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個人資料
馮墟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隻有雲知道:何維淩傳(3)

(2025-10-19 18:50:24) 下一個

維淩和陳一諮,是發展組的發起人和靈魂人物。二人白手起家,都注重網羅人才,但諮先生死守一個後台,維淩八麵玲瓏、懂得平衡。二人知根知底,相互砥礪。諮先生批評維淩巴結權貴,是不公平的。發展組倚重太子黨,成員多為高幹子弟。惟其如此,它才那麽成功。而且維淩也結交平民、非建製派,如胡平、王軍濤、仲維光等。

維淩懂得,朝中有人好做事。七十年代末他跟陳一諮在北京重逢,開始喊他諮先生。後來日本電視連續劇《姿三四郎》風靡全國,諮(姿)先生的名號為更多人所知曉。片子先在外地播放,大受歡迎。跟日本的合同已經簽了,但廣電部不敢貿然在北京播放。有人支招,把片子送給王震看。老軍頭看上了癮,在請示報告上爽快簽字。不像鄧大姐看《安娜•卡列琳娜》,痛斥第三者。

發展組通關節的關鍵有兩位,鄧英淘和白若冰。鄧英淘父親是鄧力群,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主任兼社科院黨委書記。他妹羅小韻是攝影師,嫁給了胡喬木外甥、視同己出的杜鷹。杜鷹也是發展組骨幹。

鄧英淘70年代追隨諮先生,到了駐馬店。他把發小吳琰介紹給了諮先生,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離不離婚她都是諮先生“哥們兒”。吳琰父親吳寄寒跟鄧力群在中宣部同事、關係親密,連帶諮先生跟鄧力群家也親密。75年鄧力群緊跟鄧小平,“反擊右傾翻案風”時受連累。他把諮先生喊到家裏,將鄧英淘鄭重托付給他。

78年秋天,維淩、樸方在北大推動學分製,維淩由諮先生帶著去鄧英淘家,第一次見到他們父子。當時鄧力群名聲還好,在社科院批四人幫,平反冤假錯案。鄧力群後來極左,維淩分析,一是自我保護。他兩個哥哥是國民黨將軍。北伐時期,鄧飛黃是馮玉祥部隊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不過宣傳科一般幹事。鄧飛黃留在了大陸。另一位去了台灣,因為鄧力群的關係,遭軟禁。而鄧力群在這邊,也如履薄冰。二是他的經曆。他做過陳雲秘書,二人私交極深。他在新疆是王震的宣傳部長。87年王震提議,鄧力群代替胡耀邦、當總書記。

諮先生向鄧力群介紹維淩,說他反林彪、四人幫被打成反革命。鄧力群馬上說,“好啊,我們都是反革命!”當天在鄧府吃中飯。席間一位中年人自稱民主牆、《北京之春》的幕後策劃人,大談多黨製。維淩說時機不成熟,鄧力群隻顧聽、不表態。

鄧英淘是北大經濟係77級的,他爸的係友——鄧力群上過北大經濟係。維淩指導他學業,勸他少讀生產力、生產關係的“馬語”,加強數學,學習西方經濟學。過去的“社會科學”盡是政策詮釋,沒有學術性。治學要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維淩把自己在北大的那間小屋借給他,他漸漸就著了維淩的道兒。維淩、樸方推動北大實行學分製,他在經濟係作內應,不久完功。78年上半年劉道玉校長在武大實行學分製,是最早的。

維淩在發展組內成立方法組,講“新語”(這裏是褒義),采用新方法論研究社會問題,鄧英淘、王彥、白南生、白南風兄弟、羅小朋是最早的成員。羅小朋是人大研究生。鄧小平70年在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時,他爸羅朋是廠長。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手藝沒全忘,經測試相當於四級鉗工。羅小朋在71-72年間見過輪椅上的樸方。

