,是純陽曆, 看太陽來定的。

另外在慈利縣臥虎溝,考古學家找到天文觀星遺址北鬥七星圖,是主

 

前4600年至主前至6300年之古跡。

 

黃帝時代

到黃帝時代,有了看月亮為主的小循環月。有小循環月的曆法。五行曆配十二陰曆月記年,五行曆至此可稱陰陽五行曆, 訂定歲首起始日,並且透過觀測夜間星像來校正日間觀日結果。陰曆十二個月隻有 354/355 日, 所以訂陰曆月置閏。但尚無標準置閏周期,是陰陽合曆的開始。太陽的赤經會改變,每年在天球上環繞一圈。太陽在天空上經過的路徑稱為黃道,這是黃帝時代的看法,以太陽動,地球不動,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帝堯

將五行曆陽曆年閏年訂為366天,平年365天,同時在陰曆年置閏。農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這就使農業耕作有了科學的節令依據。在山西南部陶寺遺址,發現了一個決定時令,節氣的觀象台。專家發現了一處由13根夯土柱及同心圓組成的遺跡。考古工作者發現這套係統可以觀測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20個節令,是迄今考古發掘與天文考古判定的世界最早的觀象台, 距今4500年。(注3)

 

帝堯設立東南西北四觀察點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測視日影。再根據對動物的蟄伏、候鳥的遷徙、植物的枯榮等觀察而建立起來的

曆法,這是物候曆。下麵一首詩明明白白的作證。詩經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禮記月令(節錄)

 

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鶡旦不鳴,虎始交。

季冬之月: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

 

(朱壁修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2009 

 

中國古曆采用陰陽合曆,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圓月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 24 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這種由太陽運動而確立的 24 節氣反映了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農牧業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又叫農曆。這可是夏小正時代的事,主前2000年左右。

 

農曆是中國廣泛使用的曆法,又稱陰曆、夏曆,是因為它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準,以月亮從朔至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相距29日的為小月,30日為大月。在農曆中,平年12個月,日數為 354 或355 日 (354.3日) 閏年13個月,日數為 383 或 384 日。這就是中國自主前十四世紀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閏月的曆法。因為二十四節氣是由太陽的測視決定的,因此農曆合適的稱呼應是陰陽曆。

 

春秋

最早的成文曆法是出現於春秋末年的四分曆,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曆法。它的歲實是365.25日,這是當時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

數值。四分曆規定19年7閏,精確地調整陰陽曆,比希臘人發明這個方法要早160多年。

 

後漢

後漢四分曆規定一年(回歸年)為365 1/4日,一月(朔望月)為29 499/940日,19個太陰年插入7個閏月,因歲餘為四分之一日。

 

南北朝

南北朝祖衝之編製了大明曆, 采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曆的19年7閏更為精密。他推算的回歸年日數為

 

365.24281 日(現代測值365.24220日), 交點月日數為 27.21223 日(現代測值27.21222日),這些數值與現代測值都很相近。

 

現代公曆

公曆原名格裏高利曆。規定每400年為一個周期,400年中有97個閏年。一個月有29.530589日。如果在19個陰曆年中插入7個閏年,這樣19個回歸年天數的總和,與19個陰曆年的235個朔望月天數的總和,僅差0.0892天。至於在19年裏如何設置閏月,一般均安排在第3,6,9,11,14,17,19年中。

 

眾所周知,明清之代,西方的天文學勝過中國的天文學。明朝時國人護內, 抗拒外人。滿清才不管,漢人算的不準確就是不準確。西方文藝複興之後,歌白尼提倡日心說,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運行,其自身又以地軸為中心自轉。微積分能更精確的計算行星運行的軌跡。General procession 指出因為在萬有引力場中, 地球和各星體有所互動,地球在72年離開前軌跡1度。西方的科學已遠遠跳出舊世界的能耐。但這是500年前的事,而帝堯時代是大概4,500年前的事。4,500年前我們還是很行的。本人對曆法和天文甚是不懂,是個門外漢。請多多指正。

 

三, 史記天官書

 

