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16 遭遇維也納 海外篇之十六

(2024-03-18 10:57:55) 下一個

上次寫了少年時親曆的“噩夢往事”;這次說少年幻夢之城維也納。

中國有不少“名城”都令人失望,包括我的故鄉北京,如今變得讓我“找不到北了”。維也納(Vienna)卻沒有讓我失望,她的城市麵貌數百年不變,與我少年時夢中的“音樂之都”完全吻合。她那穩定的美麗,令人很有安全感。隻是沒有想到,在維也納最老的城區,我們迷路了。

國慶日與女導遊

在7月4日(周二)、美國的國慶日那天,我們到了維也納。船上為遊客準備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大部分遊客來自美國)。一大早,導遊先帶著我們坐車觀賞市容,這座春風和煦的城市,風中似乎也帶著旋律和音符。

在初夏的早晨,滿眼都是鮮綠的草木,精美的藝術家雕像在花園樹叢中若隱若現;高大典雅的建築比比皆是, Imperial city, Ringstrase main blvd, palace, parks and monuments, Opera house, Parliament Building, St. Stephen’s Cathedral,Ringstrasse,  ……Hofburg Palace,曾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宅邸,如今設有眾多博物館,包括茜茜公主的博物館。我好像回到了童年的夢境。隻是,街上的人多是遊客,穿著現代的服裝。地陪女導遊有些粗線條,或者她是想模仿美國人的豪放風格,把浪漫的維也納傳奇都編成笑料,和這個城市的古典風貌有點違和。

不過,她也有讓我驚豔的地方,有一次她用一首莫紮特的樂曲,填上諷刺的詩句唱給我們聽。歌詞我全忘了,但是她隨口唱出旋律、音準、節拍,都精確幹淨。從中國頂級音樂家口中,也沒聽到過如此簡約幹淨的歌聲。沒有刻意修飾和渲染、沒有拉長拍子或加修飾音。好像從樹上剛摘下的水果,豐滿天然、原汁原味。

在城中心迷路

導遊先帶著我們坐車參觀景點,然後在老城步行走街串巷,最後到了高聳的St Stephen’s Cathedral。這座大教堂的兩側各有一座鍾樓,一度是歐洲第一高塔。在奧匈帝國時期,不允許任何教堂鍾塔超過這個高度。目前她的高度僅次於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居世界第三。鍾樓南塔完成於1433年,具有哥特建築風格,高136.7公尺;北塔後建,具有文藝複興風格。

大教堂附近還有一些景點,導遊給了我們40分鍾時間,可以在周圍自由購物遊覽。同船有位從加拿大蒙特利爾來的女士,原籍是土耳其,她和我聊得非常開心。之前她特別告訴我,在大教堂附近的老城商業中心廣場,有一家歐洲最好的糕餅店,讓我務必去買那裏的一種點心。從大教堂到糕餅店步行隻要四、五分鍾,我們按照她指的路去了那家店,買了糕餅。

往回走的時候, 突然發現找不到“來時路”,像在一片阡陌縱橫的田野中,不知該走哪一條田埂。本以為大教堂很高,是明顯的地標,奇怪的是,在一、兩百米的距離內完全看不到大教堂的尖頂。這種城區道路,像是專門對付入侵者的,讓侵略軍像進入迷宮,連路都找不到,想抓到潛伏的敵人,幾乎不可能。

說起來,古代歐洲城市都以大教堂和市政府為中心地標,然後一環一環地向外擴展。因此從大教堂向外走,有許多條路,像蜘蛛網一樣連接著。而糕餅店那裏的城中心廣場,周圍也都是向外放射型的道路。這兩層蛛網交錯,更加撲簌迷離。

在窄小的街巷中,手機也失去功能,地圖上都是德文,看不懂。也遇到了一對年輕的中國情侶,他們很想幫著在手機上尋找路徑,也一無所獲。

記得在巴黎時,我們從巴黎聖母院向四外步行,走到很遠都能看見聖母院的尖頂。隻要找到塞納河,就能找到聖母院。怪不得法國人說巴黎聖母院是最樸實、最親民的“窮人教堂”。

我們一身大汗地穿街走巷,見人就問,結果五分鍾的路程,用一個多小時。等我們終於回到大教堂廣場、早已經過了集合時間,旅遊團隊已經離場多時。

從大教堂再找到一條外出的路,也同樣困難。從廣場射向四麵八方的小路,不知該走哪一條。周圍的遊客,也不是很熟悉如此複雜的地形。我們正坐在大教堂廣場的椅子上發愁,突然發現同旅遊團的一對夫妻,正在繞著大教堂閑庭信步,記得他們說過已經來過維也納很多次。趕緊打招呼問他們從哪條路走,能走到外麵有出租車的街道,他們指了一條路,因為附近的路口實在太多,距離又太近,我反複問清了路兩旁的標誌,趕緊順著那條路往外走。

在美泉宮(Schonbrunn Palace)

