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說你愛藝術,尤其喜愛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作品,人們就會建議你去意大利的羅馬和佛羅倫薩。因為意大利是歐洲文藝複興的發源地。光愛還不行,得很愛很愛,否則在羅馬的三天,你也可能看雕塑看到了厭倦的地步。不用去博物館花錢買票,隻是在大街上,廣場上觀賞或進免費開放的教堂看,不要幾天就有吃不消的感覺。不知有人統計過沒有,羅馬的藝術雕像,頭像,半身的,全身的,總數可能比羅馬曾經的人口都多。說藝術雕像比曾經的人口多是很有些誇張的說法,但羅馬的藝術雕像之豐富確實是歐洲其它城市無法比肩的。在我走馬觀花過眾多栩栩如生的雕像中有幾個(組)是我的最愛。這是目前的心頭好,說不定以後又改了主意,但至少在移情別戀之前要先記錄下來。這幾個雕像都在羅馬市區,熱門景點或是熱門景點的邊上,而且他們都靜靜地矗立在教堂之中,等待著你的到訪。
永恒作品的內在的精髓就像是一本智慧書,每次翻開複讀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其內容經得住人們反複的琢磨和思考。其豐富的內涵,是跨越時空,不屬於世俗,而超出世俗世界的。塑像本身是內涵的外在藝術表現,也常常包含著神來之筆。當藝術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向人展現的就是最高級的美,如論語所記: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善為德行,又與智慧相關,可以說善就是智慧高的表現。文藝複興後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的”長角的摩西”(Mosè di Michelangelo)向人展現了最高級的美。
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古城。羅馬城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50年。她曾經是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是3000年的古城。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400年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的首都。在羅馬帝國鼎盛期,地中海是帝國的內海,被帝國的領土包圍著。當時的歐亞非大陸包括最西邊當今的葡萄牙,北邊隔海的英國,南邊非洲大陸的埃及,和東邊的伊拉克,伊朗都在羅馬帝國的領土範圍內。
羅馬帝國是曾經的世界超級霸權,各個時期的統治者包括天主教教宗都曾在羅馬城大興土木,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威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舊式的建築還在翻修,新型的廊柱已經豎起,羅馬城不斷地擴張,城市的厚度也隨著城建不斷地增加。羅馬政權向各隸屬地區輸出帝國文化,同時各地的財富和文化也促進了羅馬城的發展。在三千年的城市曆史中,眾多精美的建築,雕塑,繪畫都還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羅馬市中心鬥獸場(Colossum)的東北方,步行八分鍾,拐進一條小街,然後順著階梯往上爬,來到一個小且普通的廣場,廣場緊挨著的就是天主教堂聖彼得鎖鏈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incoli。坐落在一個小山坡 上的聖彼得鎖鏈堂,就像羅馬城中許多教堂一樣,外表樸實無華,不起眼,內部的大廳,陳設,壁畫和氛圍卻讓人流連忘返。聖彼得鎖鏈堂的名字來源於教堂所供奉的一件聖物。這件聖物是並連在一起的兩段2-3米長的鐵黑色的鎖鏈,傳說這段鎖鏈是聖徒彼得為主傳道在耶路撒冷坐監時用過。
聖徒彼得是主耶穌最早招出的門徒之一,列在12個門徒之中。他個性鮮明,性格衝動,並不是世人眼裏的道德完人,但也是他最先認出了主耶穌的基督的真實身份。(基督:被膏抹者(膏抹:祝福之意),被神指定的救世主)。一個見識不廣但神特別啟示過的漁夫彼得擔負著特殊使命。主耶穌在複活後返回天家之前曾經托付聖彼得照顧主在地上的”羊”,也就是曆世曆代的信奉耶穌基督,跟隨耶穌基督的教徒們。新約聖經中有一卷書叫做使徒行傳的,其中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記錄了聖彼得。他是天主教會的”基石”,在教堂繪畫或者雕塑中,手中拿著鑰匙,可以開天堂的門的那一位就是他。
關於這件聖物還有一個神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網上的資料。鎖鏈由長方形的鐵環連在一起,每一個鐵環有手掌的長度,這件聖物連同外部長方形玻璃保護箱被安置在主祭壇的下方,是信徒朝拜的對象。按常理,作為罪犯被囚禁是一件讓人難以啟齒的羞辱之事,但基督徒們卻把為主耶穌受苦視為喜樂和光榮,這是一副鎖鏈也可以被封聖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自網上)
值得著墨的還有教堂宏大的管風琴和教堂頂部充滿張力,色彩絢麗的天頂畫,畫得是相對近代的16世紀的故事。但絕大部分的遊客是慕名來拜訪”長角的摩西”的。這座摩西的塑像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保存下來的代表作之一。,人們提到米開朗基羅的摩西,指的就是這座。約定俗成,不用特別說明,大家都知道米開朗基羅的摩西是頭上長出兩個角的。
在聖經出埃及記中記載了摩西在西奈山上見到了耶和華神的背影,拿著神刻著舊約十戒的石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臉上帶著神的榮光。”榮光”這個字在希伯來語中與”角”字的寫法很相近,”榮光”也可以認為是”角”字,所以也可以說舊約記載的摩西從西奈山下來的時候,頭上長了角。