古人把星空分成若幹區域,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文字記錄就是史記天官書。三國時代吳國太史令陳卓編成了一本包含283個星官,共1464顆恒星的星表。中國稱之為星官,西方稱之為星座。(中正曆史學刊, 民國92年第六期,史記天官書: 讀書隅記 李昭毅) 司馬遷在天官書中建立的星占體係,把天上的星象跟人間的君臣、戰爭、社會現狀, 對應起來。司馬遷是個史家, 所載述的是當時天文學家的

觀念,可能不是他自己的觀念。他也不一定是星占專家或天文學家。

 

四,  尚書禹貢

 

 

冀州:從壺口開始施工,治理梁山和支脈。太原治理好,又治理到太嶽山的南覃懷一帶,直到漳水。

兗州:黃河下遊九條支流疏通,雷夏成湖澤,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

青州:嵎夷治理好,濰水和淄水疏通。

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

揚州:彭蠡澤匯集深水,三條江水流入大海。

荊州:長江, 漢水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係大定,沱水、潛水疏通。

豫州:伊水、瀍水、澗水流入洛水,又流入黃河,滎波澤匯集大量積水。疏通了菏澤。在孟豬澤築起了堤防。

梁州:岷山、嶓塚山治理好,沱水、潛水疏通。

雍州:弱水疏通向西流,涇河流入渭河之灣,漆沮水會合洛水流入黃河,灃水向北流與渭河會合。

 

開通了岍山岐山的道路,到荊山,越黃河。

開通壺口山, 雷首山,到達太嶽山。

開通厎柱山, 析城山,到達王屋山。

開通太行山, 恒山,到達碣石山,從這裏進入渤海。

開通西傾山, 朱圉山,鳥鼠山,達太華山。

開通熊耳山、外方山、 桐柏山,達陪尾山。

開通嶓塚山到達荊山。

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

開通岷山到達衡山,過洞庭湖到達廬山。

 

疏導弱水到合黎山,下遊流到沙漠。

疏導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達龍門山, 向南到達華山北麵, 再向東到

厎柱山, 達孟津, 經洛水與黃河會合,達大分伾山, 然後向北經降水,到大陸澤, 向北分成九條支流,再會合成一條逆河,流進大海。

疏導漾水,向東流為漢水, 為滄浪水, 經三澨水,到大別山,向南流

進長江, 匯水彭蠡澤, 北江向東流進大海。

疏導長江,向東支流沱江, 到澧水, 經洞庭湖,到達東陵, 與淮河會合

 

為中江,流進大海。

疏導沇水,濟水東流,入黃河,河水溢出成為滎澤, 達菏澤縣, 向東北與汶水會合流進大海。

疏導淮河,向東與泗水, 沂水會合,流進大海。

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與涇水會合, 經漆沮水,流入黃河。

疏導洛水,向東北,與澗水, 灃水會合, 向東與伊水會合, 又向東北,流入黃河。

 

九州統一:四方的土地可以居住,

九條山脈經伐木修路可以通行,

九條河已疏通水源,

九個湖澤都修築堤防,四海之內進貢的道路都暢通無阻。

 

堯舜之時,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谘。黃河等河流洪水橫流,泛濫成災,五穀難以生長,百姓無處存身。受到災害最嚴重的是黃河下遊,也就是華北大平原。洪水的泛濫,威脅著百姓的生命和生活。當然是堯舜必須解決的要事,故先後委派鯀、舜、大禹等人去率眾治水。

 

舜任令禹治水。禹召集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後稷、東夷族的首領伯益、重臣皋陶等人共議治水方案。從此以後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為了治平洪水,大禹舍

身忘已, 三十未娶,行到塗山, 恐時之暮,失其度製, 禹因娶塗山。婚後四天,辭別妻子前往治水一線,長年在外,三過其門不敢入。念念不忘天下百姓無家無食。民工前赴後繼, 與洪水搏鬥, 生命在激流之中, 瞬間即逝去, 悲痛不忍睹。

 

看了很多大禹治水的文獻之後, 覺得大禹具有兩方麵的科學頭腦, 第一個科學明見:大禹治水,叩首問天。他具有易經中, 自伏羲以來, 在中華民族兒女腦袋中, 對宇宙天地運行力場的感應。他對政治領導,

