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醫科學生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他們所學到的東西與他們在診所,醫院和普通手術實習中看到的大多數醫療問題不相關或不實用。他們對飲食和生活方式如何影響健康,即‘生活方式幹預’ (lifestyle interventions)知之甚少,他們應該得到更多這方麵的教育培訓。
資料顯示,高達80%的病人患有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營養有關的疾病,其中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和抑鬱症等。但醫生們並沒有充分接受應對這類疾病的培訓。這類疾病正在威脅我們的衛生體係。今年,英國僅在糖尿病方麵,就將花費逾110億英鎊的社會護理和病假時間等費用,幾乎是預算支出的兩倍。
作家兼廣播主持人Rangan Chatterjee博士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食品節目”采訪時說:“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裏,英國的健康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認為現在的大部分家庭醫生,用將近80%的時間在與我們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打交道”。
一位劍橋大學畢業生說:“我當時在一個肥胖症診所實習。一位病人進來,非常坦率地問主治醫生,‘我為什麽這麽胖?病人提出了一個非常直截了當的問題並期待直截了當的答案。但是,醫生常常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沒有準備好回答這個問題”。
2016年底,心髒病專家Aseem Malhotra博士和其他一些頂尖醫生寫信給英國醫務委員會、衛生部長和醫學院理事會,呼籲所有醫科學生和執業醫生應接受 “基於證據的生活方式幹預” (evidence base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的培訓後,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
英國廣播公司“相信我是一名醫生”(Trust Me I'm A Doctor)節目主持人Michael Mosley博士說:“不幸的是,這不是傳統訓練的一部分。在醫學院,我幾乎沒學到任何飲食營養方麵的知識。我有一個在醫學院兒子,營養學也不是他的主要課程內容。所以我不覺得醫生能自信地告訴病人很多關於營養的事情”。
2017年,Bristol University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創建了“營養庫” Nutritank。它是一個在線組織,向醫科學生分享營養科學研究,並在校園內組織活動和講座。目前“營養庫”已經擴展到了英國各地15所大學。
營養庫創建人表示,醫學院裏有各種各樣的協會,從性健康到骨科到皮膚科,但是沒有飲食營養和生活方式,也沒有預防醫學協會。我們在醫學院的5-6年裏隻接受了10到24小時的營養學教育”。
今年夏天,該組織將邀請,作家和廣播主持人Rupy Aujla醫生到該大學領導英國第一個為醫科學生準備的飲食醫學課程。
最近,《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宣布將於2018年6月發行一份營養科學與政策雜誌。
英國醫學雜誌總編輯Fiona Godlee博士說:“現在是我們認識到食物和營養是健康的核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需要發表,我們希望為這一努力做出貢獻。食品科學的質量和審查水平應與其他健康研究領域的水平相同。
在英國,醫學院根據綜合醫學委員會(GMC)公布的指導和標準負責製定自己的課程。GMC正在審查這一指南,認為目前的指南非常籠統,已經意識到飲食和營養對健康影響的重要性,並試圖在今年夏天發布的修訂版中更明確地表達這一點。
英國醫學院的情況也開始發生變化。劍橋大學計劃將營養學內容數量在核心課程裏增加一倍。同樣,其它醫學院也在重新設計課程。
全球營養與健康中心的Sumantra Ray教授說,該組織正致力於在2020年底之前為醫科學生開展飲食和營養方麵的培訓。
醫生治病救人不能單單依靠藥物,‘生活方式幹預’ 應該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民眾對此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原文參考:
是的,碰到一個好醫生不易。
謝謝分享。
任何藥物都沒有百分百的療效,有些藥物的療效很低,有些藥物因人而異,所有藥物都有副作用。道理雖然簡單,但生活中 “有病亂投醫”,甚至“死馬當活馬醫” 比比皆是,很悲哀。
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和改善很多疾病。
謝謝留言。你的評論與本文的目標一致,人的健康不能完全依賴醫生和藥品。
醫生有責任告訴病患與其疾病相關的生活方式幹預。比如麵對一個糖尿病人,醫生不僅給他開處方藥,還應告戒他如何注意飲食,體育活動等,這就是生活方式幹預。
文中提到,高達80%的病人患有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同樣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加以改善,而不是單單依賴藥物,這方麵醫生難道可以置若罔聞嗎?
但是,西方利益集團,從醫療業醫藥業保險業。。。,把慢性病人當作搖錢樹,治標不治本,嚴重誤導大眾終身吃藥。這些所謂的藥物,用處不大,但毒性巨大,讓人生不如死。
讚博主致力於健康宣傳的精神!但生命科學是一項很嚴肅的學科,包羅萬象。而不是現在的網絡信息發達以後,隨便轉載一篇文章就能,以片蓋全的。就算是論文,一部分也懷有各種目的發表的。若真要致力於健康教育,建議從基礎課學起,解剖,生理,病理,病生等等。
若不能,最簡單的方式之一就是,吃飯聽從身體的需要,學會與自己身體的交流。回歸自然,尋找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適量的運動。就算都做全了,也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到來和發生。因為太複雜了。。。
是啊,謝謝。
醫生也是良莠不齊,盡可能“我的健康我做主”。
是這樣,但不斷給這些人“洗腦”,多少也會有效果。其實科普就是用正確的知識給人洗腦。
你講的有道理,如果醫生能向病人多傳達相關信息,應該有幫助的。
除非醫療保健係統徹底崩潰,一夜回到解放前,大家才會尋找有簡單便宜,有不花錢的法子,就是“管住嘴,邁開腿,早睡早起,不吸煙,不喝酒,不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