謝天謝地,從大教堂向外走了大約五分鍾,看見了遠處馬路上的公交車,又正好見路邊有輛出租車,裏麵有位年紀不小的司機,正在車裏打瞌睡。

被我們叫醒,他似乎不太高興,但還是讓我們坐進車中。看一下時間,回到河邊船上就餐,時間已經來不及,就讓他直接開到美泉宮。 到美泉宮的路程不太遠,宮廷建築前麵的廣場正在修繕。我們在門口等團隊到來時再加入。沒想到,等旅遊團來到,我們跟隊進入美泉宮大門時,又發生了意外。那位粗獷的導遊硬說我們沒有交費用,不許我們加入。後來經過一番交涉、核對了入口處的名單,才知道她帶來的人數正好是交費參觀的人數,若加上我們就多出兩人,或者說她帶來的人當中,有兩個人沒有交費用。還好在電腦裏麵查證了一番,發現我們的確交了參觀費,至於兩個“濫竽充數”的人是誰,隻有導遊知道了。

這位導遊雖然唱歌音準很棒,頭腦卻始終不很清醒,在美泉宮依然嘮叨名人的花邊新聞。這組美國遊客年紀偏大,思想偏保守,對她精心編的笑話沒啥反應。大家飛行萬裏到維也納,不是來聽妳扯閑篇的。也因此對美泉宮的印象不太深刻,有點兒和凡爾賽宮混淆,而且這方麵的介紹很多,沒必要多囉嗦了。

至於茜茜公主的故事,不管是電影還是其它媒體,說得都有點爛了。總之,小地方的美女到了等級森嚴的皇宮中,從不習慣到循規守矩,是沒有新鮮看點的,隻有背叛和出格的事,才被關注和傳揚。

國慶日的音樂會

船上特別預備了豐富的美國國慶晚宴(就是加料的漢堡),船員們(來自歐洲各國)預備了豐富的節目,玩的很“嗨”。我們事先買了晚上在維也納音樂廳的票,是由維也納霍夫堡樂團(Wiener Hofburg Orchestra)舉辦的夏季音樂會,欣賞莫紮特、施特勞斯等音樂家的經典音樂作品,也有部分的聲樂表演。

在歐洲的好處就是,到了夏天,大小城市都有許多場音樂會,幾十美金的票就能看到很有水準的音樂會。不會像美國那樣動輒要花數百美金買票。

維也納音樂廳(Wiener Konzerthaus),是維也納著名的地標之一。距離金色大廳(華人專門去租的場地)並不太遠。維也納音樂廳1913年由弗朗茨·約瑟夫皇帝 (Kaiser Franz Josef) 創建,不僅是世界上重要古典音樂作品首演的場所,也是許多音樂節、音樂會的舉辦地。比如每年舉辦的維也納音樂節、莫紮特音樂節等。

音樂廳內有三個演出廳(大禮堂、莫紮特廳、舒伯特廳)可以同時進行演出,在音響方麵互不影響。我們去的是莫紮特(Mozartsaal)廳,一進門有巨大的莫紮特雕像。莫紮特廳的外表並不華麗,共有704個座位,包括上層的樓座和下麵的池座。廳內完全沒有空調(空調聲會影響演唱的音質),因此空氣有些悶。這裏的音響效果是我去過的音樂廳中最好的,當然會受到音樂家的特別青睞。

後來查到的資料也說“莫紮特音樂廳因其獨特的音響效果而享譽全球,使得它成為知名交響樂團和獨奏者鍾愛的場地”。

莫紮特廳不但是音樂會的演出會場,也是能保有最佳錄音品質的錄音場地,除了舉辦音樂會,也經常有錄音活動。

我們那天去的是學生場,很多十幾歲的孩子著正裝(有的打著領帶)出席。奧地利的學校注重音樂教育,尤其注重古典音樂對孩子們的熏陶,是他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音樂廳沒有空調,也沒有看見風扇,很多孩子的小臉通紅,腦門和脖子上都在流汗,但是在音樂會的過程中,他們表現很好。沒有中國人會場中常見的交頭接耳,或大聲喝彩等粗鄙的表現。

雖然室內不涼爽,但是優秀的音樂家、好的音響和觀眾,讓人非常滿足。音樂會選的曲目輕鬆優雅兼具幽默感,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所以連節目單也沒有。大概記得:有費加羅的婚禮、藍色多瑙河、快樂寡婦、打鐵歌、茉莉花等十多個曲目,中間還有獨唱、重唱。

德國、奧地利的音樂家太多了,我不太明白為什麽中國人那麽推崇貝多芬。耳聾的貝多芬當然很不容易,他的音樂也會激烈些。不過我常常聽著聽著,就感覺成了專業升級版的“東風吹,戰鼓擂…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怕誰”;或許應該反過來解釋,是思想激進的人在模仿貝多芬,一偏激就難免走火入魔。http://hx.cnd.org/?p=231989

音樂本無國界、更無政治運作。維也納音樂廳的格言是“一個高雅音樂的保護區,一個藝術追求者的聚集地,一個音樂之家和維也納之家 (德語:Eine Stätte für die Pflege edler Musik, ein Sammelpunkt künstlerischer Bestrebungen, ein Haus für die Musik und ein Haus für Wien.)”。

維也納的這一天,好像把幾十年的事情都濃縮了,如果再不記下來,記憶會變得含混、甚至分不清夢幻與現實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