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環遊西西裏 巴勒莫,滄桑中的“混血”之美

(2025-02-03 05:58:03) 下一個

巴勒摩(Palermo)是西西裏島的第一大城和首府,也是個地形險要的天然良港。由於西西裏特殊的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錯宗複雜的曆史,而巴勒莫作為首府,就是這些曆史故事的縮影。這座擁有2800年曆史的古城,曆經迦太基、古羅馬、拜占庭、阿拉伯、諾曼、霍亨斯陶芬、安茹、阿拉貢、哈布斯堡、波旁和意大利王國的統治,各種文化和建築風格的糅合,賦予這座城市獨特的美。

希臘人的柱式、拜占庭人的鑲嵌圖案、阿拉伯人的摩爾式窗戶、諾曼人的建築形製,西班牙人的巴洛克裝飾……她所承載的多樣化文化,叫人心馳神往、難以忘懷。其中,她最輝煌的寶藏當屬阿拉伯-諾曼時期的那些建築與文化。但丁曾經這樣形容巴勒莫—最美的回教城市。

諾曼人是北歐維京人的分支,維京人是公元8到11世紀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日耳曼人,經常對歐洲各國進行掠奪和遠征的。其中,諾曼人羅伯特·吉斯卡爾和他的弟弟羅傑一世在1072年征服了西西裏島,1130年,羅傑二世統一南意大利和西西裏島,並加冕為西西裏國王,建立了諾曼王朝—西西裏王國(1130-1194)。這是一個短暫而輝煌的王朝,它以多元文化融合和非凡的藝術成就著稱,成為中世紀歐洲獨一無二的存在。

因為都保存有珍貴的中世紀文化遺產,許多人把巴勒摩和翡冷翠相提並論;巴勒摩當然遠不及意大利中部文藝複興之都翡冷翠的偉大,但卻是個極為生活化、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曾有一位地理學家這樣形容巴勒摩:“凡見過這個城市的人,都會忍不住回頭多看一眼。”

從切法盧向西行使1小時左右,便來到了這次環島旅行的最後一站—巴勒莫。退還了租車,找到城中的住宿酒店,稍事歇息後,便開始巴勒莫的探索之旅,我們首先來到最能讓人感受到巴勒莫建築文化多樣性的地方—諾曼王宮和帕拉提那禮拜堂。

諾曼王宮(Palazzo dei Normanni)所在的位置,曾是公元前迦太基人建城的所在地。阿拉伯人在9世紀建立西西裏埃米爾王國,諾曼王宮的前身就是阿拉伯埃米爾的宮殿,諾曼國王羅傑二世在11世紀將原有的阿拉伯式宮殿改建,通過連廊和內部花園把建築相互連接起來,這裏概括了諾曼統治時期風行於西西裏島的綜合建築風格。 這是歐洲最古老的王宮,如今王宮已成為西西裏議會所在地。

諾曼宮殿外觀采用厚重石牆和塔樓設計,兼具防禦和居住功能,展示了諾曼人的建築風格,而王宮建築頂部的幾個紅色圓頂,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風格。

查理五世新城門(Porta Nuova) ,它屬於諾曼王宮建築群的一部分。1535年,為迎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此舉行入城儀式所建的城門。查理五世是曆史上唯一一個身兼西班牙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人,與英國的享利八世、法國的弗朗索瓦一世同時代,都是著名的文藝複興君主,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

城門的中間有一個雄鷹標誌,這是巴勒莫地區的象征,城門兩側各有兩個人物浮雕,據說是查理五世征服突尼斯時捕獲的摩爾人。

這是王宮前廣場上的噴泉雕塑,最上麵站著的是西班牙國王兼西西裏國王的菲利普五世(1683-1746)。

王宮內部庭院裏,建有阿拉伯式回廊,大理石柱兩兩成對,組成了許多拱門。

整個王宮最精華與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於2樓的帕拉提那禮拜堂(Cappella Palatina),它是諾曼國王羅傑二世於1132年下令建造,耗時8年建造而成, 這個王室的私人禮拜堂將拜占庭、諾曼和阿拉伯風格和諧地融合在一起。2015年,諾曼王宮和帕拉提那禮拜堂被聯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

這個皇家小禮拜雖小,視覺震撼力卻猶勝梵蒂岡的西斯汀小教堂,小教堂的四壁下半部鑲著大理石;上半部鑲了金的精致馬賽克壁畫和裝飾性圖案,則無愧於“金碧輝煌”四個字。

禮拜堂擁有中庭和兩個側廊,被花崗岩柱列隔開,柱子都有華麗渡金的科林斯式柱頂,讓人目不轉晴地沿著它看,直到通往唱詩班的台階。這是為聖彼得而建的小教堂。

主祭壇後麵的穹頂與牆麵上滿布金色的馬賽克,繪有基督全能者(Christ Pantocrator)的形象,周圍是天使、聖徒和《聖經》故事場景。在穹頂中,基督用右手的三個手指祝福,顯然是拜占庭式的靈感。

與主祭壇相對的是皇家寶座(Royal Throne ),可能是國王加冕的地方。在其上方有拜占庭風格馬賽克鑲嵌畫,耶酥兩側是彼得和保羅。牆壁上的大理石及馬賽克圖案非常有阿拉伯特色。

天花板上的木質壁龕是蜂巢雕刻的傑作,相當精致且繁複,八角形蜂窩造型是阿拉伯建築的一大特點。

兩邊側廊的屋頂還是諾曼式的木屋頂,橫梁都裝飾有阿拉伯風格的雕刻和繪畫。

牆壁和屋頂完全覆蓋著金色馬賽克,描繪了基督教的故事和聖經場景。文字有的是拉丁文,還有些希臘文。金色馬賽克在光線下閃耀,營造出神秘而聖潔的氣氛。

拜占庭式的馬賽克拚貼令人眼花繚亂,加上鑲嵌金葉的彩色玻璃,真是滿堂盡帶黃金甲!

