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11 啤酒-大教堂-巴頓將軍 海外篇之十一(東歐皮爾森)

(2023-08-29 13:39:22) 下一個

人們都知道德國是啤酒之鄉,卻少聽人說:捷克邊城的皮爾森人,曾用啤酒替代清潔飲用水,而且啤酒比飲用水更便宜。……二戰期間,布拉格是蘇軍攻下的,不過皮爾森卻是巴頓將軍率美軍解放的。

 6月30日一早,依依不舍離開布拉格。乘大巴向西南行,去啤酒原產地皮爾森(Pilsen,捷克);下午去Vilshofen 上船,第二天去德國巴伐利亞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再回到到多瑙河邊的帕薩(Passau)上船;接下來的一天去南部的薩爾斯堡(Salzburg),這個路線走過的人挺多,所以我會少介紹景點,多說些文化曆史資料。

皮爾森的共和廣場

皮爾森(Plzeň /Pilsen)是捷克西部的一座古城,與德國交界,在布拉格以西約九十多公裏(56英裏)。皮爾森是捷克西波希米亞州的首府,也是啤酒之都。

早在公元10世紀,皮爾森已開始有居民群落,後來於1292年建市;從14世紀開始,皮爾森成為捷克的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不過,最讓皮爾森為世界所知的,是她的啤酒品牌Pilsner Urquell。

皮爾森老城的中心,是中世紀的共和廣場(Medieval Public Squire),廣場正中聳立著聖巴多羅買大教堂(Start. Batholomew’Cathedral)。

巴多羅買是耶穌十二位門徒中的一位(馬太福音10:3, 馬可福音3:18)。天主教會認為他是教會的守護者。根據教會的曆史資料,他去亞美尼亞一帶傳道、建立教會,最後被敵對者抓住、殺害。在米開朗琪羅的名畫《最後的審判》中, 那個從天而降、宣布審判的人就是巴多羅買(他手中拿著自己的皮,據說他受剝皮的酷刑殉道)。 

聖巴多羅買大教堂自1295年開始興建,到十六世紀初才最後完工。大教堂哥特式的塔尖高達102.26米(335英尺),是波希米亞地區最高的塔和最重要的地標。與大教堂隔街相望的建築,是建於1558年、巴洛克風格的老市政廳;市政廳原本為意大利文藝複興式建築,後又加蓋了華麗的屋頂。

   

大教堂右前方是1681年建的瘟疫紀念碑;為感謝聖母瑪利亞在黑死病瘟疫中庇佑市民。紀念柱頂端有哥特式鍍金聖母像。這裏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從前鎮上有個瞎子,從未接觸過任何與藝術相關工作。突然有一天,聖母顯靈,給了他雕刻工具,並且開始幫助他完成這尊聖母雕像。聖母很滿意他的作品,最後讓此人的視力恢複正常。

廣場的左側(東麵)有一對卡通人物的雕像。他們是父子,是一出黑色幽默木偶劇的主角。出自捷克戲劇家Josef Skupa在1929年代的作品《Spejbl und Hurvínek斯佩布爾和胡爾文克》。這一對父子檔中的父親是教師,很自以為是,卻總是把事情弄得很遭。 捷克人在木偶卡通人物的創作方麵,可謂一枝獨秀。不但得到孩子們的喜愛,也針砭社會和人性,幫助成年人自我反省,可稱得上是老少皆宜。

水與啤酒

皮爾森有17萬人口,是捷克第四大城市,從19世紀這裏開始發展機械工業,建立了斯柯達車廠(SKODA,1859)。不過,使皮爾森揚名世界的,是當地出產的啤酒。皮爾森人曾拿啤酒替代清潔飲用水,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啤酒比飲用水更便宜。皮爾森城臨河而建,有四條河在這裏交匯,地下水資源也非常豐富,導遊說用力踩踏地麵,就會有水滲出,而且水質非常好。

這讓我想起北京西郊的地下水。記得五十多年前我的中學在圓明園,當年學校沒有自來水係統,全部用地下水。那時候海澱一帶的地下水位很高。學校有一個七、八米見方的水池,叫自流井,池水離地麵隻有半尺。高中男生在體育鍛煉出了一身大汗之後,常常拿個臉盆舀自流井水,一盆盆的從頭潑到腳,看著都涼快。到了今天,聽說要打井一百多公尺才能出水,還造成多處地麵坍塌。

回頭來說皮爾森的水資源:地下水位高固然有好處,不過到了夏天,附近的河流一旦發大水,整個水源就都被汙染,  這大概也是當年黑死病大流行的一個原因。

導遊說,傳染病流行時,很多兒童發燒、上吐下瀉,死亡率很高。當時缺乏清潔的水源,水比啤酒更貴,有的父母就幹脆給孩子喝淡啤酒;沒有想到,喝啤酒的孩子都比喝普通水的孩子更健康,於是淡啤酒在平民家庭一度成了飲用水。

皮爾森是在13世紀時,由捷克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建立的自由城。因有四條河流這裏流過,水路運輸非常方便。這裏不但水資源豐富,而且水質超軟,最適合釀造啤酒。 國王也有經濟眼光,他說服權力很大的主教,取消了釀酒禁令。1295年,本地居民從國王獲得了釀製啤酒的特權,開始在家庭作坊中釀製啤酒。

