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見 之一 張叁
中國春秋以前的宗教
一, 導論
A. 本文寫作目的
中國現在有很多宗教, 這些宗教都有一位或多位創始人。這些人士又會尋找一位或多位古人來當這些宗教的太上祖師爺。本文探討所有太上祖師爺還沒出生之前的宗教情況。
這個研究的範圍隻限於中國通書明理的賢士。因為不明不白的人, 作繭自縛, 作怪作祟, 智者賢士不參與他們的所作所為。孔子說, 不知生, 焉知死。意思就是擺出拒絕的態度,不參與無聊的話題。謠言止於智者。很多宗教跟謠言分別不大,參於討論的不是智者。《論語述而》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古老相傳,言不出五經, 沒有意義。中華道統能折服曆代四海英才,個中定有股從天上來的浩然正氣,就是創造天地萬物的至高獨一真神吹在我們身軀內的靈氣。雖然我們已離神久遠, 也什麽都忘了。上天憐憫。爾民蒼旻之下, 萬種辛酸, 無處可訴。孟子、文天祥、蘇東坡,都滿胸浩氣,塞乎天地。蘇東坡更覺得是氣也,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潮洲韓文公廟碑)。這個觀念就是永恒永生的觀念,此氣者長存於天地之間,不生不死。
本文希望能研究和引證一個論點——中國的高等智者賢士沒有偶像崇拜。智者賢士並不一定是讀書人, 例如倉頡和神農, 他們可能沒看過多少書。讀書人不一定是智者賢士,倒多是偶像(名利)的崇拜者。毫無疑問,我們是罪人,我們犯了錯誤。我們對真神已生疏久遠, 這是事實。我們不歸順基督, 求神給我們時間, 給我們憐憫,就像亞伯拉罕求你一樣, 奉主耶穌基督聖名求。
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很多人物都作出具體的行動來反對偶像崇拜。最
有代表性的就是韓愈。在他的《原道》中, 駁斥佛老之非。要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大同)以道之, 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韓愈為唐朝之後儒家之模範, 推為孔孟之後第一人。韓愈再寫《諫迎佛骨表》, 反對皇帝迎佛。皇帝怒, 要賜死他。經許多大臣援救才得以免除死罪,流放到偏遠的潮州(這種昏庸的皇帝統治了中國幾千年) 。後人如王充、李贄、王夫之、戴震等智者賢士, 都不會苟同愚昧的偶像崇拜。
利瑪竇在來到中國之前, 於1577-1581年在印度果阿修道院進修了四年的佛學。他穿著僧服來到中國,這是當時耶穌會會士對遠東的看法和決議。1592年春,利瑪竇往廣東南雄拜訪瞿太素。瞿太素將利瑪竇引介入士大夫的圈子中。利瑪竇先後曾與一百多位中國士大夫往來。《利瑪竇中國劄記》記錄了瞿太素在南昌白鹿洞書院, 介紹利瑪竇認識章潢及其門人弟子,章潢(本清)為白鹿洞書院山長。利瑪竇寫道,“聞名的白鹿洞書院,是研究人生哲學的場所,院長章本清”。
瞿太素為利瑪竇引薦日多,瑪竇方知中華所尊者非佛,而且抗佛,才廢西僧之名改稱西儒,從認同佛教轉向抗佛, 轉向合儒。他脫去僧服, 改穿儒服。後來利瑪竇與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馮應京、李日華等當時人物交往。利瑪竇還與葉向高、鄒元標、曹於汴等東林黨人接觸和交流。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當時利瑪竇與徐光啟等交流, 尚有周子愚、瞿式榖、虞淳熙、樊良樞、瞿汝夔、曹於汴、鄭以偉、熊明遇、陳亮采、許胥臣、熊士旗等人”。這就是利瑪竇在中國的經曆, 以及他眼中看到的中國國情。他在中國上古文獻中, 看到一位至高真神, 無形無像, 很像亞伯拉罕以前記載的至高真神。隻可惜當時羅馬教庭撕殺正烈, 三十年戰爭, 千萬人頭落地, 到處叛教, 各國紛紛退出羅馬教庭, 都在搞本土化。中國也要本土化? 不成。不準。
巴比倫人把耶路撒冷燒為平地, 聖殿全毀, 以色列人被殺被擄,終於
把愚昧無知的巴力偶像崇拜從以色列民族中撤底鏟除。我們慘受文革
苦難, 舊文舊物被燒被毀, 遍地無神。隻是啊, 今日又滿地愚昧無知
的偶像。茫茫神州, 何日清平, 我主我神。這是我們中國基督徒心內的
盼望, 晝夜的禱告。
本文將在《尚書》、《詩經》、《禮記》、《史記》、《周禮》等書中找出有關宗教信仰的文字, 再在考古學找出有關宗教信仰的發現, 然後試著去做一個總結,描述出上帝, 曆代宗教官員製度, 祭禮,和祭祖的製度。
B. 詞匯
祭: 祭不一定是宗教。大多是宗教。
祭禮: 國家規定統一製度化。隻有一個宗教,
祭祖: 國家規定統一製度化,非宗教,但提升至宗教的嚴肅性。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教化。
湯誓: 成湯討伐夏桀的誓言。
泰誓: 《尚書》名泰誓。《史記》名太誓。周武討伐商紂的誓言。
封禪: 古帝王在泰山舉行封禪大禮, 以祭祀昊天上帝。登高山者, 以示崇高恭敬。
五經: 《詩》、《書》、《易》、《禮》、《春秋》。
二, 尚書
A. 湯誓
伊尹相湯伐桀, 升自陑, 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作湯誓。王曰: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 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B. 泰誓
