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希臘紀行(10) 雅典衛城, 眾神之巔

(2025-08-21 04:58:03) 下一個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希臘城邦時代, 雅典是一個強大的城邦。 公元前5至4世紀雅典產生了三位著名演說家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另有一大群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都在雅典誕生或居住過,他們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所以雅典當之無愧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起源地。

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 被稱為高處的城邦,是希臘最著名的古建築群,是古代希臘的信仰中心,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雅典衛城的大多數建築都建於雅典的黃金時代(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80年希臘人贏了那場著名的希波戰爭後,信心滿滿,開始大規模修建各種神廟,整個衛城全部都是大理石建築的。

雅典的黃金時代是古希臘文明的巔峰,民主製度、海軍霸權、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的結合使其成為西方文明的基石。衛城建築群和戲劇傳統至今影響深遠;伯裏克利的領導將雅典推向頂峰,其《葬禮演說》中的名言“我們的城市是全希臘的學校”準確概括了這一時期的輝煌。

如今的衛城,仍然是雅典不可缺少的靈魂中心,從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也可以很容易到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這裏朝聖。

早上八點,衛城的售票處剛剛開始營業,門口有大概排了100多人的隊伍,我們耐心等候,買好票就趕緊進場。

從衛城西邊景點檢票入口進入,最先看到的是希羅德·阿迪庫斯音樂廳(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 建於公元前161年,劇場是以一位羅馬富翁的名字命名的,他為了紀念愛妻而興建了這座劇場。

原本音樂廳是有屋頂的,因為用的是木材,現早已蕩然無存了,舞台背後古老的三層背景牆依然矗立。觀眾席有32排梯形座位,可以容納大約5000個人。這座劇場現在成為每年夏季雅典藝術節的主要演出場地。

從這座劇場向遠處望去,可以看到衛城西南方向的菲洛帕普山和山頂上標誌性的紀念碑。那裏是遠眺衛城全景的好地方。

走過希羅德·阿提庫斯劇場之後,很快就來到了衛城的入口——山門(Propylaea)。山門不僅僅是衛城的大門, 也是在衛城建築群當中與帕特農神廟同等重要的另一座建築。巨大的多力克柱支撐著山門殘存的建築體,曾經山門下有過壯觀的台階,此時早已在過去數千年的戰爭中與偷盜中被破壞殆盡。

衛城山門修建於公元前432年,由中央樓、南翼與北翼組成。迎麵是6根粗大的多立克柱子隔出的五通道的大門,裏麵還有愛奧尼亞柱子。頂部由橫置在牆上的大理石橫梁和大理石天花板組成。

山門的左手邊有一座高大的方型紀念碑,最初上麵放著一位古希臘國王的四馬戰車雕塑,後來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女婿兼重要將領馬庫斯·阿格裏帕(Marcus Agrippa)對紀念碑進行了改造,換上自己的四馬戰車雕像。經過漫漫的曆史長河,原始的雕像均已丟失,僅剩基座。

從山門高聳的石柱中穿過,會感到強烈的壓迫感和威嚴感,不由讓人產生一種神聖的敬畏,這可能就是當年統治者想給他的臣民傳遞的信息吧。穿過山門,回望上山的路,整個雅典城都已經踩在腳下了。

山門右側高台上有一座不算很大的建築,這是雅典娜勝利女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公元前420年建成。與帕特農神廟相比,這座神廟體積較小,所以建築形式清晰可見——優美的愛奧尼亞柱、門楣上的浮雕、 還有折射溫暖光潤的的大理石本身,都讓這座建築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美感。

雅典人建立這座神廟是為了祈求在與斯巴達人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取得勝利,因此供奉代表戰爭的女神Nike。 在 雅典人的神話和崇拜中,Nike似乎被看作雅典娜作為戰爭女神那一麵的化身。盧浮宮的鎮館三寶之中的勝利女神,正是雅典神話當中的勝利女神Nike。

