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索斯連住了兩晚,對這個靜謐的小鎮已經生出幾分依戀。早晨收拾行李時,推開陽台的窗戶,依舊能看到清晨的海灣一片寧靜,讓人有些不舍。終究還是啟程了,驅車向南駛往凱法利尼亞島的首府——阿爾戈斯托利(Argostoli)。
阿爾戈斯托利(Argostoli)是凱法利尼亞島的首府和行政中心,也是凱島重要繁忙的港口之一。開車經過Drapano小鎮時,就可以隔海眺望對岸阿爾戈斯托利。
城市位於島嶼西南部的一個寧靜狹長的海灣裏, 由於水深,大型郵輪可以直接駛入港口。因此阿爾戈斯托利成為遊輪一日遊的熱門目的地之一。
1953年,一場大地震席卷了愛奧尼亞海, 凱法利尼亞島大部分城鎮都被損毀,阿爾戈斯托利也不例外,原來威尼斯風格的建築幾乎都已經被毀壞殆盡。 重建後的城市是特有的愛奧尼亞風格,紅色頂的房屋層層疊疊散落在艾諾斯Aenos山脈上,是座美麗又優雅的海濱城市。
作為島上最大的城市,說是最大,其實也就那麽兩條街,一條濱海大道,另一條是與之平行的商業步行街,長住居民不到1.5萬。不過,這裏聚集著大量遊客和居民,導致城市的道路比較擁擠,停車困難。
抵達後,找到入住的酒店稍事休息,我們沿著海岸線散步,第一站是瓦利亞諾廣場(Vallianos Square)。廣場中央矗立著希臘航運之父的雕像,仿佛在注視著來往的人群。
廣場旁是一座聖斯皮裏東教堂(Agios Spyridon Church),明亮的橘粉色外牆和高聳的鍾樓在藍天映襯下顯得安靜而莊嚴。
繼續沿著海濱路往石橋方向走,橋邊那棟外牆明黃色的 Ekklisia Panagia 東正教堂,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鮮亮。入口處有拱形門窗和裝飾性柱子。鍾樓不高但很優雅,頂部十字架在藍天下格外醒目。內部金碧輝煌, 裝飾有聖母瑪利亞的壁畫和金色聖像,空間雖小卻莊嚴。
教堂的對麵,就是大名鼎鼎的De Bosset Bridge 德波塞特石橋,1813年由英國人建造,連通了阿爾戈斯托利和對麵海岸。全長689.9米,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石橋。
這是海麵上的一座巨大石橋 。最初是為了解決阿爾戈斯托利南部港口到距離隻有950米遠的對岸小村Drapano所修建,受雇於英國軍隊的瑞士工程師Charles Philippe De Bosset於1813年用了兩周時間完成設計。後來1842年由Baron Everton重建,用石材代替木板。
1953年地震時,在阿爾戈斯托利這邊有三分之一的石橋受損,如今已經全部修葺完畢。
橋中央有一座四麵對稱的方尖碑——Kolona,是1813年凱法利尼亞送給大英帝國的禮物。在1953年地震中,方尖碑竟然完好無損。
方尖碑上有四種語言的銘牌:希臘語,英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上麵刻著“大英帝國的榮耀 ”字樣,過去曾經有一個小小的人行道,將方尖碑連接到橋梁,但現在已經消失了。
石橋的東側是著名的庫塔沃斯瀉湖(Koutavos Lagoon),它是凱法利尼亞島的主要濕地,是海龜、天鵝、海鷗、野鴨等各種鳥類以及各種魚類的棲息地。瀉湖周圍修有步行道和自行車道,湖畔有很多餐廳,供遊人休息就餐。
就在橋邊,幾隻海龜浮出水麵,慢慢呼吸,又優雅地潛回水中。周圍的遊客紛紛駐足拍照,孩子們興奮地叫喊。我也忍不住停下腳步,心裏泛起意外的喜悅——能在城市裏看到海龜,真是種特別的緣分。
傍晚時分,餘暉灑在石橋和海麵上,金光粼粼。
從橋麵上回望整個阿爾戈斯托利,優雅的海濱小城令人神往。
從石橋慢慢走向卡巴納斯廣場(Kampala’s Square),廣場中央那座鍾樓在夜色裏顯得格外醒目。
