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破千年黑暗 --新教 雲聊係列—曆史篇

(2023-11-21 15:05:24) 下一個

馬丁路德開啟的宗教改革運動,打破了一千年的宗教黑暗時期,也是中世紀和近代社會的分水嶺。 

新教到底“新”在何處?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天主教後來又如何應對挑戰,因史料繁多,我想用最簡潔的篇幅,分兩次、隻說16-18世紀這一段。

尖銳的批判

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廷,統治著各國的教會,還發動了延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大主教在各教區內有很大的政治和經濟權柄,絕對的權力一定會產生絕對的腐敗(前幾篇都提到大主教聚財、養情婦的狀況)。

路德在《致德意誌貴族的公開信》中說:“羅馬天主教非常巧妙地在他們周圍築起了三道牆,這就是整個教會可怕腐敗的原因:

首先,受到世俗權力壓力時,他們就發布赦令說,世俗權力對他們沒有管轄權,因教會權力高於世俗權力;其次,如果試圖援引《聖經》來指責他們,他們就提出異議說,隻有教皇才能解釋《聖經》;第三,如果有人以召開公會議相威脅,他們就用謊言回答說,隻有教皇才有權召開公會議。

這樣,他們就狡猾地竊取了我們的三根權杖,可以不受懲罰,安居於這三道圍牆築起的城池之中,不避人眼目地為非作歹。”

路德說:他(教皇)做的一切邪惡的事情,出於一個如此錯誤、混亂、褻瀆、傲慢的權柄,毀壞了整個基督教會,破壞了基督救恩的首要原則;僅僅在世俗的某些事情上會有例外,因為神允許一個獨裁和不信的惡人,也可以為社會做些好事。

當時的教皇說馬丁路德是闖進花園的野豬,馬丁路德卻認為:教皇像獅子一樣吼叫(啟示錄12)。 

在教皇的聖諭與書籍中宣稱:信徒隻有順服他的旨意命令,才能保障靈魂得救。也就是說,一個相信救主基督的人,還不能被確認已經得救;還要尊教皇為地上的神、臣服和順從教皇,才能夠得救。

馬丁路德用教會曆史作證說:教會最早500年是沒有教皇的;也從神學、曆史以及其它教派的實踐,證明教皇為首的架構和運作是違背聖經原則的:希臘還有其他許多民族的教會(指東正教會)從來沒有歸在教皇之下;教皇製度和其臣服機製,並沒有屬基督的功能,既無必要,也沒有用。基督教會沒有教皇也可以存在;而且還會存在得更好、更潔淨、更興旺。

在實踐方麵,路德和德意誌的貴族共同提出,要擺脫教廷的掌控和掠奪,建立本民族的、獨立的國家教會。用本民族語言(不用拉丁文)敬拜神與禱告。

 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和教廷都強烈壓製改教,但迫於政治、經濟各方麵的壓力,在路德過世九年之後,終於在1555年,教廷與改教者締結了《奧格斯堡合約》,承認了路德派的合法性。路德派後來被稱為“信義宗”,以“因信稱義”為標誌。

可見,16世紀天主教(尤其高層)存在著嚴重弊病。隻是大多數的天主教基層神職人員還是敬虔和忠誠的。

理念與神學

路德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基本教義上,與羅馬教廷有共同點也有分別。

共同點:都承認新、舊約的聖典地位、三位一體真神、三大信經、人的原罪、耶穌的拯救等基本教義。

新教的突破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是強調耶穌是福音信仰的核心,人是因信靠基督的救贖而得救,是靠神的恩典而“因信稱義”,不應靠行為或者“善功”稱義;也不能靠捐錢或苦修“掙取救恩”。天主教廷卻鼓勵信徒用錢或者行為做“善功”,甚至鼓勵信徒買贖罪卷、然後參加十字軍東征,在殺戮平民時,也不會有負罪感。