白若冰是人大經濟係資料室老師。父親白介夫是北京市副市長,國家農委副主任杜潤生的莫逆。五六十年代二人在中科院共事多年,淵源很深。82年春農委撤銷,成立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主任杜潤生。發展組通過白若冰,跟杜潤生接上了頭。杜潤生是趙紫陽的恩公。47年杜潤生當中原局秘書長,河南省桐柏區委書記趙紫陽向他匯報土改工作。49年他向葉劍英推薦趙紫陽,當華南分局秘書長,後改任廣東省委書記。

發展組內另有理論曆史組和現狀組,成員有王小強、白若冰、張木生、周其仁、高山等,講“馬語”,致力於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不到一年時間,近30名骨幹在發展組聚首,一大半是在校大學生(含研究生)。到81年夏天,諮先生和維淩開始發愁,發展組的在校生麵臨畢業分配,而發展組是民間組織,如果沒有官方身份,人馬將損失大半。他們既想獲得官方身份,又不想失去民間組織的自在。

他們去找鄧力群。鄧力群先問當時大學裏頭胡平、王軍濤等人競選人大代表的事情。維淩內方外圓,肯定了他們的政治熱情,同時認為要引導他們認識到,實行民主要循序漸進。馬迪厄(Albert Mathiez, 1874-1932)反思法國大革命說,民主自由的訴求造成混亂,結果反而導致專製;一個農業國,人們拿了自由反自由,拿了民主反民主。這次競選也有類似問題,參加競選唯一的女生張曼菱,還沒辯論實質問題,便被無端攻擊生活作風問題。

張曼菱81年在北大圖書館前

張曼菱,雲南昆明人,北大中文係78級,在校期間寫的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1982)被拍成電影《青春祭》。她成了作家、製片人和導演。

諮先生和維淩把話題引到發展組麵臨的危機上來。鄧力群說,發展組的大學生分散到全國各地,開枝散葉,不是更好嗎?跟他說了一整下午,他都沒鬆口。

 

發展組發了

81年上半年,中共內部對包產到戶意見不一,鄧小平、陳雲、胡耀邦、趙紫陽、萬裏、姚依林支持,華國鋒、李先念、王任重(農委主任)、大多數省委書記反對。諮先生敏銳地意識到,要走向田野,拿出一份有說服力的調查報告,供中央決策參考。

81年暑假,發展組到安徽滁縣開展田野調查,20多人,8000塊錢,杜潤生批的。環滁皆山也,山區,實行了包產到戶,是實行包產到戶的標本。調查的框架結構是經濟學的概念體係,而不是主義和路線。采用科學方法——統計分析,避免為得出預設結論而人為選取個別典型。最後形成的調查報告給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後的麵貌提供了立體、動態的圖景,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狀況,從黨政基層組織到思想文化生活,具體翔實。滁縣包產到戶從窮隊窮社開始,後來富隊富社紛紛仿效。包產到戶是否適合富裕地區?報告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同時報告分析了發展趨勢,預見了可能發生的問題,並提供了相應對策。

報告令人耳目一新,10月25日書記處會議上胡、趙、萬裏、習仲勳等交口稱讚。鄧力群趁機提議:為了更好地為中央決策服務,書記處接收發展組,由書記處研究室和農村政策研究室共同領導,直接對書記處負責,人事關係放在社科院農經所,經費中央特批,其它具體事務發展組自行解決。提議一致通過,好事占全了,鄧力群立即行文。不久《中國社會科學》全文發表了滁縣報告。

文件尚未下發,諮先生和維淩不知道已被收編,鄧力群在家裏召見他們,全家等著他倆。他一字一頓傳達書記處的決定。緊接著,“我們老倆口跟黨走了幾十年,一輩子相信馬列,至今堅定不移。”然後轉向鄧英淘和羅小韻,“你們應該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如果哪一天你們說不信馬列了,那好,講出來,我們就脫離關係。”這個警告,既是給兒女的,更是給發展組的。鄧力群辦成這件事不容易,知道高層政治的風險,希望發展組謹言慎行。