 

人心人性的引導奧秘, 深有所得。舜、禹、 契、後稷、伯益、皋陶等

 

都是各大族的首要人物。他第一步就首先爭取大家的支持,以後就不要命的去工作, 引發人心人性的善良, 引發人心人性的升華, 引發人類的科學智慧, 引發眾人的忘我忘已, 萬眾一心, 不成功絕不罷休。

 

大禹是主前2000年的人物(大約)。李冰是主前 256年 的人物。兩者相差約 1750 年。或問大禹的年代有沒有像李冰一樣的人物?  我說有, 超過一千個。為什麽? 困難時期, 什麽都要票。火柴也買不到。鄧小平先生進行改革開放, 今天什麽都有。國內生產總值已貼近美國。1980 年時隻有美國的百分之五。現在很多外國人都說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是美國的雙倍, 早晚而已。這些年來, 中國出現了多少英才大才,上千上萬。

 

或說這個說法有問題, 改革開放,都是近代的事情, 這期間世界已有很先進的科學了。可大禹和李冰相隔1750年,那時落後得很呢。我請問, 今天有哪位敢與衛青、霍去病、李陵較勁。他們都是2100年前的人物。他們打得匈奴落荒而逃, 遠遁東歐。而這些匈奴人到了歐洲, 把羅馬軍隊殺個人仰馬翻。一千多年後的漢人看到蒙古兵、清兵, 做了些什麽事,跟個子很小的日本鬼拚刺刀呢? 騰沖戰役,遠征軍(美軍空中支援)第20集團軍陣亡9,168人,傷10,200餘人。日方陣亡2,700餘人,日方幾乎全員戰死。中國軍人向著機關槍衝鋒,一營一營的倒下。曾侯乙墓編鍾, 五音七律, 丟失之後,怎麽兩千五百多年來沒人能夠再次搞出來?

 

有了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 就有了千千萬萬的人才在工廠裏、在電腦前、在實驗室、在建築工地上、飛機場、高速公路、高鐵列車、遠洋貨櫃碼頭、人造衛星、三峽水壩、南水北調, 在數不清的工程項目中大展手腳, 發明創新。有了大禹, 就有數不清的中華兒女在神州大地的江河上、山嶺中、湖澤邊, 進行測量,確定河道的流向;大動腦

筋, 大力擊石; 用火燒石頭, 冬天用水灌, 水在石頭的裂縫中結冰; 又火又水又擊打, 世上無難事, 鐵柱磨成針。鄧小平先生摸著石頭過河, 大禹導水往下流。就這麽簡單, 成就了兩位千古偉人。造福全中

華民族。這是大禹的第二個科學明見, 科學腦袋清楚得很。

 

關鍵是很多人就是看不到, 一畝田能產萬斤穀, 連大科學家也寫出深奧的道理去吹捧。獨夫暴權可以埋沒中國人才上千年, 神州大地被鄉愚啃死壓死, 把寶貴的儒家思想弄成吃人的禮教; 可以把全國精英盡打成右派, 侮辱毆打, 摧殘奪命。也是一人, 使國內生產總值由美國的百分之五變做百分之百, 或者百分之兩百, 使中華人才大解放, 如蛟龍翻滾, 若麒麟飛舞。

 

五,  史記河渠書

 

史記河渠書節錄:  於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騑,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主前 256 年秦昭王任李冰為蜀郡守。李冰父子建造了成都北部的都江堰,泄岷江洪水, 且用之於灌溉,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了基礎。開發一條水路, 秦軍的糧草上船後可直達楚國, 達成日後討伐楚國的成功之路。整個都江堰包括魚嘴(分水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三大工程,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泄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渠引水入渠道,主要用

於灌溉,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內江水口寬150米,外江水口寬130米。春季水量小時,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內江以保證農田用水。春夏洪水季節時,水位抬高漫過魚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內江,使灌區免受水災。這就是所謂分四六。內江處於凹岸,外江處於凸岸,根據彎道的水流規律,表層水流流向凹岸,底層水流

