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個人資料
馮墟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爹親娘親,不如共產黨親

(2025-08-24 15:57:37) 下一個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工作簡報:王小強西北來信

我社《未定稿》編輯室王小強同誌和哲學所的陸學藝同誌等,8月下旬到陝甘寧農村去搞調查研究。下麵是王小強同誌從甘肅寄回的一封信。

這些天來,我們在蘭州和省委農業書記(李登瀛)、省農委、宣傳部、社會科學院、市農委、《甘肅日報》、新華社蘭州分社、蘭州部隊宣傳部、省農民報、蘭州大學經濟係的同誌,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座談。參觀了蘭州市郊的“專業戶”,又到蘭州市榆中縣和縣裏的領導座談,又到正在辦“包產到戶”的試點——上莊公社,並走訪了大隊,生產隊,和許多農戶。收獲極大!

這裏省委思想十分解放,有組織、有領導地支持“包產到戶”。“包產到戶”作為大字標題,已多次出現在《甘肅日報》上,加以大力宣傳。但是,在下麵實行時,仍然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從實踐中,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已經提出來了,那就是我們的理論研究工作,已經很明顯地落在了實踐的後麵。目前爭論最大的問題還是“包產到戶”的性質。“包產到戶”能增產,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但是為什麽能增產,它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具有什麽意義,卻沒有人能說清楚。特別是“包產到戶”發展下去的前途是什麽?更是人們心中無數的問題。顯而易見,“包”下去的結果,決不能再回到現有的大鍋飯體係之中,那麽,1、現有的“富裕”的大鍋飯體係向何處去?2、“包”發展下去的各種經濟形式,是不是“社會主義經濟”?

什麽是社會主義?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能不能跨越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包產到戶”從目前看,已然形成不可逆轉的潮流,使我倍加興奮的是它對我們的理論研究對整個國際共運不可估量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理論建設從認識角度來看,在排斥政治幹預的前提下似乎有可能比蘇聯、南斯拉夫更徹底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上,從而完成一次被幾億人、幾十年痛苦實踐所證明的真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輝煌勝利!

下一步,我們準備到定西專區,這也是一個舉世聞名的貧窮地區,而“包產到戶”一年翻了身。有時一激動,就有點迫不及待,其實這個勝利的到來,顯然隻是一種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可能性。它的實現,有賴於主、客觀條件的成熟。目前,客觀條件的成熟遙遙無期,就是我們的主觀認識的完成,也還需大量艱苦的研究。然而,有一點卻是明確的,那就是實踐本身已向我們提出了超出原有框框的新問題!

上莊一行,對我教育極深。該公社所有生產隊去年人均口糧才40~100斤!老百姓是靠借賬買返銷糧的。僅國家貸款一項,人均欠102.60元之多!上莊四隊,32戶,174人,全社中等水平,1979年工分值僅0.19元,超支戶23戶,占了71.8%。1979年人均口糧54斤。共有67床被子,新的三床,舊的35床,爛的(爛的程度若不是親眼所見,簡直無法想象。漆黑一團,分不出經緯)27床,戶均二床,近三人一床。氈13條,新的一條,舊的11條,爛的一條。平均三戶炕上才能有一戶有氈。很多戶(三分之二)土炕上根本沒有鋪的,隻有一張破席,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一家老小就睡在肮髒的土炕上,幾人夥蓋一床破被。全公社49個生產隊,有48個隊人均收入40元以下,家產在30元以下的(除去房屋、豬羊)有188戶,1003人,占13.4%。在15元以下(這就意味著除去一張破席,一團爛棉花和鍋、碗、筷外一無所有了)的41戶,平均30戶就有一戶!上莊七隊宋同安,一兒一女,一家三口,隻有一床十幾年的爛被子,連炕席都沒有,睡在兩張拆開的水泥袋上,全部家當隻有一個幾十年的爛麵櫃,一個案板,一口小鍋,三個碗,幾雙柳條筷子,其餘就一無所有了。馬灘二隊張倫青,本人當過誌願軍,六口人,四個孩子,全家睡在一個炕上,沒有炕席,僅有一床被子,還是十幾年前從部隊帶回來的。全公社25~30歲男青年758人,沒有結婚也沒有對象的288人,占38%!全社七千多人,竟有4371人沒有棉衣、褲或棉衣、褲破爛不堪,一到天晴,很多孩子都趴在草堆、田埂上曬屁股!並且這些缺衣少食的人民都是在海拔2300~2800米的高寒陰濕山區存活著。在上莊公社的兩天,我們的心情始終是十分沉重的,好幾次,我甚至是含著眼淚,聽老百姓痛苦的訴說。解放30年了!“兩極分化”曾使任何一個有道德的人感到恐懼,農民的一切改善生活的努力、希望統統被這正義的恐懼所泯滅,然而,不正有人動輒將幾億、幾十億人民血汗輕率地付之東流嗎?

我們打算壓縮一下留給寧夏和陝北的時間,在定西多耽幾天。先為“包產到戶”存在的合法化作些努力。

《未定稿》編輯室
王小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