過了幾天,書記處研究室通知發展組全體成員到中南海開會。一個陰冷的下午,30多位年輕人騎自行車到府右街大紅門前集合。個個衣衫不整,有如丐幫。值班軍官一個一個點名,他們一個一個進到“海裏”。維淩跟著樸方,算是見過世麵的,在此之前,也隻到過北院,找李湘魯,趙紫陽的隨行秘書。這次是南院。北院是國務院,南院是黨中央。黨領導一切,從南到北可以自由穿行,從北到南須要許可。

中南海建築高大莊嚴,辦公室、會議室都寬大無比。85年夏天,維淩以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客人的身份訪美,到白宮行政樓見總統助理、安全委員會東亞部主任,樓古舊,辦公室擁擠不堪,相當於北大辦公樓的水平。跟中南海對比,反差強烈。原來,這就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啊!

鄧力群沒用稿子講了兩個小時。開宗明義,說明中央之所以起用發展組,是希望發展組做好中央最高決策層的“耳目”。稱讚發展組青年返城不忘農村,一心為農民服務。承諾將為發展組的工作創造條件,包括名義、經費和指示地方配合。

鄧力群支持發展組,符合當時大勢,陳雲也支持包產到戶。另外他養兒養饞了,鄧英淘和杜鷹都是發展組骨幹。當然如果發展組出問題,責任也在他身上。趙、萬、杜潤生穩賺不虧。維淩說趙、杜“太滑”,萬裏也對諮先生說杜潤生滑頭。【《手稿》p.129,《諮》p.257】杜潤生欣賞發展組的才幹、觀點和工作,用發展組衝鋒陷陣,但對發展組人事組織方麵的困難,總是推脫。發展組跟趙紫陽接上頭,靠的是李湘魯。趙紫陽以為發展組是“鄧(力群)家軍”,不敢大膽使用。

會後發展組到維淩家,吃他的何氏麵。十年階下囚,今成座上賓,維淩提出發展組的準則為,向真理、人民、中央負責。諮先生特別嚴肅,提醒大家今後入朝要注意風度,不能衣冠不整、言辭不修,也不能沐冠而猴,要拿出真本事。在滁縣地委食堂,白南風打赤膊,肩上搭件破襯衣,腳上嘀嗒著拖鞋,穿進穿出,百官側目。張木生開會,即使有中央領導在場,他照樣四仰八叉、歪歪扭扭。維淩就特懂,“下級向上級匯報工作的時候,需要上身傾斜,略側一邊,屁股隻坐半個。”

不久維淩帶著王彥,倆人到王彥的祖籍地吉林調查,以書記處研究室的名義,帶著鄧力群的親筆信。省委副秘書長親自到機場迎接,沿路官接官送。維淩裝腔作勢,說話拉長音、一句一頓,走路踱方步、上身不晃。反映好極了,“中央是有魄力、有眼光,選來這麽年輕、這麽有水平的!”

他們工作嚴肅認真,不分白天黑夜,一天至少15個小時。維淩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一、包產到戶勢不可擋,多數幹部支持,老百姓歡迎。包產到戶,農民、各級官員都受益,隻有大隊、小隊幹部受損,但政策對他們有所補償。二、榆樹官場近親繁殖嚴重,不像古代還有回避製度。鄧力群47-48年在榆樹當過縣委書記,所以當地接待特別熱情。三、在長春、公主嶺,像樣的建築都是日治時期修的。三十多年來,共產黨都在幹什麽?“沒錢。”錢呢?“上交了。”上交的錢又幹什麽去了呢?他的結論是,權力得下放。

此行遇到王彥舊識、團省委書記田學仁。維淩身後,他做到了副省長,現居秦城。

 

主要參考文獻

《手稿》:《傳說中的何維淩手稿》(2015),香港大風出版社。

《諮》:《陳一諮回憶錄》(2013),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趙登禹路 回複 悄悄話 鄧英陶“卷旗不交槍”的口號也是莫名其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