流向凸岸,因此隨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隨底層水流流向外江,是為二八分沙。然而長年下來,內江河床還是積聚不小沙石,到冬季枯水期,要把河床挖深,李冰父子預藏一石馬於河床,挖除沙石工程要挖到看見石馬為止。

 

寶瓶口是內江始點, 在岷江的山崖上人工鑿開的缺口,引水流入內江。

 

寶瓶口上寬下窄,底寬14.3米,頂寬28.9米,高18.8米,峽口長36米,形如瓶頸。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製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製內江進水量的關鍵。內江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因寶瓶口窄, 水位提升, 高過飛沙堰,洪水就越過飛沙堰, 進入外江流走,  內江下流不至洪水為患。內江水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係,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在岷江的石崖上人工鑿開一個缺口, 他們用火燒石, 然後澆冷水, 冷縮熱漲, 石頭裂開, 三年而成。

 

飛沙堰有溢洪排沙的作用。一個人工造的堰壩, 用竹籠裝卵石堆築, 長200米, 寬240米,就在寶瓶口前。堰頂高出河床2米,一個適當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災。又能將水中裹挾的大量砂石, 利用離心力從這裏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飛沙堰會自行潰堤,讓江水回歸岷江主流。當內江的流量高達每秒 3000 立方米,寶瓶口的進水量也高達每秒 700 立方米左右。沿金剛堤而下的急流受寶瓶口限流所阻,直接撞到半擋著的玉壘山岩壁,就會翻滾,下層泥沙翻上來,翻過飛沙堰,翻到外江裏,這又解決了剩餘泥沙的淤積問題, 洪水便連同大量泥沙翻過飛沙堰,排往外江。據當代實測,岷江內江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從飛沙堰排出。

 

李冰先生的年代緊貼著春秋年代之後, 采用李冰先生的治水工程, 最大的原因就是用來佐證我在大禹治水的論點。然而李冰先生的治水工程的確是豐功偉績, 萬世傳頌。

 

六,  神農醫耕

 

易經係辭傳下第二章: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古之人皆食禽獸肉, 和地上自然生產出來的所有能吃的東西。相信古

 

人在漫長的歲月中, 也挨過長時間的饑餓, 什麽都吃, 樹皮也啃, 甚至餓死。長時間下來, 應該知道不少的植物,什麽植物能吃, 什麽植物好吃。到了神農的年代, 終於明白了植物是從種子裏生長出來的。一些遺落在地上的植物籽粒,第二年春天會發芽生長,可生長為菜蔬, 可結出麥或穗。於是收集種子, 種起來了。當然就會去找根樹枝來幫助挖土。古埃及人、 古印度人、 古瑪雅人、 蘇美爾人, 都幹這事。

 

傳說中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耕; 選出了五穀, 稻黍稷麥菽, 找出它們不同的種植方法; 發明了耕種用的農具, 削木為耜,揉木為耒。但厲害的他, 並沒有停下來。神農氏嚐遍百草,察其溫平寒熱之性, 辨其君臣佐使之宜, 始有醫藥, 以療民苦, 解救民眾的病痛, 是中醫之始。他能夠用他的舌頭和用他自己的身體作實驗品, 來分辨出每種植物的藥性, 來治療每種不同的疾病, 或用一種植物, 或用多種植物, 這在現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傳說中他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藥, 無法可解,便犧牲了生命, 令人生出無比的景仰。從此之後漢族有了糧食和草藥, 人口增加, 為其它民族的百倍, 那時全民皆兵, 以百對一, 所以能趕走或征服各少數民族, 獨霸中原。這實神農之功。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河套,很小的一塊地,外族也居住在河套的旁邊。古時以烽火為外族入侵的求救訊號,大家看到烽火,便

急慌上路,遠處的同胞用兩條腿趕個兩三天的路程。用這個辦法,中華民族保住了性命,保住了民族的生存,很可能有幾千年之久。到了神農的年代,農耕解決了食的問題,草藥解決了病和死的問題。到了黃帝的年代,就出現了黃帝大軍橫掃千裏,從陝西一路打到河南山東。

到了堯舜禹,九州奠定。可以說中華民族自神農之後,人口數量增長百倍,外族人口是我們的百分之一。這個神農是不是個科學家?你看希臘的人口就隻有我們百分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