神廟內原有一尊小型勝利女神像。17世紀,奧斯曼人拆除部分結構,將材料用於防禦工事。希臘人自1835年開始修複這座神廟,用了100多年總算基本複原了神廟的結構,目前建築體上顏色略有區別的白色部分就是現代修複時所特地做出區別的材料。

穿過雄偉的山門後,在一片空曠中,帕特農神廟立即映入眼簾,即使它一直在修繕中,被腳手架包圍著,也絲毫不影響它帶給人們的強大震懾撼力。

帕特農神廟(Parthenon )是當之無愧的古希臘最著名和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它建於公元前447年,在伯裏克利(Pericles)統治雅典的黃金時代,帕特農神廟由大雕刻家斐狄亞斯(Phidias)總負責,兩位大建築師伊克提諾Iktonos)和卡利克拉底(Kallikrates)做具體設計,在伯裏克利之全盤監督下,為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建造的。9年後大廟封頂,斐狄亞斯和助手又用了6年完成眾多繁複的雕刻。

帕特農神廟是有史以來希臘最大的神廟,也是全部用潘特裏克(Pentelic)大理石建造的神廟。大理石的潔白且隨光線變化呈現微妙色澤,增強視覺效果。

這座神廟是整個衛城上最大的建築,相隔幾公裏的雅典市區裏都清晰可見。它是多立克式建築的巔峰之作,柱式簡潔有力,象征力量與秩序。外部有46根多立克柱(正麵8根,側麵17根),比例為4:9,體現數學美學。

高高聳立在衛城山頂的帕特農神廟,長69.71米,寬30.86米,高13.7米,四周由46根帶半圓凹槽和錐形柱頭的多立克式大理石圓柱支撐,每根圓柱直徑1.9米,高10餘米,為了創造完美的效果,神廟的線條經過巧妙的彎曲,造成一種視覺幻象——地基略向上凸起,柱子向內微微傾斜,這樣兩者看起來都是直的,正是這種處處都讓朝覲者視覺效果達到最好的精準比例使帕特農神廟雄偉而和諧,莊重而富有生氣,如此完美的設計讓帕特農神廟在建築史上名垂青史。

帕特農神廟東西兩端的三角門楣上都有非常豐富的雕刻,東邊三角門楣上描繪的是雅典娜自宙斯的頭上誕生的場景,西邊是雅典娜在與海神競爭對雅典的統治權,神廟的廊柱頂上環繞四麵總共有92幅間板浮雕,這些藝術作品是雕刻史上的精品,雖然都已殘缺,但仍然可以從中看到古希臘 藝術的精髓。

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感覺到帕特農神廟的氣勢,即使看過很多圖片,也不如親身站在帕特農神廟下,仰望那高高的柱子,更能體會出它神聖的魅力和王權的力量。

今天的帕特農神廟被視作希臘曆史文化的代名詞,更是雅典這座城市的驕傲。然而這座命運多舛的神廟在其曆史上經曆了多次戰爭和破壞。羅馬時期,帕特農神廟被改建為教堂,部分雕塑被移除或破壞。 奧斯曼時期被用作清真寺,增建宣禮塔。1687年,威尼斯與奧斯曼戰爭中,神廟被用作火藥庫,一枚炮彈擊中了神廟,引燃了裏麵的火藥,帕特農神廟嚴重受損。

19世紀初期,當時被任命“英國大不列顛蘇丹土耳其特使和全權公使”的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人手中半騙半買,把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雕塑大量切割後分批運回英國,現保存於大英博物館。從這一刻起,關於這些雕塑的爭議就再也沒有斷過,希臘幾十年來要求大理石回家的呼聲從未斷過。

從20世紀初至今,希臘從未停止過對於帕特農神廟及衛城周邊遺跡的修複,但無論是由於技術限製還是經濟原因,進度顯然是緩慢的。今天來到帕特農神廟,就仿佛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工地,腳手架、塔吊在神廟的內外隨處可見,現代的維修材料也已不同於原始大理石的顏色展示,方便觀眾區分。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帕特農神廟的一個特色。