除了上麵看到那些聖經故事馬賽克鑲嵌畫外,教堂內地麵和牆上還有許多幾何圖形的鑲嵌畫。

在這座震憾人心的建築中徜徉之時,讓人不盡想到它的建築年代-12世紀中葉, 距離東西方教會大分裂隻是過去了一百年,在其他地方,人們正因為教會分裂而劍拔弩張,十字軍東征正處於巔峰,隻有在西西裏,這個地中海中央的島嶼,三種偉大文明才能攜手、和諧融洽地合作。在此之前和之後,都沒有這樣的局麵。

從帕拉提那禮拜堂出來後,我們來到王宮繼續觀看,這是西西裏議會大廳,也是歐洲最古老的議會之一。

諾曼王宮內部一隅……王宮看似很大,其實開放供遊客參觀的房間並不多,僅幾個房間而已。不過,室內裝飾精致考究,大廳頂部有繁複精美壁畫,還有鍍金蠟燭台、聖母像、吊燈等,體現了西班牙統治時期的審美偏好。

王宮內有一個羅傑房間,其特別之處在於,覆蓋牆壁和屋頂的馬賽克鑲嵌畫描繪的主題類型是異教而非宗教。在植被豐富的環境中,表現了狩獵場麵、半人馬之間的戰鬥以及豹子、孔雀、鹿和天鵝等各種動物。

王宮裏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房間就是中國廳。這反映了18至19世紀所有歐洲宮廷的流行時尚。這些繪畫描繪了穿著“中國”風格的男女,書寫著中國字。

走出諾曼皇宮,沿著Emanuele 大街便來到巴勒莫大教堂廣場。

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始建於1184年,主教在原有的清真寺的基礎上興建諾曼式教堂,由當時的大主教Gualtiero Offamiglio主持修建。他希望 巴勒莫教堂可以超越市郊華麗的蒙雷阿萊大教堂,隨著巴勒莫 幾次易主,教堂也就幾經修改風格:13世紀開始受到哥特式影響,15世紀又融合了 西班牙建築風格的大門,17世紀加上了巴 洛克 式的圓頂。最終形成的教堂混雜了多種式樣:右邊的尖頂鍾樓和拱門是哥特式,鍾樓上還有文藝複興時期的精美雕飾,中間高大的圓頂是巴 洛克 式的標誌。而左邊的大門朝向廣場的一側又帶有 加泰羅尼亞 風格的哥特式,後殿穆斯林風格的幾何圖案也融合到了一起。而教堂內部,是19世紀新古典主義風格。

幾百年來, 巴勒莫大教堂和蒙雷阿萊大教堂到底誰在西西裏更勝一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過,甚至成了“兩個教堂的戰役”。如今,對於遊人們來說, 蒙雷阿萊大教堂的地位依舊,但巴勒莫 教堂早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座建築或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堂,她展現的是 西西裏不同時期的不同統治者的文化,如同一本記載了西西裏發展曆史的史書,是這個城市紛繁曆史的縮影。

大教堂右邊的尖頂鍾樓和拱門是哥特式,鍾樓上還有文藝複興時期的精美雕刻。

中間高大的圓頂是巴洛克式的標誌。

教堂整體仍然偏屬於巴洛克風格,側麵這個天橋的部分又有明顯阿拉伯風格,教堂從側麵看上去像是一座城堡。

教堂廣場上有一座聖女羅薩莉亞(Santa Rosalia)雕塑。17世紀 歐洲爆發的黑死病,連西西裏也未能幸免,百姓接連死去,束手無策的民眾抬著羅薩莉亞的聖骨繞城一周,奇跡出現了,瘟疫從此消失,從那時起,聖羅薩莉亞便成為了巴勒莫 的守護神。每年的7月14日是 巴勒莫 守護神——聖女羅薩莉亞(Santa Rosalia)的紀念日,全城乃至整個西西裏島都有紀念活動。屆時,有輛華麗的船車載著聖女神像在全城遊走,舉行慶典儀式。

教堂南側的三拱拱廊(Portico)建於15世紀,是典型的哥特加泰羅尼亞風格。拱廊中設有精美的雕刻和碑文,是入口的標誌性結構。

走進教堂,內部為諾曼式半圓殿堂,呈新古典主義風格,被立柱分為三個大殿,前麵是主祭壇。

主祭壇穹頂上的畫作精美絕倫。

大教堂裏的聖羅薩莉婭小聖堂,這裏保存著聖女羅薩莉婭的銀質聖骨盒。

巴勒莫大教堂也是諾曼王室的墓地所在,其中安葬著西西裏國王羅傑二世、神羅皇帝腓特烈二世等曆史人物,石棺以紅色花崗岩雕刻而成。

大教堂的地下墓穴有古羅馬、拜占庭和諾曼時期製作的20多個石棺,埋葬在這裏的人來自不同時代。地下寶藏館陳列著各種珠寶首飾,屬於阿拉貢的科斯坦薩女王(Queens Constance di Aragon)。

教堂是可以登頂的,沿著一座螺旋式樓梯的塔樓,居高臨下看教堂建築和俯瞰巴勒莫市區。

巴洛克式拱頂和摩爾風格的彩色瓷磚。

哥特風格的塔樓與尖頂以及摩爾風格的彩色瓷磚。

巴勒莫城市的景色盡收眼底。

巴勒莫曾是12世紀歐洲最繁華的城市,如今能感覺它有些衰敗有些蒼桑。但其內涵豐富的那些曆史、建築、文化在時光的加持下,它越發美麗迷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