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

真理在開始的時候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往往是在一個人手中,但卻對大多數人有重大的影響。
正文

為什麽現在大陸出來的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獎?

(2023-12-04 06:54:36) 下一個

網友老柏樹說,從1983年開始算,到現在40年,大陸出身(指接受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最後到海外發展的,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科學獎,圖靈和菲爾茲獎。而從1957年開始,在港台(含國民黨時期的大陸)接受教育的,有10人左右拿這些獎,占所有華裔的絕大多數,其中包含唯一的菲爾茲獎丘成桐和唯一的圖靈獎姚期智。

為什麽?

先說一點,從個人來說,不要以諾貝爾獎為目的。這是我聽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委之一的一個老太太說的。她說,物理學有很多重要成果,而評委一年隻能選擇一項成果,幾率很小,做學術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以諾貝爾獎為目的就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作為一個群體,為什麽大陸出身在海外的人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獎?

第一,缺乏對權威的質疑精神。人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在青少年時期形成而定形,相當於中學時期和大學時期,而主要是高中時期。而中國大陸的教育缺乏質疑精神。

第二,人窮誌短。民國出國留學的人大多衣食無憂,而我們出國留學時大多經濟窘迫。更可惡的是當時的國家教委還要收培養費,目光短淺,視野狹窄,這個行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才被廢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好處,不單單是貿易,而是廢除了許多阻礙社會進步的法規。

第三,現在出國留學的目的多樣化了,不局限於學術研究。有一次參加一個活動,邊上一個生物博士說,諾貝爾獎不到一百萬美元,不值得為之努力。他最初參加了一個人類基因測序的初創公司,在股票高位賣掉股票,然後辭職去沃頓商學院讀了個MBA,轉行成了天使投資人。

順便說一下,諾貝爾獎、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學院,這些評選也有圈子。這個圈子主要集中在美國東部和西部,中西部地區比較少。我讀博士的一個美國中西部大學,對這些興趣不大。比如,我以前所在的國家實驗室有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實驗室過了一個星期才發一個新聞發布。我的一個老師,很早就是公認的行業泰鬥級人物,直到退休前才成為美國工程學院院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3)
評論
solo1 回複 悄悄話 楊振寧在2004年文化高峰論壇上公開批評《易經》,他認為此書限製了科學思想的發展,對人類思維的開拓有很大的負麵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出現在中國的一個主要原因。他認為應該舍棄傳統文化,而更加注重思想解放。

我沒有讀過《易經》,不作置評。
solo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天真' 的評論 :
你從哪裏看到我指責中國文化了?老一輩港台留學生更能代表傳統中國文化。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你還別說,二代的錢永健陶哲軒都不承認自己跟中國有啥關係,陶在中國記者采訪時直接就說:我是澳大利亞人。

不過估計中餐還是會吃的。
老天真 回複 悄悄話 有些人並沒有仔細讀博文,就發表大言。作者說的自1983年以來,到西方國家留學,並且留在西方繼續工作了三、四十年的學者,其中很多人都拿到了美歐大學和公司的教授研究員職位,甚至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頭銜,甚至都快要或者已經退休了,但是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和諾獎沾邊。過去幾十年他們在西方的得到的資源信息和機會,一點都不比洋人少,而且都離開中國這麽多年了,還有理由埋怨“落後的中國文化中國製度”把他們“耽誤”了,所以拿不到諾獎嗎?要真是這個原因,請他們教育兒孫永遠不學中文,永遠不回中國,再向麥克傑克遜學習,漂白自己的皮膚吧。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TJWang: ChatGPT很有專業外交家的風度啊,說的滴水不漏。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老天真:

如果是少年班的出來罵,我倒是覺得可以理解,因為他們12-15歲未成年時就被當試驗品(全世界都知道培養天才的難處,那是需要家長密切配合的,並且配合了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我認識3個天才(同領域的),2個華人,1個白人,都是父母親自陪伴直到20歲後(有一個單親的,父親辭職後全職陪伴),3個人中1個18歲拿博士,2個19歲拿的博士,其中2人成功,另一個做了幾年就完全放棄了,連我都遠遠不如(無論是文章的質量數量還是引用數)。

對大部分在國內成年或接近成年(17,18歲)後上大學的,不應該隻是罵,因為當時已成年,自己應該開始有點判斷力了。
TJWang 回複 悄悄話 把文章第一段輸入ChatGPT,然後問為啥?這是答案:這種差異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教育體製、科研環境、資源投入等。港台在某些時期可能有更多的科研機會和資源,同時對國際學術交流的開放也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科學獎項的評選過程也可能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
老天真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要從1983年算起?實際上從1978年,由華國鋒批準,教育部從應屆高考入學的大學生中,就選拔了數千人派往美英和西歐發達國家,從大學本科讀起,直至研究生畢業。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學習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專業,少數學習人文和語言專業。從他們算起,已經四十四年了。這是兩代人的時間啊,依然顆粒無收。

有些人整天在罵,中國傳統的教育製度不行,共產黨的教育製度不行。再怎麽不行,畢竟還出了兩個土生土長的,不會說任何外語的諾獎得主(屠呦呦和莫言)。用了四十四年的時間,中國最出色的那些學生中出國留學的上百萬人中,依然顆粒無收。有些人十七八歲就出國留學了(科少年班),還在那裏罵說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製度把他們耽誤了。人家匈牙利婦女卡裏科三十五歲才離開祖國,身上就帶著二百美元,她為什麽能成功?匈牙利的共產黨教育為什麽單單就沒有耽誤她?

