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現在大陸出來的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獎?
文章來源: solo12023-12-04 06:54:36

網友老柏樹說,從1983年開始算,到現在40年,大陸出身(指接受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最後到海外發展的,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科學獎,圖靈和菲爾茲獎。而從1957年開始,在港台(含國民黨時期的大陸)接受教育的,有10人左右拿這些獎,占所有華裔的絕大多數,其中包含唯一的菲爾茲獎丘成桐和唯一的圖靈獎姚期智。

為什麽?

先說一點,從個人來說,不要以諾貝爾獎為目的。這是我聽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委之一的一個老太太說的。她說,物理學有很多重要成果,而評委一年隻能選擇一項成果,幾率很小,做學術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以諾貝爾獎為目的就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作為一個群體,為什麽大陸出身在海外的人沒有一個拿諾貝爾獎?

第一,缺乏對權威的質疑精神。人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在青少年時期形成而定形,相當於中學時期和大學時期,而主要是高中時期。而中國大陸的教育缺乏質疑精神。

第二,人窮誌短。民國出國留學的人大多衣食無憂,而我們出國留學時大多經濟窘迫。更可惡的是當時的國家教委還要收培養費,目光短淺,視野狹窄,這個行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才被廢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好處,不單單是貿易,而是廢除了許多阻礙社會進步的法規。

第三,現在出國留學的目的多樣化了,不局限於學術研究。有一次參加一個活動,邊上一個生物博士說,諾貝爾獎不到一百萬美元,不值得為之努力。他最初參加了一個人類基因測序的初創公司,在股票高位賣掉股票,然後辭職去沃頓商學院讀了個MBA,轉行成了天使投資人。

順便說一下,諾貝爾獎、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學院,這些評選也有圈子。這個圈子主要集中在美國東部和西部,中西部地區比較少。我讀博士的一個美國中西部大學,對這些興趣不大。比如,我以前所在的國家實驗室有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實驗室過了一個星期才發一個新聞發布。我的一個老師,很早就是公認的行業泰鬥級人物,直到退休前才成為美國工程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