啤酒之都

到15世紀時,皮爾森啤酒已馳名波希米亞地區。皮爾森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地下室及地下通道,平時用來儲藏食物,戰亂時用來避難。這裏還有一個流傳很久的傳說,據說在胡斯戰爭期間,布拉斯/Plasy的一座修道院,把財產藏在皮爾森地道網的暗室中,其中包括了金幣和三尊黃金天使像。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可是一直沒找到。

到19世紀上半葉,家庭式小作坊開始漸漸合並集中。1842年10月5日,皮爾森品牌的啤酒正式誕生,很快暢銷歐美。

 在1898年,捷克政府將國營酒廠命名為“皮爾森起源(Pilsner Urquell)”,還頒布法律保護這個品牌和啤酒名稱。現在世界上出品的啤酒中,有三分之二的品牌都明文標示:“依照皮爾森方式釀造”。

皮爾森老酒廠有長達十幾公裏、深達17米的地下酒窖,可存入7000桶啤酒。在1959年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可通往地下的啤酒博物館。

啤酒的主要原料是水、大麥芽、啤酒花和酵母。皮爾森擁有最優質的軟水,酒花是經過長期栽培的“綠色金子”,而啤酒的原料本地大麥,顆粒飽滿,出芽率高,在釀造啤酒方麵,可謂得天獨厚。皮爾森釀製的啤酒原料優良,加工精湛,外觀清亮透明、口感鮮爽可口,能最大程度顯出麥芽和啤酒花的味道;皮爾森麥啤酒風味淡雅獨特,在淡淡的麥芽味中點綴著略苦的焦糖味;酒色金黃透亮,呈淡琥珀色,麥汁濃度不超過12.5度,酒精度多在5%以下。 

捷克農業部網:https://eagri.cz/public/web/file/354216/ceske_pivo_CN_web.pdf

捷克人的啤酒消耗量比德國更高,位居世界第一;在2015年達到人均飲酒量142.6升,而德國隻是104.7升。在捷克的商業街上,沒幾步就是一個Pilsner Urquell酒吧,人人手中拿一杯啤酒(500毫升)。

巴頓紀念館

皮爾森有一間規模不大的私人紀念館,紀念二戰中在歐洲作戰的巴頓將軍。他帶領美國軍隊在1945年解放了這個城市(捷克大部分地區,都是蘇軍解放的)。這是一間小規模的私人博物館,雖然離共和廣場隻有十分鍾路程,可是我們問路時,廣場中的大多數商店業主都沒聽說過。

館中有1000多件私人展品,其中有老照片,紀錄片,槍支武器、軍裝、工業設備,醫療用品,工藝工具,食物配給等等。紀念館詳細介紹了美軍是怎麽轟炸皮爾森的斯柯達工廠;皮爾森市民如何在美國裝甲部隊的協助下勇敢作戰,解放了皮爾森;以及後來美國怎麽撤離、蘇聯又怎麽進駐的。

 

博物館中還有一些來自其它國家,比如荷蘭的阿登戰役紀念館、法國的諾曼底戰役紀念館等處資料,麵積不大,但是館藏內容很豐富。

從主流敘事看,巴頓將軍頗有令人詬病之處,比如他打過士兵;戰爭結束後,他擔任巴伐利亞軍政首長期間,發表了同情德國人的言論,為此他被解職。不過換一個角度想:一位強大戰勝國的將軍,如果能同情被占領國的百姓,說明他具備憐憫心,不是戰爭機器。戰敗國的平民百姓也是戰爭受害者,不但失去親人和正常生活,因戰敗還失去尊嚴,忍受羞辱。

不由得想起我教會前些年過世的一位老姊妹Edith Anderson,她19歲時成為“德國新娘”嫁到美國來。他先生當年參加美軍在歐洲打仗,愛上她並且娶她幫助她移民美國。有一次在教會聊天,我說在中國的災荒年,老百姓吃草根樹皮,她當即說“我年輕時在德國就沒有糧食,天天吃樹皮”。 我立刻明白了,她為什麽火速嫁給一位素不相識的美國大兵。老姊妹一直說德國口音的英語,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伴,他們沒有兒女,恩愛到老。

有位美國海軍退役軍人留言說“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巴頓。由個人/誌願者開辦的紀念館,了不起”。的確,自己花錢建博物館還原真實曆史的人,值得尊重。

參考資料:https://hk.trip.com/travel-guide/attraction/plzen/patton-memorial-pilsen-20903939/

在南加州河濱縣,也有巴頓將軍的紀念館,規模要大很多。較大的一間是在洛杉磯東麵內陸的十號公路附近,那裏曾是二戰期間的沙漠訓練軍事基地。

巴頓將軍是南加小城聖馬利諾人。在那附近的聖蓋博聖公會教堂,也保存了紀念巴頓將軍的玻璃畫和墓園。我有位朋友在那裏做中文堂的牧師。旅行可能改變我們對曆史人物的看法,這倒是始料未及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