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尹錫悅政變與彈劾案背景:韓國政治極化和左右惡鬥的曆史根源

(2025-02-06 10:52:47) 下一個

最近兩個月,圍繞韓國總統尹錫悅發動未遂政變及遭彈劾事件,韓國進步派(左翼)和保守派(右翼)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而韓國政壇惡鬥並非新事,而是由來已久的傳統。1948年韓國建國至今的13位總統,大都不得善終,有幾位還入獄和被殺,就能反映韓國政治的殘酷和鬥爭的激烈。

 

   數十年來,韓國政壇基本分為左翼的進步派和右翼的保守派兩大陣營。雙方積怨很久、相互仇恨頗深。兩大陣營鮮明對立的立場、雙方數十年來的怨仇,正是今日韓國政治極化、政壇動蕩不安、對立雙方不擇手段試圖致對方於死地的曆史根源。

 

  這些曆史積怨,可追溯到二戰後朝鮮半島的分治、南部的內戰與權力鬥爭。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和蘇聯以三八線為界,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北。在北方,蘇聯扶植的金日成及左翼勢力,推行了強製土改、沒收地主資本家資產等極左政策,並暴力清洗右翼,許多人被殺害和流亡南方;在南方,美國扶植的李承晚政權則竭力打擊左翼,不僅排斥左翼進入政壇,還不惜大開殺戒,製造了“保導聯盟屠殺”、“濟州4.3事件”等慘案,同樣有大批民眾被殺。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線幾度在南方和北方推移,左翼和右翼都在己方占領區大肆屠殺對方陣營成員及平民百姓,數百萬人死亡,結下了更深的仇恨。韓國小說和電影《太白山脈》、《太極旗飄揚》等對此皆有震撼人心的描繪。戰後,北方金日成勢力徹底清洗了右翼、親韓勢力、勞動黨內部,朝鮮成為一黨一人獨裁的國家,沒有在野力量和不同聲音。

 

  而在南方的韓國,一方麵李承晚政府及之後各右翼政府實行專權統治,另一方麵韓國仍然有頗為可觀的在野勢力、政治反對派(其中包括左翼、中間派、右翼)存在。相對於明顯右傾的執政勢力,韓國在野勢力整體偏左,許多人還與1945-1955年期間遭受右翼政府殘酷鎮壓、殺戮的人士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們自然較痛恨右翼,也明裏暗裏有親北(朝鮮)情結。如1989年韓國學生領袖林秀卿不顧韓國法律限製,前往朝鮮訪問,回國被判刑也不後悔。

 

   而從李承晚,到樸正熙、全鬥煥,掌權的韓國右翼勢力,長期以“防共”為名實行專製獨裁、壓製民主,對左翼及中間派在野民主力量長期高壓打擊,不惜使用監禁、酷刑、處決等方式鎮壓。如金大中等人就被多次判刑。這進一步激化了左右翼之間、在野與執政勢力之間的矛盾。在野的左翼民主人士(包括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工人等)對執政的右翼本就強烈的怨恨,也就一直延續了下去。1980年光州民主化運動和鎮壓,就是右翼軍政府對左傾的學生和市民的暴行,也是韓國專製威權時代政治鎮壓的典型。

 

  1987年之後,韓國逐步實現了民主政治。而曆史上左右翼的仇怨和對立卻延續了下來。雙方不僅有血海深仇,也在價值觀、政治傾向上有著明顯的對立。

 

   韓國右翼是保守派,較傾向軍警、精英、財閥,也受較保守的農民階層支持,主張低稅收和低福利、效率優先、家庭價值、競爭式個人自由。外交上較為親日、親美,激烈反對朝鮮,對中國態度是經濟合作、政治軍事上防備。並強烈排斥、厭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韓國左翼是進步派,較強調勞工權利、女權,受多數學生、工人、婦女、知識分子青睞。主張高稅收高福利、平等優先、對弱勢的扶助。外交上強烈批判日本右翼和軍國殘餘、對美國雖友好但不如保守派親密,對中國友好,與朝鮮頗為親近。也較為讚同、尊重社會主義或其他左翼意識形態。

 

  政治立場上的鮮明對立,曆史上深深的怨仇,都使得民主化後的韓國政治極化、鬥爭劇烈。雖然民主化後的韓國,政治衝突不像朝鮮戰爭前後及專製時代那樣血腥,但民主化下公民政治表達更便捷、政治參與更廣泛,左右兩翼及其支持者之間衝突也更頻繁,鬥爭方式更多樣。

 

   沒有了戰場上刀槍的搏殺,但雙方通過輿論、司法、選舉、人事任命、罷工罷課和示威等方式展開激烈交鋒,開辟了許多“不見血的戰場”、“看不見的戰線”。盧武鉉的被查和死亡,樸槿惠、李明博、曹國等人的入獄,以及金大中和金泳三家人涉貪入獄,當事人確涉犯罪,但也都和政治鬥爭、敵對陣營的明槍暗箭有密切關聯。雙方都不願給對方留下餘地,而試圖致政敵於死命,並惡性循環。

 

   而近日尹錫悅試圖以軍事政變鎮壓在國會占優、民意領先的左翼在野勢力,而李在明等左翼在野人士集會對抗政變、推動罷免和逮捕尹錫悅,以及保守派集會強烈支持尹錫悅,雙方支持者都數量眾多、政治熱情高漲,也是韓國左右兩大陣營怨仇的延續和博弈的繼續。

 

   驚訝於韓國政治鬥爭殘酷性的各國觀察者,若了解到1945年以來韓國及整個朝鮮半島的曆史背景、左右翼的血海深仇,就不會再感到驚訝,而會對雙方都更加理解,尤其對左翼一方更多同情。

 

   而韓國政治體製的各種弊病,如總統權責過重和傾向“勝者全得”的選舉製度、檢察機關過大的偵調權、軍情部門對政治的過度參與等,也是韓國經常發生政治危機和非常事態的重要原因。

 

   韓國長期的政治惡鬥、左右對立,雖有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很多時候也是民主與民意的體現,不應簡單貶低和否定,但終究不利於韓國國家的安定和政治的健康。尤其在如今國際局勢日益惡化、與各大國關係複雜而有挑戰性、周邊形勢充滿不確定性,韓國國內又麵臨人口萎縮、貧富差距大、性別和階級矛盾突出、國民普遍焦慮等諸多危機背景下,更不宜讓不良政治生態長期持續下去。

 

   韓國左右兩大陣營、中間派人士,以及世界上其他關心韓國命運的人們,應該尋求促進韓國不同陣營緩和關係、逐漸停止政治惡鬥和國家內耗的方法,讓飽經苦難的朝鮮半島南北同胞、創造輝煌的韓國人民,生活在安定繁榮的和諧狀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