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09 布達佩斯 4:城堡與教堂 海外篇之九

(2024-07-23 16:21:27) 下一個

多瑙河西岸的布達曾是奧匈帝國的都城,開發得較早,山上有巍峨的王宮和城堡,俯瞰著多瑙河平原,。而東岸的佩斯地勢平緩,開發得晚;是現代匈牙利的政治、經濟和商業中心,有現代建築和廣場,也有煙火氣十足的老城區。正是所謂“布達的看台,佩斯的風景”。

在布達佩斯的第二天(July 7,2023),行程排得滿滿的。早上我們帶好行李,離開遊輪,先去了布達的城堡山,參觀了著名的漁人堡和馬蒂亞斯教堂。下午去了酒店,晚上參加一場鄉村俱樂部的晚宴,欣賞匈牙利民族歌舞。

前麵說過,布達佩斯和布拉格頗有些相似,都是一條河從城市中心穿過,河麵上有一座座橋梁,河邊的山上有皇家城堡。在布拉格,我們的女導遊是曆史老師,她真心熱愛她的國家和她的專業,說起捷克的千年往事如數家珍。而布拉格的導遊年輕新潮,生氣勃勃,對曆史卻不甚有興趣。這似乎也是這兩座城市的區別,如果我年輕三十歲,有機會移民歐洲,我會選擇布拉格。但也會常常去布達佩斯旅行充電(這是白日夢啦)。

布達城堡山

布達城堡建在多瑙河西岸的山上,城堡山好似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周邊分布了很多曆史遺跡,展示出匈牙利民族的曆史。其中包括有規模宏大的布達皇宮,馬蒂亞斯教堂、白色的漁人堡等曆史遺產。站在這裏眺望,多瑙河從腳下靜靜地流過,東岸的國會大廈、鏈子橋,佩斯城區和遠處群山盡收眼底。

一千多年前,長途跋涉的馬紮爾人選擇在布達定居;這裏依山靠河,居高望遠,易守難攻。在布達皇宮東側入口的門柱上,有一隻展翅高飛的圖魯爾神鷹雕像。據傳當年是這隻雄鷹,雙腳抓著一把寶劍,在遊牧民族馬紮爾人前麵引路,從烏拉山西麓向西南行。在896年,神鷹將口中寶劍扔在多瑙河畔這片水草豐美的盆地上,從此馬紮爾人在此地定居,匈牙利由此誕生。

在城堡山的廣場上,有馬紮爾大公伊斯特萬騎馬的雕像。前麵兩篇講過,他在公元1000年歸信基督教,被羅馬教廷冊封匈牙利國王。

在1241-124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統領的欽察國的蒙古大軍,大舉入侵歐洲。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為抵禦敵人,在布達山上修築城堡、高牆。布達城堡在數百年中,曆經多次戰火、被毀與重建。

蒙古人離開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1368-1437)將原來的皇宮改建為哥特式。

不過在1541年至1686年,奧特曼土耳其占領了布達佩斯,布達王宮被當作軍營及清真寺使用,再次受到嚴重損毀。直至17世紀,哈布斯堡王朝打敗土耳其,王宮在1851年被重建成巴洛克式。二戰後期,在1945年蘇軍和德軍在布達佩斯交戰,王宮幾乎焚毀殆盡。

目前的布達城堡依山勢而建,長約1500米,寬400-500米,有三個城門可以通行。城內有平行街道和幾個廣場,在中心廣場上建了一座哥特式的聖母教堂--馬蒂亞斯教堂。城內還有國王聖埃蒂安的雕像和聖父聖子聖靈圓柱。布達皇宮本屬於王室,目前皇宮中心部分已改為布達佩斯曆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美術館。不遠處的山多爾宮是匈牙利總統官邸。遊客們今天所見的王宮是二戰後重建的。

1987年,布達城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漁人堡

漁人堡(Halászbástya)在城堡山北邊的馬蒂亞斯(Matthias)教堂前方,是一個新哥特式和新羅馬風格的城堡觀景台,因早期這裏曾是漁夫村落而得名。中世紀時,這裏的一群漁夫,奮力抵抗入侵者;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在城堡山堅固厚重的城牆上,興建了這組紀念塔。

現存的漁人堡修建於1895年到1902年之間,設計師是弗裏傑·舒勒克(Frigyes Schulek),他也同時負責重建馬蒂亞斯教堂。他在原本殘存的中世紀城牆上修建了全長一百多米長的新牆,都是用白色石頭築成。不但外觀美麗,也是最佳觀景台。在城牆上行走,向內看,可以看到城內中世紀風格的市井、城樓,教堂,向外和山下看,則可以看到美麗多瑙河、瑪格麗特島、東麵的佩斯,以及蓋勒特丘陵(Gellért Hill)的全景。

重修的城堡,在城牆上有七個白色椎體小塔,代表了匈牙利祖先馬紮爾人的七個部落。小塔由回廊連接,造型別致,像迷宮一般,又頗像迪士尼樂園的城堡(或許迪士尼是從漁人堡得到啟示),這一組戴了尖頂帽子的童話式小城堡,非常養眼。

這裏的數尊青銅雕像也頗令人矚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匈牙利國王伊斯特萬一世(I. Istvan)的騎馬銅像,它建於1906年,位於馬蒂亞斯教堂與漁人城堡間,基座上的浮雕刻畫了國王的生平故事。在二戰期間,漁人堡近乎被戰火摧毀。戰後,弗裏傑·舒勒克的兒子亞諾什·舒勒克在主持了修複的工程。