這是世人幫米開朗基羅做的最簡單的解釋,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說法可能並不成立。在新約聖經裏聖徒保羅的書信中曾經用很大篇幅再次提到了摩西臉上漸漸消失的神的榮光的神學意義,作為一位對聖經內容盡詳,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和孤軍奮戰的完美主意者,米開朗基羅塑造摩西長角不可能是借他人之意,而更可能是米開朗基羅所理解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他的信仰的表現。
1505年教皇朱利歐二世命令米開朗基羅開始操辦他的墓地。 米開朗基羅曾經計劃在墓地中安置40個雕像。然而不久,教皇又要求米開朗基羅翻修聖彼得大教堂,於是墓地工程被擱置一邊。1513年教皇去逝後,米開朗基羅重新開始著手墓地的修建,但他僅僅完成了《垂死的奴隸》(現存於巴黎和佛羅倫薩)與《摩西》兩尊雕塑,很快他又被命令去繪製西斯廷教堂的《最後審判日》(現展於梵蒂岡博物館內)。又過了28年到1545年,米開朗基羅進入了古稀之年,墓地才正式完工。40座雕像的目標最終沒能實現,流傳到今的兩件精品讓人對其它未能問世的作品充滿遐想。
摩西和其它幾座雕像組成一個上下幾層的雕塑紀念碑被安置在聖彼得鎖鏈堂主祭壇的右側。最上層是朱利歐二世的徽章和 4 個燭台,然後是聖母瑪利亞和聖嬰孩。聖母瑪利亞和嬰兒的下方,在聖母瑪利亞的腳下,是朱利歐二世本人,同一層朱利歐二世兩邊分別是女先知和先知。再下層的就是摩西和雅各(又叫以色列)的兩個妻子;利亞(Leah)和瑞秋(Rachel) 。利亞和瑞秋分別是天主教倡導的兩種救贖方式的擬人式象征;救贖需要默想神,精神上與神親近,這是一種。也需要遵守神的教導,盡力做服務大眾的工作,這是第二種,所謂出世和入世兩種生活方式並重。
第一眼看摩西,就會發現他與紀念碑上其他雕像相比,體積顯大,坐下的摩西比兩邊站著的利亞和瑞秋都要高大。摩西坐在那裏,身體麵向前方,頭向左看,右手臂夾著兩塊石板,右腳放在地上,左腿抬起,隻有腳趾接觸地麵,仿佛馬上就可以站起來一樣,或者是剛剛坐下去,還沒有完全坐穩,無論怎樣看,都無法解讀成一個舒適,安逸的姿態。
再看一眼摩西,就會意識到雕像整體非常光滑,細膩,真實。骨骼的剛性,肌膚的彈性,手臂,胡子,臉部和衣服的褶皺不像用鑿子鏨出,更像是吹氣吹成的。尤其是在其它塑像的襯托下,他是活的,有生命的氣息。微風拂過,摩西茂密的胡須和搭在腿上的布衫,仿佛在訪客的眼前輕輕地飄動。粗糲的石塊在大師的手中變成了可以隨意拿捏的麵團,大師的手猶如神力加持。
目光上移,注目在摩西的臉部,異常茂密的胡須非常醒目,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豐富的經曆。目光再往上移,摩西的眼神和麵目的線條包含的是什麽? 崇高,莊嚴,憤懣,隱忍或許還有愁苦。他靜靜地注視著你,神情專注,滿腹心事。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仔細觀察了米開朗基羅的摩西,摩西的表情讓他著了迷。在1914年他發表了一篇20頁的論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揣摩,推測了摩西當時的心理活動和動機。
猶太人的兒子,摩西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他的經曆分成三段。前四十年他是埃及法老女兒的養子,以王子的身份生活在皇宮中,地位尊貴。博聞強記,在治理國家的各個領域他都受到了很好的訓練。中間四十年,正當壯年,他反倒成為逃亡中孤獨的牧羊人,每天花最多的時間與嶽父的羊群為伴,與自己相伴。曾經的鋒芒棱角在漫長乏善可陳的歲月中一點點地被磨平。
後四十年,人生夕陽夕下, 在耄耋之年,耶和華神呼召他出來,讓他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遷徙到神指定之地。帶領拖家帶口的四百萬人一夜之間離開幾代人開花結果,開枝散葉的深耕之地,即使在今天交通工具都發達的條件下都是一個無法想象的情景。
摩西是神的先知,是替神傳話的人。神曾經跟他麵對麵說話,就像朋友一樣。他撰寫了舊約聖經包括創世記前五卷書,是猶太國的法律規範,是猶太律法書。猶太會堂至今還在誦讀,他們稱之為Torah(律法)的就是摩西所寫的舊約聖經前五卷,又稱摩西五經。在猶太人心中,無論是地位還是成就,他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猶太人將他視為神一樣的存在,去羅馬崇拜摩西像的猶太團體絡繹不絕。舊約聖經記載摩西容貌俊美,但沒有提到過他頭上有角。角在聖經中是力量的象征,他在遇見神後頭上竟然長出來角,在米開朗基羅看來摩西的力量與神密切相關。
對猶太人的命運有著非凡影響力的曆史人物摩西,他對普通人的一生是如何體會的呢?摩西是聖經詩篇第九十篇的作者,在這篇文學精品中,他大手筆地寫到:
【詩九十9】「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禰(神)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
【詩九十10】「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九十12】「求禰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九十13】「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禰轉回,為禰的仆人後悔。」
【詩九十14】「求禰使我們早早飽得禰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詩九十15】「求禰照著禰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時常在神的震怒之下”,這是摩西對人生的領悟,”求禰照著禰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這是他對神的企盼。對現實的感受,對生命的關懷,對神的敬畏,對未來的期望,這些複雜的感情通過米開朗基羅的手在摩西身上表現出來,這是我對這件巨作非常主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