帕特農神廟無疑是衛城中最輝煌雄偉的建築,而其北邊的伊瑞克提翁神廟才是衛城中最美麗優雅的。

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ion)是為雅典國王伊瑞克提翁而建,也是衛城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建築物。這座神廟雖然不大,但它立於聖山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神廟獻給雅典娜、波塞冬和伊瑞克提翁等多位神祇,是衛城上最神聖的宗教中心之一。

傳說這裏是雅典奧運會娜女神和海神波塞東為爭做雅典保護神而鬥智的地方。神廟西邊這棵象征雅典娜送給雅典人民的橄欖樹,是一百多年前奧托國王的王妃種下的。

伊瑞克提翁神廟都是用白色潘特裏克大理石建造,柱子是雅典衛城建築中愛奧尼亞樣式的典型代表,與對麵多立克式建築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帕特農神廟形成對照,相互呼應。

伊瑞克提翁神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北邊廊柱上這六位希臘少女石柱了(Caryatids )。六位少女都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她們代替石柱頂起石頂,充分體現了建築師的智慧,她們長裙束胸,輕盈飄逸,亭亭玉立,頭頂千斤。由於石頂的份量很重,所以少女們的頸部必須設計得足夠粗,但這樣會影響美觀。於是建築師給每位少女頸後保留了一縷濃厚的秀發,再在頭頂加上花籃, 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建築美學上的難題,因而舉世聞名。

這個神廟的名字不容易讓人記住,但那六個美少女卻是記在了人們的心中,少女石柱是這裏的代名詞。

如今衛城山上這裏的六位少女立柱已經不是原物了,而是複製品, 有五個原物在衛城博物館,另一個在大英博物館。

巴特農神廟表現出莊嚴和雄渾,而伊瑞克提翁神廟顯得更加優雅和輕鬆。帕特農神廟的柱子粗獷結實,柱頂樸實無華;而後者纖細苗條,頂部就有了秀麗的卷渦紋。

帕特農神廟再往東有座圓形高台 ,那曾經是宙斯的神位,現在成了觀賞帕特農神廟的最佳位置,而且還可以四下掃射雅典城貌,永遠擠滿了人。

從衛城出來後,我們走南坡,途經著名的狄俄尼索斯劇場(Theatre of Dionysus),這是希臘的酒神,也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狄俄尼索斯劇場是世界上最早的劇場,建於公元前6世紀,可容納1.5萬人。當時希臘的統治者在這裏舉辦每年一度的大酒神節,劇場上演悲劇和喜劇,由此奠定了西方戲劇的基礎。

這座劇院在羅馬統治時期也用於大型型演出和活動,時至今日也隻剩下一些石質台階基座和欄杆。

雅典衛城博物館坐落於雅典衛城山下,和國家博物館不同的是,這裏主要展出的都是衛城出土的文物,主要以雕刻為主。

鎮館之寶當然就是伊瑞克提翁神廟上的大理石少女柱了,在一個單獨的展廳裏展示。這個5尊石像都是真品,少女像高2.3米,長裙束胸,飄逸輕盈,每個少女的衣褶紋路和粗大的發辮梳得都不一樣,頭頂著奧愛尼亞花邊裝飾的籃子,個個靈動優雅。

獅子捕牛的雕像,母獅子肚子上的小奶頭都刻畫得那麽細膩逼真。

衛城神廟上的雕刻。

三樓展廳是帕特農神廟的內容,用48根金屬柱子按照帕特農神廟廊柱的數量立起,柱子之間鑲嵌著神廟柱廊上那92幅浮雕,大部分原件在大英博物館,這裏的是仿製品。東西兩麵有兩個長展台,按照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複製的東西兩麵山形門楣裏的幾個雕像。雅典衛城博物館裏,已經為埃爾金大理石預留著空間,等待它們的回歸。

站在衛城博物館的展廳向外眺望衛城,陽光灑在帕特農神廟石柱上,石頭仿佛在低語古希臘的智慧。衛城不僅是雅典的驕傲,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