二是認為天主教阻擋和扭曲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路德認為︰信徒皆為祭司;教皇、主教和神父,都是神的仆人,不是神和人之間溝通的中介。救恩是神直接賜給人的,人可以直接對神求告,奉耶穌的名禱告。耶穌的肉身親屬、包括母親瑪利亞在內,都是人、不是神。

三是強調要把聖經還給普通信徒,讓百姓直接聽到神的話。當時的聖經是拉丁文的,數量極少,普通人看不到,隻有神職人員才有資格去翻閱和講解給信徒聽。這就剝奪了普通信徒從聖經中得到喂養的權力。

路德力圖恢複使徒年代的信仰、以聖經的權威取代教廷的偽善和專權;以神的恩典取代教皇的統治;他也推崇古教會和奧古斯丁時代那種淳樸的信心。

路德改教提出了:惟獨聖經,惟獨恩典、唯獨信心,(後續的改教者加上了唯獨基督與唯獨神的榮耀)。這些原則簡單明確,直接來自聖經,是宗教改革的信仰基礎。

宗教轉型  

宗教改革對德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宗教和文明轉型,都意義重大。

從宗教層麵來看:

第一、打破了教廷從宗教到政治經濟都 “一統天下”的局麵,也符合當時德意誌的貴族和平民的民意。 1555年的《奧格斯堡合約》,承認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也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原則,既:由德意誌的諸侯,來決定其屬地百姓的信仰,並且用本民族語言舉行教會和祈禱活動。信仰的自由開放,凝聚了德意誌民族,激勵了百姓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其次,推動了歐洲其它國家的宗教改革,除了信義/路德宗(Lutheran)、還有跟進的:加爾文在日內瓦創立的加爾文/長老宗(Calvin)、英國的聖公會(The Anglican Communion)、衛理公會(The Methodist Church)、浸信會(Baptists)等新教派別。

新教的不同教派雖然各有各的側重點,但是在基要真理方麵都是一致的。

第三、提升了普通信徒的的地位,信徒可以直接與神對話,也打破了固有的階級觀念,宣稱所有人在上帝麵前地位平等。 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的第一句話說“人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英國衛理公會,也打破傳統,用團契或者大型布道會等方式,對廣大草根階層的貧苦工人、民眾傳福音。

社會轉型

從社會層麵來看:

第一、改教運動不但打破羅馬教廷的壟斷體製,開創了宗教寬容的時代,也為理性和科學發展創造了條件。新教倫理允許神職人員結婚,也鼓勵民間生產力的發展與競爭;還打破教產壟斷,釋放財富,為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與本土的國家體製融合。比如在1534年,英格蘭的聖公會(The Anglican Communion),因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而脫離了羅馬教廷。這次改教的重點不在神學議題,而在於順應英格蘭人強烈的民族自尊意識,擺脫羅馬教廷對英格蘭政治和經濟的幹預。路德改教是自下而上的,英國則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體製改革。與教廷脫鉤後的大英帝國,其科學與經濟都高速發展,疆域也大大擴張。

第三、工作倫理觀的改變:在加爾文派的信念中,神的選民應該勤勞、儉樸、積極向上,以奢侈浪費、不勞而獲為恥辱。這就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了神學依據,培養了一大批勇於進取、勤懇耐勞,也具備強烈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他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後世的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加爾文主義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精神氣質,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合理性依據。

第四、宗教改革與文藝複興同步,都在中世紀向近代跨進的時期發生。二者一起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程。支持宗教改革的國家如德國、英國、荷蘭、北歐國家以及後來的美國,在經濟和科學文化上,都快速發展,超越了西南歐那些傳統的發達經濟體,成為最早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不過,宗教改革與文藝複興,雖為同時代的產物,後來卻分道揚鑣。文藝複興後來走向了“人做大”的人文主義世俗道路,新教卻始終堅持“尊神為大”理念。

關於天主教後來的改革,“耶穌會”和中國的關係,原來想放在這篇,發現內容比較多,還是另外寫一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