卡巴納斯廣場一直是阿爾戈斯托利的中心,1770-1790年間當地貴族修建起一座塔樓,並安裝了巨大的鍾表,每小時響一次。因此當地人把它稱作Kabana(希臘語的意思就是鍾)。可惜鍾塔在1953年地震中倒塌,當地人根據原樣重新建造修複,隻是把鍾換成了現代式的鍾表。如果在白天,還可以登上塔樓眺望整個小城的迷人風光,以及不遠處卡塔沃特斯。
廣場四周是熱鬧的步行商業街,商店燈火通明,人流熙熙攘攘。與阿索斯的寧靜相比,這裏熱烈而喧囂。
廣場旁的聖尼古拉斯教堂(Agios Nikolaos Church)則在夜晚燈光下散發著另一種安寧。
次日清晨,我們前往著名的地質奇觀——吞沒洞Katavothres。Katavothres位於首府阿爾戈斯托利以北大約3公裏處,因其美麗的風光和神秘的海水吞噬而成為凱島必到景點。
阿爾戈斯托利的吞沒洞(Katavothres),是一個極為罕見神秘與奇特的地質現象。自古以來人們就注意到海水拍打著這片小海岸,潛入岩石中,而水從地下消失不見。當年島上傳的可邪乎了,說這個深不見底的“黑洞”每天能吞噬3萬噸海水,就把這裏取名“卡塔沃斯 (Katavothres)”,意為“落水洞”、“吞沒洞”。
這個奇特的過程在過去曾讓科學家們困惑了數百年,直到奧地利地質學家在1963年通過在吞沒孔中注入染料,並在梅利薩尼洞中發現了相同顏色的水,才最終解開了這個謎團。
結果發現:海水在阿爾戈斯托利通過海床上巨大的裂縫流入地下,在地下流動的過程中,海水與來自島嶼內陸的淡水混合,穿過複雜的地下水係又從島嶼的東側的薩米灣附近的梅利薩尼洞流出。
在Katavothres,其海床下有一些洞穴導致海水可以流下去,當海水流向內陸時進入沉降洞然後流入更低處的海水層,這樣流入的海水快速被導入人工水渠,於是水車就可以靠其流動衝擊而運轉。水流一直持續,所以水車可以不停工作。這些設施體現了當地人的智慧。
海水去向之謎早已解開,海邊還有個象征性的水車,是為了紀念當地村民曾利用這個逆流的動力,用水車磨米磨麵。
離開吞沒洞後繼續向西,就是Lighthouse of Saint Theodoroi 燈塔 ,這是挺立在半島犄角上的建於19世紀早期的燈塔 。
燈塔旁的小海灣水色絕美。
Lighthouse Agion Theodoron 燈塔 ,以其獨特的圓亭造型為主,四周環繞24根多利克柱式,大氣壯觀。雖然原來的燈塔早在1953年的地震中毀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按照原樣重建的,依然可見當時設計之精美。
Lighthouse Agion Theodoron聖西奧多燈塔已經成為凱法利尼亞島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白色的圓柱建築立在海岸上,燈塔在藍天與碧海之間,顯得格外孤傲。
從燈塔再往西走幾分鍾,就是Fanari Beach , 這是一片小巧且相對寧靜的沙灘,沙質金黃,海水清澈且非常淺。此時的陽光剛好,海水一片綠藍,幾位當地人已早早下海暢遊,岸邊的氣氛輕鬆自在。
午後驅車進入島中腹地,一路翻山越嶺,來到聖格拉西莫斯修道院。修道院靜靜地坐落在茂密的樹林中,它是一處建於16世紀的教堂建築群Sacred Monastery of Agios Gerasimos of Kefalonia,內有庭院、花園、修道院等,供奉的是 凱法利尼亞島 的守護神聖格拉西莫斯(Saint Gerasimos),他的陵墓也在這裏。
古老的小教堂裏,聖格拉西莫斯的遺體就安放在這裏的一個玻璃棺材裏。修道院莊嚴肅穆,院落裏彌漫著淡淡的安靜氛圍。
最後,我們驅車前往島南部的Pessada 港口。站在港口,望著即將登上的渡船,心裏有一絲興奮,也有淡淡的不舍——即將啟程,去往新的島嶼紮金索斯,而凱法利尼亞島的旅程,也會在心中留下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