楊振寧李政道的大學教育,是在中國近代條件最艱苦的西南聯大時代,現在中國哪所二、三流大學的條件,都比當年西南聯大好百倍。你可曾聽過這兩位大師整天在那裏抱怨“中國文化中國教育中國製度都是糟粕”嗎?更有意思的是,“唯一的菲爾茲獎丘成桐和唯一的圖靈獎姚期智”還有華人第一位諾獎得主楊振寧,現在卻回到中國工作。為什麽?是他們喜歡糟粕,喜歡專製,喜歡封閉嗎? 漢語裏有句罵人話,“狗眼看人低”。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如果要類比的話,諾貝爾科學獎就是體育項目(如乒乓球)的世界冠軍。

59年前中國隊已經能進前3名了,可以說是世界強隊了,但從上到下都知道沒拿過世界冠軍根本不能算真正的頂級強隊 --- 直到59年容國團男單和61年中國隊男團奪冠。

中東和黑人沒拿過諾獎,是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貢獻。貧弱的印度早在1930年就拿了諾貝爾物理獎了,後來在醫學化學經濟學都有斬獲。
solo1 回複 悄悄話 有人說,毛澤東鼓勵造反有理,打倒了大批權威,大陸那一輩人應該最有質疑精神。

紅衛兵的造反是奉旨造反,不能質疑領袖,打倒了大批權威,是暴力,用拳頭和棍棒打倒。這是迎奉上意,與質疑權威精神不是同一個東西。

質疑權威,是以平視的態度,以事實和邏輯來質疑權威。
solo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hniu' 的評論 :
對於一個群體來說,硬核諾貝爾獎確實可以作為科學研究水平的標杆。

但具體到某一個成就,或者某一個人,因為概率的原因,誤差較大。也就是說,不能用諾貝爾獎來評價某項成果的重要性。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能說它不重要。張三得了諾貝爾獎,而李四沒有得諾貝爾獎,並不能說張三一定比李四水平高。
ahniu 回複 悄悄話 諾獎的硬科學獎是人類進步的標杆。
Nosohard1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命題無聊, 想想是誰在頒獎? 你看到有中東國家, 黑色人種獲獎的嗎?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對,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原因很多,真正的原因可能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

不知道ChatGPT會如何回答?
solo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柏樹' 的評論 :
我說的不以諾貝爾獎為目的是就個人而言。如你所說,這對所有族裔都是一樣的。
探討多因素複雜係統的原因是很難的事情。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至於壇主說的做研究不以得獎為目的啥的,等於沒說。別的族裔大部分人也是一樣的,並不是華人獨有。問題的關鍵是這麽大的群體,一樣的環境,45年了你一個都沒有,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了解這些原因很可能能幫到後來者甚至下一代,對這些人本身可能已沒有那麽大的意義了,too late。
老柏樹 回複 悄悄話 @零不是數:不應該都從83年算。83年香港的人均GDP已很高(相當於2013年的13000美金,已進入發達國家或地區行列)並且有很多人移民海外,出國深造改變命運的勁頭已沒有那麽大了,一定要算這時候的港台人的成就,該算上他們的他們的二代(仍有諾貝爾菲爾茲一類的獎,如錢永健,陶哲軒 --- 當然二代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樣本更小,比較起來很難)。

比較港台(含國民黨時期的大陸)及大陸出國留學的前40年左右,最公平,前者從1945年左右到1983年,後者從1983年到2023年(應該是1978年,但為了湊個40年用的1983,算起來我給大陸學人的時間更長,叢78年算,整整45年了)。
solo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中國大陸留學生出來的時候,台灣在美國讀基礎理論專業的留學生很少。比如我讀博士的大學大約有三千外國學生,我在物理係化學係生物係沒有見到一個台灣留學生。
而大陸留學生在基礎學科的數量上應該高於民國時期的留學生。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鄧小平稱改革最大失誤是教育。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知道評選諾貝爾獎的程序就不會太在意諾貝爾獎了。
金玉屋 回複 悄悄話 邊上一個生物博士說,諾貝爾獎不到一百萬美元。
======================================
確實如此。諾貝爾獎不到一百萬美元,還是小概率的事。
掏糞掙到幾個百萬美元,是大概率的事。
年青時還想過諾貝爾獎的榮譽,到了還是視金錢如糞土--掏糞。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從1983年開始算,到現在40年,大陸出身(指接受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最後到海外發展的,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科學獎,圖靈和菲爾茲獎。而從1957年開始,在港台(含國民黨時期的大陸)接受教育的,有10人左右拿這些獎,】
同樣的數據,看你怎麽 spin。
同樣的數據,也可以說:
“從1987年開始算,到現在36年,台灣出身(指接受大學教育)的,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科學獎;而大陸出身(指接受大學教育)的,則拿到過諾貝爾科學獎。”
然後再列出三條,論證台灣出身(指接受大學教育)的人為什麽由於教育體製的原因沒拿諾貝爾科學獎。
像這樣把條件捏來捏去,最終捏出事先想要的結論,在國際、國內政治界已經是見得太多了,在科學界是不是也很普遍?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都從83年開始算才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