城堡山不僅是重要的曆史遺址,也是無法複製的自然景觀。多瑙河道在這裏 呈現弧形流轉,西岸的城堡山可以俯瞰大半個佩斯城。而從佩斯看對岸的高山城堡,更是一幅美妙山水和巍峨古跡相對應的風景畫。

馬蒂亞斯教堂(Mátyás-templom)

與漁人堡相鄰的,是建在城堡區中心的聖三一廣場上的馬蒂亞斯教堂。馬蒂亞斯(又譯為馬加什 1557-1619)是匈牙利國王,還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1612-1619)。 這座教堂的正式名稱是聖母教堂,又稱為加冕教堂。

根據教會的記載,教堂最初建於1015年;不過文字曆史紀錄多從七百多年前開始,13世紀中葉,是匈牙利曆史上的黑暗時期,1241年,蒙古大軍在成吉思汗的長孫拔都汗率領下一路西征,鐵騎所到之處勢如破竹,銳不可擋。當時的國王貝拉四世為保家衛國,修築了這座城堡。可惜蒙古人沒用多久就征服了整個匈牙利,蒙古兵焚燒了王宮,這被稱之為“韃靼之災”。

蒙古人退去之後,匈牙利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14世紀下半葉,皇帝西吉斯蒙德將原來的建築改建為哥特式王宮。到了1541年,匈牙利又被奧斯曼/帝國攻占,匈牙利首都移到普雷斯堡(現在的布拉迪斯拉發),絕大多數教會的珍品運往那裏。這座大教堂被改為軍營和清真寺,裝飾牆壁的壁畫都被清除。

 在大教堂頂上有一隻烏鴉的雕像,傳說馬蒂亞斯國王執政期間,有人想用有毒的戒指暗害國王,一隻烏鴉飛來將毒戒指叼走。因此烏鴉就成了王室的保護神和吉祥的象征。

這座教堂也是“聖母顯靈”的地點。1686年,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的歐根親王,帶兵圍困了城堡山。此時教堂的一麵牆壁倒塌,隱藏在牆後的一尊聖母像出現在正在祈禱的奧特曼穆斯林軍人麵前,敵軍士氣崩潰,城市在當天就被奪回。

到二戰期間,1945年蘇軍和德軍在布達佩斯交火,德軍死守城堡山,王宮幾乎被炮火焚毀殆盡,現在的王宮是戰後重建的。

加冕教堂和建築風格

自貝拉四世開始建教堂,此後的幾百年,有很多國王在此舉行加冕儀式。其中包括1867年哈布斯堡君王弗朗茲·約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以及1916年最後一位哈布斯堡君王卡爾一世。這裏又被稱之為“加冕教堂”。

這裏還是曆代國王的婚禮舉辦地,比如馬蒂亞斯/馬加什的兩次婚禮在此舉行;王室也在此舉行儀式,歡送軍隊出征和迎接軍人凱旋歸來。大教堂是匈牙利曆史重大事件的見證人。

經曆了王朝更替和多次戰火,大教堂建築風格也多次改變。早期是哥特建築風格,後來一度是巴洛克風格。到17世紀土耳其人被趕走之後,大教堂再次修繕,這次的修繕工作持續了一百多年,許多傑出藝術家投入了城堡的修繕工作。到1896年,負責這項工作的建築師是弗裏傑舒勒克(Frigyes Schulek),他將教堂又恢複到早期(13世紀)哥特式的風格,還加入了一些新設計,如鑽石圖案瓦和滴水嘴尖頂,也有十分壯觀的馬賽克鑲嵌拱頂。可惜這些在二戰中都遭到了破壞。

今天這座教堂兼具哥特、巴洛克和新羅馬風格,其白色外牆和建築造型都古樸典雅、簡練明快。教堂的建築布局故意不對稱,在穹形尖頂的西大門兩側,有兩座外形差距很大的尖塔。據說法國文學獎雨果說這座教堂是“一首石頭交響曲”。

因其拋棄了傳統的對稱結構,整座教堂顯出少女般的輕盈。南塔高80米,帶有彩石花紋,北塔矮很多但帶有4個角樓,拱頂用彩色玻璃鑲嵌,牆壁和牆角造型多變,又顯得穩重雅致。教堂的聖瑪利亞門額上,有描述聖母歸天的14世紀浮雕,教堂裏麵還有很多壁畫,描繪了聖徒們的事跡,隻是光線比較暗。

和布拉格城堡區的聖維塔主座堂相比,她不算宏大,但是教堂裏有個藝術博物館,在中世紀年代是個地穴寶庫,收藏了王室的皇冠、許多封聖者的聖物、還有中世紀的雕刻、工藝品等。

皇宮和總統府

漁人堡和馬蒂亞斯教堂都在城堡區北麵,往南走就到了匈牙利皇宮,前麵已說過了。皇宮在二戰時受到嚴重毀壞,戰後成立特別複興委員會重建了如今的皇宮。

皇宮附近有一座二層小樓,是匈牙利總統的官邸,比起氣派宏大的皇宮,這裏顯得很親民。總統府前有兩個木製的崗哨亭和兩個持槍站崗的士兵,我們正趕上了士兵換崗(和布拉格類似),頗有些看演出的感覺,遊客們圍著近距離拍照。想起北京的中南海,別說照相,開車路過時都得目不斜視;減速都要被盤查。

參觀過馬蒂亞斯教堂之後,我們在附近的一家糕餅店,點了咖啡,也吃了頓簡餐。他們的甜點挺好吃的。

我還專門去逛禮品店,買了兩個穿匈牙利民族服裝的小女娃娃,送給女兒。她們看第一眼時,都以為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新疆娃娃)。匈牙利祖先和中國古代的西域族群,也算鄰居吧。

晚上還有一場鄉土宴席和土風舞。下一篇再說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