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還文學城博客

傳統學術之我見:從
daohuanblog。wordpress。com看過去的。
正文

The fall of Sevastopol (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

(2023-07-13 08:47:34) 下一個

The fall of Sevastopol (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

楊道還 7/5/2023

 

(一)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是1853年至1856年間的克裏米亞戰爭的一部分。起因是俄國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其境內的東正教徒,要求在奧斯曼境內的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這一正義——的要求被拒絕後,1853年俄國入侵奧斯曼帝國。(據wiki)

 

這場戰爭一開始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裏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裏米亞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大英帝國,後來撒丁王國(意大利王國前身)也加入這一方。

 

1854年9月,法國、英國、以及撒丁王國在克裏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1855年十月,法英聯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慘勝,之後不久就戰勝,終結了克裏米亞戰爭。

 

圖中這個小罐,是英國人為紀念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勝利而作的。

(二)

 

附近的小鎮裏,有一家小古玩店,就像很多小鎮的古玩店,號古玩,卻多是舊物。店主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經常會弄到一些古怪的東西。我是他店中的常客,正式互通名姓也有好幾年了。作為常客,是有責任的,就是沒事兒要買點兒小東西。

 

年初,春節左右,大風雪中,我又去逛,看到了這個小陶瓷罐,出於責任,將其買下。店主以為我知道這東西的來曆,問我這是什麽東西。我想,你一個賣家都不知道,我怎會知道,就一邊搖頭,一邊語帶雙關地開玩笑,說,“hoarder‘s item?”他大笑,搖頭。聚物癖(hoarder disorder)在美國是常見病,據說在5百萬人以上。但我認為,收藏家和聚錢癖其實也屬於這類,處於這兩端之間的人,遠遠超過這個數。

 

我給他解釋,這個小罐明顯是個紀念品,但對我來說很稀罕,印製精細,像鈔票上的人像,不知道如何印的,回頭我研究一下。他看起來興趣不大,接著話茬就開始聊別的了。他知道,上麵明明寫著1855年,就算是古玩,年頭也早不到哪去。如果是戰爭勝利100年紀念,就是1955年的東西,那個時候什麽印製技術沒有?

 

但這個小罐,的確是個稀罕物,是銅雕版(engraving)套色印的Pratt ware,1855-80年間的東西。背景很簡單地在網上一搜即得,一個古玩收藏家John Foumakis,對此有專文介紹,The Antique Pot Lid Collector。他的收藏品裏有個一模一樣的小罐。我認為1855-56年靠譜,戰後短暫時間內,有分享勝利意義在裏麵;1880年是這類印製技術終結時間,是個下限。

 

宋代的紙鈔,交子,是銅雕版套色印的,有紅、青、黑三色。大概是這個技術最早的發明年代或實際應用年代。據說有南宋的交子銅版猶存,在上海某博物館裏。銅板的雕製可以很精細,自帶防偽特性。近現代的銅雕版技術,據說是上墨後,刮掉多餘,讓墨隻存於雕好的凹槽裏,印的時候用力壓,使紙張陷到凹槽裏吸墨。這類的印刷品,紙張上常有壓痕。墨幹時如果有堆積效果,手感就會凹凸不平,如現在的紙鈔。

這個小罐是用來盛糊狀物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麽裏麵的腔設計成了瓶膽形:底麵是半球形,與壁之間沒有夾角。開口大,這樣用小勺就很容易刮幹淨。酸奶瓶應該借鑒這個設計。這樣的設計,底兒就很厚重,拿到手裏沉甸甸的。

 

我發現這幅畫還有一個版本,上麵寫的是Sir Harry Jones,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中英國的一個指揮官。可能字是另有銅版印上去的,容易更換。這樣,罐上圖案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就都大致清楚了。

據Foumakis講,製作這類陶瓷所需的銅版需要四個月,不同顏色的銅版在印製操作時,須精確吻合。雖然這類技術達到的精細程度高,但費時費力,被取代也自然而然。這類陶瓷因此稀少,可以算是collectable。而在2023年春節左右購得,尤有特別的意義。

(三)

 

在不規則的瓶、罐上作畫和印製,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欣賞這些物件時,常使人好奇是怎麽做到的。但我長久以來,還有個奢望,就是將某個瓶罐上的畫展平欣賞。網上有用軟件將不同角度的照片拚接起來的方法,也有特效全景攝影。這個小罐非常規則,正好全景攝影。初步得到效果如下,Ooh la la,網人不我欺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