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一起涉及性騷擾、性別問題的案件在中國輿論場引發巨大爭議。2023年,在武漢大學圖書館,武大一位男學生肖某隔著桌子,在一位女學生楊某對麵抓摸下體,被指控性騷擾。武漢大學官方對肖某做出了處分。而今年7月武漢一法院以“不能證明性騷擾”為由判決楊某敗訴。
法院判決公布後,中文互聯網上出現大規模譴責楊某“誣陷”的聲音,並攻擊武漢大學對肖某的處分是“冤枉好人”,以及更激烈的謾罵女權、更廣泛指責女性性騷擾控訴為“誣告”的輿論浪潮。
從基本事實上看,武漢大學事件中,男生肖某顯然是在公共場合做出不雅行為,且直觀判斷就是自慰而非“撓癢”(關於肖某有皮膚病等說法也未被法院采信),而法院隻是出於謹慎和司法謙抑原則未認定性騷擾,而非否認存在性騷擾。另根據多方佐證,肖某有多次品行不端行為的“前科”。從基本常識判斷,肖某確實做出了猥褻性質的行為。
但支持男方和男權、反對女方和女權的人們(大多數為男性),幾乎都無視或否認了這樣顯而易見的基本事實,以立場決定是非的態度,站在男方肖某一邊稱其“冤枉”,同時攻擊女方楊某並擴大到對女性及女權主義的全麵攻擊。而女性則普遍站在女方一邊。
不僅本次事件,之前涉及性別問題的“山西大同訂婚強奸案”、“四川大學張某懷疑男性偷拍事件”、“貨拉拉司機案件”等,也都引發了輿論場上的男女對立,尤其是男性及支持男性一方對女性一方及女權主義的激烈抨擊(甚至侮辱謾罵)。其中部分案件即便法院判決是男方有罪和承擔責任,不僅沒有服眾,還引發男性對法院等官方的批判。而對這些案件的態度也都顯著呈現男女分化、輿論場上男女各執一詞的對立。
另外,近期大連工業大學將本校一位與外籍人士開房的中國女學生開除學籍,引發的輿論爭議同樣以性別分野,女性力挺女生、反對開除,而男性多為嘲諷女生、樂見開除。
這些爭議事件及輿論表現,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矛盾激化下性別對立的日益嚴重、女性權利發展下男性的不滿和反噬。其發生根由是頗為複雜的,是非則是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看法的。
近年的中國,經濟下行、階層固化,各種不公平現象嚴重,人們為爭奪有限的資源拚命“內卷”,相互競爭。同時,高壓體製下人們又缺乏維權和發聲渠道。中國的中下層民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不僅物質生活困苦,精神更痛苦。男性和女性各自都覺得自己不易、付出更多、壓力更大、更受不公。於是,本已有之的性別矛盾、男女衝突,就在多重壓力和影響下被激化。
整體而言,如今的中國女性,相對於男性是弱者,相對遭受更多侵害和不公,如往往承擔沉重的家務而缺乏報酬、遠比男性更易遭受性侵和家暴、在職場和社會上也更易被欺負和受利益侵害等。
但對於中國男性尤其中下層男性,他們也有抱怨和憤懣的理由,因為男性往往被家庭和社會賦予更大責任、更高期待,也就有更大壓力和負擔,要成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頂梁柱”,從事更加繁重的工作,也難以像部分女性那樣得到更多同情包容。而且在沉重壓力、繁忙工作、麵對種種社會不公下的男性,也很難有足夠心情和能力去理解和善待女性。相反,高壓社會和不公平的傳導,讓一些中下層男性更可能轉向欺淩更弱的女性來發泄和“找補”。
而對於受多重不公壓迫、權利意識又日益覺醒的女性,當然不肯像古代那樣對男性的侵害欺淩逆來順受,而是發聲曝光、反抗男權。女權主義也讓女性團結起來。部分男性則因女性的發聲和反抗更加厭惡女性,對女權主義更是恨之入骨。於是男女之間越發對立、惡性循環,以至於在各種熱點事件中,不論是非隻有立場,按性別站隊而無視事實本身。女權浪潮和反女權浪潮也互為動力、互推並行。
其實,男女對立和反女權浪潮並不止出現在中國大陸。如韓國的男女對立就由來已久,歐美性別矛盾和男女政治立場分野也日益顯著,也都在女權興盛同時出現強大的反女權聲浪,甚至相關的暴力。香港和台灣也有不少男女對立輿論,如在男女各自分工和責任上爭得不可開交。隻是相對於韓國、歐美、港台,中國大陸性別對立有更複雜的社會背景,與社會不公正、階級、體製問題有更強烈關聯。
因為生理和社會原因,男性與女性存在各種差別,性別矛盾在任何社會都是無法避免的。但過激的性別立場、過度的性別對立,對於男女雙方、整個社會,顯然都不是好事。單獨關心某一性別權利,而忽視另外性別及其他社會議題,是不可能讓這一性別的人得到安全與幸福,無論對男女皆如此。
筆者是支持女權主義的,一直主張捍衛女性權利自由和性別平等,也反對男權主義和性別壓迫。但筆者同時也認為,中國中下層男性也遭受來自多方麵的剝奪與不公正、生活痛苦,這也是其不尊重支持女權、甚至欺淩和損害更弱勢女性的深層原因。在如今中國的環境和發展階段,女性維護權利、弘揚女權無可非議,但也要兼顧階級和體製等其他問題、非女性群體利益與關切,而不能隻在意女權而無視其他。
折中調和的說,男性不應幻想回到“男尊女卑”、女性服服帖帖的男權社會,女性也不能不顧中下層男性關切及階級和社會問題、試圖隻靠女權來保障女性“獨善其身”。男性對女性多些包容、理解和支持女權、主動承擔更大責任;女性在捍衛女權同時,也考慮階級和更多社會問題、適當體諒男性的不易,才是緩和性別矛盾、避免男女“雙輸”的“最優解”。
但在如今中國頗為不良的社會大環境、男女性別矛盾已高度激化、人與人之間缺乏互相理解和同理心的情況下,以上的願望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而難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