周武王伐殷, 諸侯大會於河南孟津。周武王譴責紂的罪惡, 作泰誓三
篇。泰誓上中下。其中言及上帝之文, 恭錄如下。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皇天震怒,命我文考(周文王),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予小子(周武王)夙夜祗懼,受命文考(周文王),類於上帝,宜於塚土,以爾有眾,厎天之罰。
三, 詩經
詩經大雅生民之什, 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誕後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周人始祖薑嫄求子, 以禋祀之祭禱告天帝, 得子後稷。後稷長大後, 蒙神祝福, 種大豆, 禾粟, 麻麥, 瓜果, 都一片茁壯, 旺盛,果實累累。就像創世記中的先祖蒙神祝福一樣。後稷舂穀為米, 熱飯香氣上揚, 再以大肥公羊燒烤, 香氣升騰供神享用。後稷始創祭享禮,祈神佑護,至今仍是這個樣。
四,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其中有四篇論及宗教、宗教祭禮的製度, 請看以下四篇。
A. 曲禮上
餕餘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請注意這祭字, 祭不一定是宗教。)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敝則埋之,牲死則埋
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這是祭物管理。)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吉事先
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
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策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有若烏陵與土明, 出埃及記28:30。)
B. 曲禮下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祭禮製度化, 全國統一, 隻有一個宗教。)
凡祭,有其廢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鹹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上古祭物有如《利未記》一至五章。)
C. 祭法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何為祖? 何為宗? 這裏是祖和宗之始。)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埋少牢於泰昭,
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
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時也。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神不是上帝。)。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這還不是偶像崇拜, 請容許我到概論那一段才統一分析, 現先把第一手資料全找好。這裏是重點中的重點。)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嚐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嚐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嚐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嚐乃止。皇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曰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祭列代祖先之製。)
D. 祭義
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禮記祭義篇中, 宰我曰: 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孔)子曰: 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死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淒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聖人以是為未
足也,築為宮室,謂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複始,不忘其
所由生也。(這應該是孔子讀書得來的心得, 與上古保持一致, 不是創見, 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